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壮士》:“往事”背后的“往事”

在北京深冬的一天里,我们来到影片《狼牙山五壮士》的剧作者之一孙福田老先生的家中拜访。年逾九旬的孙先生精神矍铄,沉稳健谈,他拿出当年的电影剧本,边回忆着,边向我们娓娓讲述了那段已经久远的,关于电影《狼牙山五壮士》的创作往事,以及那“往事”背后的“往事”。

“狼牙山五壮士!”三人不约而同地说

《狼牙山五壮士》的电影剧本是和谷岩(执笔)邢野与我通力合作完成的,老先生如是说。其实,自1941年至日本战败投降的数年里,我们三人就同在晋察冀边区三分区所属的“冲锋剧社”里从事宣传与创作工作,著名的狼牙山就在我们三分区所辖区域内。

巧的是这里还是孙福田的出生地。老先生说,“打小对狼牙山就很熟悉,从我们村所处的位置往北看,即可领略到狼牙山的雄伟、险峻与壮丽。”抗日战争时期,敌我双方扫荡与反扫荡的斗争就经常环绕着狼牙山四周广袤的群山而展开。“五壮士”的事迹就发生在1941年下旬,那次残酷的反“铁壁合围”大扫荡期间。那次扫荡敌人调集了精锐重兵,在空军的配合下,企图一举消灭我晋察冀边区的人民政府与八路军主力。反扫荡期间的每一场战斗都打得异常残酷、血腥。生死攸关的时刻,边区全体部队、机关,民兵都动员起来投入到了这场规模空前的斗争中。“冲锋剧社”在不停的行军与转移中坚持工作。10月5日,边区的《晋察冀日报》发表了战地记者沈重写的一篇通讯——《棋盘坨上的五个神兵》,这个慷慨悲歌式的英雄事迹一经披露,就迅速地在根据地各部队与村镇中传播开来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孙福田回忆“这样的英雄事迹就发生在自己身边,看了五壮士跳崖的通讯后我震撼,同时非常感动!”同年11月,晋察冀军区发出通告,要求各部队学习“五壮士”的英雄主义精神。诗人方冰与作曲家劫夫创作了《狼牙山五壮士歌》歌曲被广为传唱。当狼牙山地区成为稳固的根据地后,我们八路军每每经过这里时,战士们都会豪迈地高声合唱这首歌曲。

在“冲锋剧社”的孙福田也参与了宣传五壮士的工作,教唱歌曲、排演小型戏剧等。不久,邢野与和谷岩奉调来到了“冲锋剧社”,孙福田与他俩组成了一个工作小组,三人默契合作,直至抗战胜利后,他们因工作需要而分赴其它解放区。

新中国成立初期,孙福田被调到北京,几乎同时,和谷岩也被调到北京工作。而在这之前,邢野就已经在北京了。三位好友重逢在首都一番畅谈后,就开始商量着要“一起写点什么。”写什么呢?对于从战争年代里一路走来的人,当然最难忘、最熟悉、最热爱的,还是军旅生活的所见、所闻与所感。三人的共识是:“既然动笔,那就要写‘历史性很强的,纪念碑式的英雄与事迹’——狼牙山五壮士!三个人不约而同地说。”

“狼牙山五壮士应该流芳百世!”

确定了创作内容后,他们便去采访当年晋察冀边区一分区的司令员杨威武将军。将军得知此事后当即表示:“很好啊!狼牙山五壮士应该流芳百世!”于是将军专门为三人安排了采访时间,并向他们做了较全面的介绍。

1941年,日寇对晋察冀边区展开的“铁壁台围”大扫荡是非常残酷的,“消灭主力一团,活捉杨成武”。这是日军当时制定的战略目标之一而且还当成口号喊了出来可说是骄横狂妄到了极点。

而八路军主力一团(“五壮士”所在团)的任务则是要从狼牙山地区突破并跳出日军的重兵合围后再快速机动,迂回到平汉线以南对日军侧背和敌占区域发起攻击,迫使日寇抽兵回身,或者终止扫荡从狼牙山地区撤出去。在这同时,按照制定好的计划,一分区司令部,直属机关,部队以及地方政府要在杨成武司令员一班人的率领下(后来路上还汇聚了“白求恩卫生学校”的全体师生,后方医院,部分伤员,以及沿途遇到的老乡),从阜平县出发,辗转在群山深处与强敌反复周旋、战斗、经唐县、完县向易县转移待冲破合围并甩掉日军后,最终的会合地点就是在易县的狼牙山北侧。

由此可见,一团七连六班的这五位战士在狼牙山上为掩护团主力行动而进行的阻击战是保障整个计划成功实施的关键环节。

将军不仅以大视野的角度作介绍,同时还补充了新的很重要的人与事。这个特殊人物就是后来出现在影片中老君堂里的那位“石老道”。这个爱国僧人是有真实原型的。杨成武与随后被采访的,当时任主力一团团长的邱蔚都曾说,此人不但对狼牙山,而且对整个分区的抗战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原来,石老道年轻时曾凭着一腔爱国热情在“庚子年间”里参加过义和团,并与洋人打过仗。但目睹与亲历了因清王朝的腐败软弱,还有义和团自身的局限与封建愚昧而导致的惨败与丧权辱国后,不禁大感失望与困惑。以后,因躲避清廷的追捕,他辗转来到了位于狼牙山深处的寺庙出家为道,心灰如死。

