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主题15:速倍与从前慢-2022年高考热点主题例文推介,供大家参考。
主题 15:倍速与从前慢
(0 01 1 )“倍速生活”也是一种“奋斗生活”
在上下班路上学习,在吃饭时间看视频,出门旅游要不停“打卡”……如今,追剧时的“倍速模式”(指用户可使用软件加快视频播放速度)已经成为不少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前不久,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 1993 名 18 至 35 周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青年称自己过着“倍速生活”,其中一线城市青年比例最高,达 78.9%。(10 月 17 日《中国青年报》)
如今一些年轻人的确是开启着“倍速生活”,他们几乎每天都把事情安排得满满当当,“恨不得一天掰成两天用”。在这种生活、工作状态下,他们在同一时间往往会做两件或多件事情。讲真,“倍速生活”值得点赞,过着“倍速生活”的年轻人,希望尽量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实现时间使用效率的最大化。这表明他们对自我要求很高,社会在高速发展,职场在快速变化,竞争激烈,他们觉得自己必须不断激发自我潜能,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不然可能在竞争中出局。由此而言,“倍速生活”也是一种“奋斗生活”。
与行色匆匆、风风火火的“倍速生活”截然不同,如今,仍有部分年轻人热衷于慢腾腾的生活,一种超然脱俗、与世无争的状态。这种生活方式是“做自己生活的主人,不成为别人车轮上的泥土”,当然可以有。但是,一些年轻人容易在慢腾腾的状态下,发展成为懒洋洋的生活姿态,逐渐消磨了自己的意志与斗志,每天被裹挟着前进,不知道去向何方。与这种混沌度日、失去方向的人生状态相比,“倍速生活”的年轻人其实更值得欣赏,他们斗志昂扬地与时间赛跑,每天都过得忙忙碌碌,是有所追求、不甘心碌碌无为的表现。
不过,“倍速生活”要避免“低水平勤奋”。在上述调查中,有青年人坦言,自己每天忙忙碌碌,感觉身心疲惫,但收获不及预期;也有受访者如此评价身边的“倍速生活”者:出差、加班都要发朋友圈,看着确实挺忙,但几年过去,工作没有任何起色;有些看起来忙到“飞起”的人,只是“瞎忙”而已。为什么?问题恐怕在于,这类“倍速生活”者没有找准目标然后去努力,而是盲目追求所谓的“高效”,甚至于心态浮躁、急功近利,过于看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在这种情形下越是求快,越会掉入到“做得多,得到少”的境地。
因此,希望趁年轻拼搏一番的年轻人,要找到与“倍速生活”相处的最佳方式。一方面,“倍速生活”应以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为前提,不好高骛远。“倍速生活”不是信马由缰、漫无目的,只有找准了方向,制定了目标,再朝着方向追求效率,这样才能确保“倍速生活”收获良好的效果。如果在“倍速生活”中,只知快速地吸收知识和信息,结果什么知识与信息都没牢记在心,比如读书,纯粹变成快速划过全部纸张的成就感,那么,这样的“倍速生活”就变成许多无意义事情的简单堆叠,到头来当然没有太多收获。
另一方面,“倍速生活”应注意“动静结合”。换言之,要调控节奏,在忙碌奋斗之时,也应找时间自我沉淀。一是因为,人不可能一直处于斗志昂扬的状态,一直以加速度姿势横冲直撞。“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二是因为,生活越是快速,越是需要思考与反省。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审视我们的人生每一步到底需要什么,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圣人孔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避免出现差错,避免被他人误导。(何勇海)作者:刘娜 (02)“倍速生活”更需“归零心态” 在上下班路上学习,在吃饭时间看视频,出门旅游要不停“打卡”……如今,追剧时的“倍速模式”(指用户可使用软件加快视频播放速度——编者注)已经成为不少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过着这种“倍速生活”的年轻人希望尽量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实现时间使用的效率最大化。但“倍速生活”也时常让一些人感觉身心疲惫,虽然忙忙碌碌,到头来却没有太多收获。(中国青年报 10 月 17 日)
快速的生活节奏、繁重的生活压力、琐碎的生活日常让很多人都在“见缝插针”地计划着自己的时间,规划着自己的日程。这种“倍速生活”成为现在青年人的常态,在疲于应付的同时却也无法逃脱。
