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是俄国著名的作曲家,其作品《音画练习曲》风格独特,具备浪漫主义审美特征,是其代表音乐艺术作品之一。《音画练习曲》通过生动的形象塑造浪漫主义氛围,并且运用调性更迭和节拍变幻的浪漫主义功能,发挥和声以及力度等方面产生的浪漫主义效应,同时结合民族性提升《音画练习曲》的浪漫主义审美体验,这是拉赫玛尼诺夫在浪漫主义音乐方面的创新之作。
关键词:《音画练习曲》 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 浪漫主义 审美体验
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是出身沙俄时期的贵族家庭,而且其一生经历沙俄倒台、十月革命以及卫国战争等重大的历史事件,因此其音乐作品的创作带有非常深刻的俄罗斯民族文化底蕴以及历史烙印。拉赫玛尼诺夫早期受到俄罗斯音乐巨匠柴可夫斯基的深刻影响,而且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弹奏技巧与作曲艺术俱佳,并且他的钢琴乐作品十分经典,在继承古典主义音乐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浪漫主义意境。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音乐会的练习曲称之为《音画练习曲》,这是因为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擅长构建浪漫的意境,钢琴曲的旋律十分形象,而且并不刻意去展现复杂的演奏艺术,更注重对于如诗如画的浪漫情境的展现。
一 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及其浪漫主义特色
拉赫玛尼诺夫的一生都是在起伏不定当中度过的,特别是痛苦以及忧伤的情绪一直影响着拉赫玛尼诺夫,所以拉赫玛尼诺夫在创作《音画练习曲》方面对生命以及死亡等话题都进行了哲学思考,这些都是《音画练习曲》浪漫主义特色的重要思想源泉。在《音画练习曲》当中,拉赫玛尼诺夫非常优秀的音乐写作技巧和方式,特别是对于乐曲当中人物的形象刻画方面具备了特别的力度和深度。作为一部浪漫主义的音乐艺术品,《音画练习曲》被拉赫玛尼诺夫注入了写实的风格元素,在传统的浪漫主义音乐格调中加入身世浮沉的元素,从而具备了特别优秀的浪漫主义审美。
例如,《音画练习曲》中的第一首,运用f小调的弹奏,犹如拉赫玛尼诺夫的一场悲怆的心理独白,这一首乐曲具备了抒情的表现力,多次围绕着主音进行蜿蜒展现,而且最后是落在了一个不稳定的属音上,仿佛是对人生提出了质疑,然后伴随着音乐的激烈冲突对立,如同一个踽踽独行者的激烈思辨,最终在主音的和声之中稳定下,表明了命运的强大与无情,并非人类所能够轻易可以挑战的。由此可以见得,拉赫玛尼诺夫在《音画练习曲》作品里特别重视关注聆听者的感受,特别是思想方面产生的理解和影响,以及音乐创作方面所能够带来的思索,在这样的影响和思索之下,逐渐形成了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特征。
二 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浪漫主义建构手法
拉赫玛尼诺夫在《音画练习曲》这一系列的音乐作品主要都是在其音乐创作生涯的时候形成的,这一阶段的拉赫玛尼诺夫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的风格已经逐渐成熟,因此,《音画练习曲》的浪漫主义构建方面能够呈现出旋律优美的特质,并且在演奏技巧方面也十分纯熟,在抽象的音乐语言词汇当中展现出生动的形象。《音画练习曲》中拉赫玛尼诺夫运用了多种浪漫主义的建构手法,在体裁的创新以及创作方面都有独特的建树。
1 通过生动形象塑造浪漫主义氛围