抗战爆发后,石老道从八路军、人民政府的身上看到了百姓的希望,国家的希望,一改消沉,积极主动地与我们接触并提供帮助。从那以后,八路军一些重要的军需物资就经常秘密地经老君堂转运各地,或者就储藏在老君堂里储藏在寺后的山洞里。不仅如此,老君堂还曾作为主力一团的战时秘密指挥部,杨成武与邱蔚都曾在这里与他交往和长谈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直至扫荡开始,鬼子因无法搞到主力一团指挥部的大概方位而大感头疼。

“那风,刮得棋盘坨上都站不住人。”

三人重点采访了五壮士中跳崖后幸存下来的两位勇士之一的葛振林(宋学义的身体状况一直欠佳)。谈及往事,葛振林依旧心潮澎湃,他讲述了战斗中的情况,提供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珍贵细节。尤其是在狼牙山顶棋盘坨上的情形。最后时刻弹药打没了且无路可退,周身烟尘,衣衫褴褛的五位战士砸毁枪支后聚在一起。那一刻,大家心里全清楚得很,牺牲的时刻到了。激战了一天水米未进,他们双眼通红,体力已经透支到了极至,但情绪也激奋到了极至。班长马宝玉说:完成任务了,咱们是八路军绝不当俘虏!我们的腿不是用来跪的,跳崖!葛振林等四人马上响应:跳、班长、咱们跳崖!马宝玉说:我先跳,就带头跳了下去:跟着,葛振林等四人也相继跳下悬崖,谁都没有犹豫!

据史料披露,好不容易上到山顶的日军则是极度地沮丧。原以为抓住了一团的主力却不料先是被阻击在狼牙山下,随后再被步步阻击一路损兵折将,最终,在崖顶上看到的是五名八路军士兵宁死不屈的壮举,其在心理与自尊上受到的打击,惊骇还有嘲讽可想而知。

狼牙山的日军后来接到急赴平汉线以南的电令当他们得知那里正遭到八路军的攻击时气急败坏到了极点。

杨成武他们到达狼牙山北会台地点后,派出的侦察员与一团前来联络的同志向他们汇报了狼牙山的战况与五壮士的事迹,将军沉痛动情地询问了每个人的名字,随后说:“他们是我们全分区的光荣,也是我们八路军的骄傲。事迹要立刻上报军区,告诉聂司令员……“一路突围而来的杨威武他们亦承受了巨大的牺牲,沿

途的阻击战……无一不是打得惨烈至极,牺牲的很多班、排、连长都是长征过来的,有很多重伤员为了不拖累部队,就朝自己的头部开枪。白求恩卫生学校牺牲了从领导到师生学员150多人在马耳山阻击敌人的我军战士也是在打光弹药被敌人三面包围后,毅然跳下悬崖深谷!“五壮士”的事迹是我们军队、我们民族光荣传统的浓缩与象征。

在跳崖的五人中,葛振林与宋学义因被崖问横斜的树杈架住而得以幸免。当天夜里两人苏醒后,一位易县青救会同志摸黑前来相助,在确认其余三人都已壮烈牺牲后,他们相扶相携着还曾去过已被敌人焚毁的老君堂,石老道本想让他俩将息一段时日再走,可俩人回部队切天未亮就顶着风踉跄上路了。

据当地老乡和从狼牙山战场侦察回来的同志讲,五壮士跳崖后的那两天夜里,狼牙山上狂风怒号:“那风,刮得棋盘坨上都站不住人。”

角色的塑造

“狼牙山五壮士”本身就是典型,但故事影片不可能全是纪实性的东西,大的背景下,还需要有细致与深入的细节来给予适当的衬托与展现。虽然“五壮士”“司令员”“石老道”都是真人真事,但他们,尤其是“五壮士”作为艺术形象出现在银幕上,就势必需要合理的艺术加工。

作品中葛振林这个人物,打起仗来很机警战场经验丰富,同时性格里还不乏轻松与幽默。譬如写他喜好下象棋,哪怕是在很小的战斗间歇里,只要有可能,他就会拉着战友“摆一盘”。那时鬼子来解放区扫荡与骚扰时,免不了有人掉队,而这些掉队的鬼子兵通常就会被我们的人悄没声地干掉了,山里老乡把这生动地比喻成“敲山核桃”。于是影片中就有了一场葛振林“敲山核桃”的戏。一次走夜路时他碰上了个掉队迷路的鬼子,俩人阴差阳错地走在了一处。一开始他还以为对方是团里哪个单位的战友,想上去跟人家认老乡开个玩笑啥的,却在借火点烟双方互打照面时,对方认出他是八路,同时他认出对方是鬼子兵,葛振林反应奇快,拔出手榴弹照着鬼子脑袋就是一记狠敲。还有,在往山上牵制敌人时,一阵急促的机枪扫射并夹杂着连续的手榴弹爆炸后,被打懵的敌人死伤狼藉一时停止了攻击前进,机警的葛振林发现后说:“班长,等一等吧,敌人掉队了。”话说得“俏皮、幽默”,却生动体现出他们为了完成任务早已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那种精神境界。