“倍速生活”的产生背景有时代因素也有个人追求所得。毕竟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如何才能“倍速”前进,每个人都要精打细算。有的人在“倍速生活”中过得有滋有味,而有的人在“倍速生活”中过得焦头烂额。这个时代给我们带来的节奏让我们无法停下脚步,高铁、信息技术、快递、快餐外卖……同样是时代的产物,同样标榜着速度,再这样的背景之下,一旦我们放慢脚步,就会被时代落下,就会被其他人落下,所以我们不敢怠慢。但是我们毕竟不是机器,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我们在乎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生活质量,我们在倍速生活中更应懂得适时放空自己,让自己一直保持一种“归零心态”。
“归零心态”有助于在“倍速生活”中不忘初心。总书记曾说过,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生活的“倍速模式”让很多人走着走着就迷失了初衷,忘了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从而不快乐。“归零心态”让我们能够从头开始,守住初心再出发,有目标的航行才有动力。
“归零心态”有助于在“倍速生活”中找好定位。“归零心态”有助于我们找到生活中的角色,工作中的位置。从而更好的厘清生活娱乐与工作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我们劳逸结合。从而更好的加速前进。
“归零心态”有助于在“倍速生活”中做好取舍。“倍速模式”开启是由于事物繁多,但我们所做的这些事真的是必须要做的吗?有的时候干很多却没有满足感,就说明有的时候要学会“断舍离”。
让我们怀着“归零心态”在“倍速生活”中实现价值。
(03)“倍速生活”切莫“量子波动化”
在上下班路上学习,在吃饭时间看视频,出门旅游辗转多个网红点不停打卡。如今,追剧的倍速模式已经变成不少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过着“倍速生活”的年轻人和痴迷“量子波动速读”的家长一样,希望用最短的时间实现效率最大化。
和倍速观剧一样,受限于注水严重的剧情和缺乏耐心、注重结局的心理,我们不停地加速,只为求个花好月圆、坏人伏法。“倍速生活”和“量子波动”的走红又何尝不是如此?由于信息化时代飞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外在压力,和对自我要求高、期许深的内在渴望,加速前进、一目十行也成了人们希望走“捷径”、破解焦虑浮躁功利心态的另类表现。
抓紧时间吃饭、抓紧时间赶路、抓紧时间忙忙碌碌,好像只要快起来,我们就可以收获颇丰,实现梦想。可是人们忘了,快并不等于效率,匆匆忙忙,可能错过了细节、忽略了总结、忘记了反思,每天看似高效的重复追逐,到头来也只是落得个身心疲惫,收获不及预期。这又何尝不像“量子波动速读”一样?看起来很神奇地飞速翻书、快速记忆,最终也不过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为没有细节做支撑的阅读没有任何意义。充其量也不过是平衡了内心的焦灼感,为你的烦躁“降降温”。
其实,追求“倍速生活”本也无可厚非,但倘若让“倍速生活”如同“量子波动速读”一样,过于看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那便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因为阅读尚且可以重来一遍,可生活呢,只是一条单线路,过了就是过了,不可能重来一遍。
让“倍速生活”快且高效,其实并不难。首先需要我们摒弃浮躁焦虑的心态,怀揣一颗平淡从容的心看待生活的点点滴滴,毕竟有些美好总在不经意间出现。有了平和的心态,其次就要结合实际确定合理的目标,不随波逐流、不好高骛远,制定明确的时间表、任务书,删繁就简、精简提炼,既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
“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人生的遥控器掌控在我们自己手中,也许今天你可以让生活“倍速”前进,同“量子波动速读”一样跳过那些苦难、越过那些无用的等待,但殊不知,或许这正是生活真正的意义,切莫错过了再惋惜。
(04)
不要让“倍速播放”主宰我们的生活 如今,大多数视频平台配备了“倍速播放”功能,提供从慢速 0.5 到正常速度 2 倍速,甚至还有“只看TA”的多样化播放选择。拿着平板电脑开着倍速播放,一晚上刷完十集二十集,第二天声称“看完”、交流剧情成为年轻人生活的标配。调查显示,在 18 到 40 岁年龄段的受访观众群里,将近七成(67.38%)会在观看视频节目时使用倍速播放功能。
年轻人为何喜欢“倍速播放”?首先令人想到的是,一些电视节目“注水”现象比较突出,动辄七八十集,又臭又长,跳着看已然是一种尊重,如果不支持“倍速播放”,恐怕许多人已经弃剧了。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可不仅是“注水剧”的独有待遇,一些被世人传承的经典作品,无论拿了多少奖,被怎样好评,许多人仍然选择“倍速播放”。这种新的阅听形式,充满了焦虑、急迫,也催生了媒介的刻意迎合,除了“倍速播放”外,随时互动的“弹幕”,无处不在的“打赏”,“5 分钟看完电影”等缩减版,都成了一种常见现象。