首先,《音画练习曲》中的音乐形象相对较为生动,而且内容也十分丰富。在《音画练习曲》当中,拉赫玛尼诺夫感情真切,并且凭借自己优秀的艺术感知,在这一部音乐作品当中塑造了丰富的艺术形象。音乐作品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抽象性,但是拉赫玛尼诺夫能够突破传统的抽象架构,创造出具备丰富浪漫情调的风格形象。例如,《音画练习曲》中的“海洋与海鸥”这一首,整首曲子都是运用左手进行弹奏,重点是八分的音符展开了三连音,这种模式在演奏的速度上相对较为缓慢,如同海鸥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自由翱翔的形象。这也是《音画练习曲》当中具备浪漫主义的一种重要的建构方式。而如《音画练习曲》第三十九号中的b小调“集市的场景”这首曲子,则是采用截然不同的演奏速度,整首曲子非常紧凑,演奏速度很快,整首曲子的时间也控制得很紧张,广泛运用了短促的十六分音符断奏,加上小连音等形成了一种听觉上的冲击,这种冲击源自于这种弹奏方式的对比形象感,从而让曲子中“集市”幽默诙谐的形象展现出来,集市上的人们正在做买卖,这个场景往往是充满活力的。此外,诸如《音画练习曲》当中的“小红帽和狼”这首,拉赫玛尼诺夫运用了多种不同的演奏技法,包括半音阶、三连音等,形象塑造了“小红帽”以及“大灰狼”这两个善恶分明的角色形象。这种生动形象对浪漫主义氛围建构是明显的,通过将抽象的音乐艺术形象具体化,能够让听众更容易对音乐形成直接的感知,从而更好地感受到《音画练习曲》当中的浪漫主义特点,尤其是艺术形象的具体化、抽象情感的具体化等,无不显现出拉赫玛尼诺夫在《音画练习曲》里的匠心独运。
2 调性更迭和节拍变幻的浪漫主义功能
拉赫玛尼诺夫在《音画练习曲》的作品当中广泛采用了小调性,诸如c小调、a小调以及d小调等,这些小调性实际上在音乐色彩上面都趋于冷色调,而冷色调对于个人心理刻画是十分到位的,尤其是内心的缓缓流动。诸如在《音画练习曲》OP.33中总共有六首曲子,而其中的四首都是采用小调性作为基本的调性的,只有第二首以及第六首拉赫玛尼诺夫采用了大调性,但是第二首乐曲本身就是六级音下降的旋律,这样的调性实际上也和小调性接近,并且带有某种阴郁的色彩风格。而《音画练习曲》的OP.39当中的第九首曲子,虽然拉赫玛尼诺夫选用了D大调,但是这个大调并不是从始至终地贯穿其间的,在这个曲子的演奏过程当中,大调性和小调性都是穿行替换,完全表现出拉赫玛尼诺夫内心世界的变化多端,也显现出更为独特的浪漫主义气质。
而《音画练习曲》另外一种建构手法是采用多种拍子交换更替,这也是拉赫玛尼诺夫擅长的一种浪漫主义演绎方式,在《音画练习曲》作品当中每一首曲子都是有变化的音乐拍子。例如,《音画练习曲》OP.33当中的第一首乐曲,整首曲子当中从一开始进入演奏,到最后乐曲结束,总共出现了五次拍子的更换。拉赫玛尼诺夫在《音画练习曲》的曲子当中,充分挖掘节拍对于音乐浪漫主义塑造的功能,并且充分分析了这些节拍在不同类型的韵律上存在的特点,在曲子当中,拉赫玛尼诺夫巧妙地在节拍的短促变化过程里,重新回归到原来的乐曲节拍当中,这种回环往复的方式让原来曲子当中的音乐旋律产生了变化,乐曲也就不再是纯粹的从一开始到最后都是一种节奏。这种节拍的变化让《音画练习曲》的音乐语言具备了多种不同的预期,从而让《音画练习曲》的音响效果也更加富有层次性,条理上更加清晰。
3 和声以及力度等方面产生的浪漫主义效应
拉赫玛尼诺夫在《音画练习曲》这一部作品当中,对于传统的调性有了一些新的处理方法,其中和声这一种演奏技巧是拉赫玛尼诺夫的特色,这种被其广泛采用的演绎方式称之为“色彩性的变和弦”。这种方式主要是在《音画练习曲》作品当中充分考虑了各种和弦的功能调动,传统的声学比较重视主音的塑造,而拉赫玛尼诺夫在《音画练习曲》当中充分结合传统声学的方法成果,自己按照这些和弦进行处理,促使这些和弦能够在使用之前和使用之后形成较为强烈的色彩对比,并且制造出较为丰富的和声效果,缔造出丰富的音乐形象,让《音画练习曲》具备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形成较为独特的音乐浪漫主义效应。
而另一个方面,在《音画练习曲》当中,拉赫玛尼诺夫还采用了大幅度的力度变化,这种变化方式让《音画练习曲》更具音乐形象的塑造功能,多种力度和多个区域的变化可以促使《音画练习曲》的戏剧效果更加明显,从而强化了各个音域之间的对比,突出了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作品中的形象浪漫主义。当然,《音画练习曲》力度的区域跨度较大,也是和拉赫玛尼诺夫自身的自然条件有关系,因为拉赫玛尼诺夫手指修长,所以在《音画练习曲》的音响设置上也具备了较好的演绎条件,也正是这样的一种客观因素,让拉赫玛尼诺夫的《音画练习曲》能够通过力度来展现丰富的浪漫主义色彩。