从媒介的角度来看,“倍速播放”等许多新功能,其实是争夺观众注意力的一种表现。在大众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渠道的单一性,决定了电视剧《渴望》可以做到万人空巷,金庸系列影视剧风靡一时,电视因此是单向灌输的;再后来,电视节目多样化,而大众注意力是有限的,人们不可能同时看这个和那个,于是更加重视节目吸引力,以收视率为评判标准;互联网时代,大众的选择越来越丰富,各种电视节目、综艺节目和短视频等争妍斗艳,都要争夺大众注意力,于是催生了“倍速播放”等新功能。
不必放大“倍速播放”的功能作用,但回望简明的电视媒体历史,我们能依稀看到一种发展趋势,即人们越来越难以拥有时间。乔纳森·克拉里的精彩著作《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的终结》讲到,人们清醒和睡眠的界限正在被侵蚀,与之相伴的是一系列其他重要界限的消失,比如白天与黑夜、公共与私人、活动与休息、工作与休闲,人们进入了一种无眠状态。“5 分钟读完一本名著”“10 分钟带你了解历史”……这些速成的办法格外受欢迎,可以说是“碎片化”的精妙注脚,是当下媒介环境的真实反映。
以“倍速播放”为代表的快餐文化,特点是快,人们在很短时间内,就知道了故事的脉络、记住了人名、积攒了谈资,但代价是剥离了丰富的内容,体会不到浸入其中的感受。如果是又臭又长的肥皂剧,匆匆掠过也不算是浪费时间,但对于举世公认的经典作品,其中的草灰蛇线、伏脉千里,细节的真情实感、表达理念,需要我们投身其中去细细体会。而且需要认识到,视频这种媒介形式,虽然它直观、形象和快速,但人们很难产生记忆点,也没有时间进行联想。就这点而言,我们不能因为视频好看就远离了文字。
总而言之,“倍速播放”是很好用,但它只是消磨时间的一种方式而已,千万不要让它主宰我们,并占用我们太多的时间。
(05)“倍速生活”恐难成就开挂人生 在上下班路上学习,在吃饭时间看视频,出门旅游要不停“打卡”……如今,“倍速生活”已经成为不少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这些年轻人希望充分利用每分每秒,实现时间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日前对 1993 名 18-35 周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称自己过着“倍速生活”,其中一线城市青年比例最高,达 78.9%;83.1%的受访者坦言自己每天忙忙碌碌,但收获不及预期。
早两年,不少网友认为一些电视剧注水太多,追剧开启“倍速模式”——很多视频网站添加了自动快进功能,可以调节至 1.5 倍速、2 倍速。“倍速生活”由此引申而来。
实在点说,当下大多数年轻人渴望的收获,无非是学有所用,晋级加薪,购房买车,与有情人终成眷属,等等。在诸如此类预期的驱动下,将每分每秒都掰开来用,只要智力体力上跟得上,当然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每个人只有一次“年轻”。更何况,“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古训摆在那里。
问题是,单纯追求“倍速生活”,终日忙得头昏眼花,能否与收获多寡成正比?现实恐怕很难给出一个标准答案。事实上,无论从事哪方面工作,技能也好,创意也罢,都存在一个“厚积而薄发”的过程,天才从来都只是极少数。有道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说的是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必须将每一个步骤认真做到位,否则就不会有好的结果。
一线城市过着“倍速生活”的年轻人比例之所以最高,一是由于大城市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被淘汰出局的几率也高;二是购房租房开支抬高了生存成本,确实不能不让人心存忧虑;三是择业机会相对较多,只要分身有术,可以同时打几份工,为“倍速生活”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在这样的环境中,挑战与机遇并存。如果把握得当,成功的可能性抑或大于生活在二、三线城市。然而,现在一些年轻人心性浮躁,急功近利,恨不得三天吃成一个大胖子,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美好的预期。这显然太过天真,也是很不现实的。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这种张弛也体现在时间、精力的快速付出,与获取回报的应有节奏上。但慢工出细活,道出了其中蕴含的哲理。某种意义上,“慢”是另一种“快”,往往能迸发出更大的创造活力;反之,就很难说了。
大事并不糊涂的郑板桥有句警世箴言:“不奋苦而求速效,只落得少日浮夸,老来窘隘而已。”某些匆忙的“倍速生活”,与注水电视剧存在相同之处,到头来非但无人喝彩,当事者反有可能将青春芳华搭了进去,落得个顾此失彼、得不偿失。因此,还是少点“倍速”,多点稳健好。
(06)“倍速模式”与“从前慢” “倍速模式”,原本是指在网上追剧时加快视频播放速度的一种观剧方式,但如今不少年轻人把自己的生活工作也调成了“倍速模式”:洗澡时听歌,吃饭时看视频,上下班路上背单词,出门旅游不停“打卡”,打游戏兼刷抖音,网上追剧选择倍速,工作学习也竭力找捷径、抄近路……他们希望尽量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实现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