此外,拉赫玛尼诺夫在《音画练习曲》这一部音乐艺术作品当中,虽然保留了传统的三段曲式结构,但是并不是简单的“总分总”结构,而是能够在不同的练习曲子之中体现出在结构上的细微变化,这些变化让《音画练习曲》中的不同曲子形成各自独特的叙事风格,从而形成别致和细腻的特征,更有利音乐的画面感呈现,从而具备了更多的浪漫主义题材特征。
4 运用民族性和浪漫主义进行结合
拉赫玛尼诺夫在《音画练习曲》当中也表现出突出的民族风格,而这种俄罗斯的民族风格和《音画练习曲》的浪漫主义特征是结合在一起的。在拉赫玛尼诺夫的《音画练习曲》当中,很多旋律都具备俄罗斯民族音乐气息广阔的特征。例如,《音画练习曲》OP.33当中的第四首曲子,整个曲子采用了降E大调的方式,以火热的快板来进行表达,曲子当中的主题则是运用了乌克兰民族的一些民间歌曲的片段。乌克兰民族的民间歌曲让这首曲子带有欢快的气氛,带有一定的舞蹈性,让轻快并且短促的乐曲成为了曲子的主要题材。而这样也让《音画练习曲》带有更为强烈的浪漫主义表达功能,从而体现出俄罗斯民族民间生活的质朴,一种真实可感知的浪漫主义便呈现了出来。
拉赫玛尼诺夫在《音画练习曲》之中,运用了自己擅长的音乐多重艺术美感设置方式,让《音画练习曲》能够出现情感的复义性,展现出拉赫玛尼诺夫内心世界丰富的情感。拉赫玛尼诺夫对于音乐美学的追求主要侧重于对浪漫主义风格的思索,为了强化《音画练习曲》中浪漫主义的主题特性,在音乐材料上并没有加入纯粹的琶音或者是音阶加以编制,而是在每一首《音画练习曲》当中都进行具体的处理,尤其是在句法、强度以及力度等方面,在演奏的方式方面都能够推进主题的发展,形成主题的高潮运作。
三 结语
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音画练习曲》是在沙俄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且国内爆发大规模革命最终改朝换代的历史环境之中,无论从其音乐的内在篇章结构或者是音乐创作的理念方面,都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特色,能够唤醒听者灵魂深处的震颤和共鸣,形成一种全新的音乐艺术塑造模式。拉赫玛尼诺夫在《音画练习曲》这一部作品内的曲子非常注重浪漫主义审美体验的构建,在《音画练习曲》当中,拉赫玛尼诺夫已经从李斯特和肖邦的浪漫主义音乐艺术风格当中汲取了宝贵的经验,并且让《音画练习曲》更具流畅性,而且同时具备画面感,无处不透露出拉赫玛尼诺夫的浪漫主义风格。《音画练习曲》那种带有凝重和乡愁的浪漫主义,通过多种巧妙的技法呈现出来,让《音画练习曲》当中的浪漫主义丝丝入扣,继而表达出更多的内容。拉赫玛尼诺夫在《音画练习曲》并没有把演奏技巧的展现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而是充分考虑对《音画练习曲》的艺术构思,提升这一部乐曲的审美性和浪漫主义特征,为聆听者带来全新的音乐艺术审美体验。
注:本文系2013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民族特性表现研究”资助,项目编号:13C347。
参考文献:
[1] 胡杨:《与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op.33有关的一些特点》,《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2] 梁刚:《肖邦练习曲与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之比较研究》,《文化学刊》,2009年第4期。
[3] 吴兆媛:《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的“音画”想象空间》,《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胡琼方,湖南科技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