孙老先生介绍说,当时的条件很艰苦,八路军正规部队的弹药配给也是很有限的。通常,在战斗结束后还要统计搜集到的子弹壳。于是这个情节就安到了新兵胡福才的身上。这个来自农村的新兵,养成了每次战前、战后数子弹数子弹壳的习惯,只要班长一询问,他就马上认真地数,形象地显现了那种诚实、淳朴、又特别节约、认真的天性。

班长马宝玉是影片中的男一号,也是整个片子的戏核。孙福田三人在影片中通过一些细节描写来烘托这个人物。连队行军到村子里住下后通知各班自己打点伙食。于是他就让战士们去玉米地里掰棒子,规定每人只许掰三根,随后马宝玉就去老乡家开借条,他的班里有5个人他便按一人三根玉米的标准开15个。马宝玉不会写多少字,但他很灵机,发现墙上有兄弟部队写的借条,于是就照着墙上的字也写了个借条。回去揭开锅盖一看,锅里的玉米是20个,他马上又回去把数字改成了20。影片中的描写并不夸张,当年八路军的军纪就是这样严格。说到这,老人回忆了个小插曲:“那时单位里有个年龄很小的同志,在一次反扫荡行军途中,当我们通过老乡的一片枣树林时,饥饿难耐的他,忍不住伸手去够树上红熟的枣子,当即被我批评了一顿。唉!可当时大家的确是饥肠辘辘啊!”接着,老人笑着说:“建国后这位同志调到了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工作。”

影片结尾处对马班长的描写着墨颇多,且人物感情的变化层层递进。直到最后壮烈跳崖,而且是第一个跳下的。胡德林是一名老兵,在目睹了四位战友相继跳崖后,其内心里势必会涌起极其悲壮的波涛,所以,他把身上残破的军装整一整,再把袖章、帽子正一正,在敌人的目睹下从容跳崖。至此,五位壮士在棋盘坨上以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为自己的人生划下了一个巨大的惊叹号。

根据杨成武、邱蔚提供的人物原形,在电影剧本里也特别描写了“石老道”。当石老道于半山腰看到硝烟中,在如血残阳的映照下,一个个身影接连从山崖上跃下无声飘落的时候,心痛欲碎的他,双手忍不住地剧烈颤抖,桶里的水随即便湿了脚下的泥土与石块。此时无声胜有声!

剧本背后的故事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看过影片的人大都知道片头这两句诗歌的出处。它表达了英雄壮士从容赴死前那股慷慨悲壮的气概。以一句诗作为影片的开头是剧本的一个特点。孙先生讲,燕赵大地自古就是英雄辈出的地方:《隋书·地理志》曰:“悲歌慷慨”,“俗重气侠自古言勇敢者,皆出幽燕”。唐·韩愈在《送董绍南游河北序》里也称:“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宋·大文豪苏东坡更赞叹:“幽燕之地,自古号多豪杰,名于图史者往往皆是”……其英雄传统的源流在历史的发展脉络里清晰可见。而历史在不断地发展的同时,势必要传承其中优良的传统。待到上世纪里爆发的这场民族解放战争中团结一致的全体中国人民更是把自己的血肉筑成了新的长城,使这种与生俱来的英雄传统达到了新的高度并赋予了更深厚的内涵。以一句诗歌开头,这便会给观众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

《狼牙山五壮士》拍摄完毕后,江青曾调去看过,她指出电影中有错误,批评三位作者“为什么不引用毛主席的诗词?而要引用荆轲的诗?要改改才行!”孙福田三人认为开片做这样的处理,意在喻示“五壮士”的壮举有其历史的深度以及民族传统的传承,于是三人决定顶着!回以:“不需要改,影片已放映,以后再说。”所幸的是江青此后没再过问此事。

审片阶段里有人还批评:“怎么写了一个老道进去?这是封建迷信的代表,还写他帮助了八路军?”这更让三人觉得不可思议。孙福田说,“这个人物在影片中的存在恰恰反映了我们党统一战线的正确与成功。共产党号召全民族各阶层团结抗战,当然包括了宗教界,而且现实里这样的事情也是不胜枚举,具体到石老道那更是真实的人与事。”三人据理力争,最后这个人物与所关联的剧情被保留了下来。

1958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接手剧本拍摄完成后,特地把三位剧作者请去观摩。八一厂的同志谦虚地表示:“这次拍得是有点仓促,下次我们还要再拍,而且还要拍彩色故事片。”

自建国以后至今,孙老先生离开家乡相继在京、津两地工作了数十年的时间,其间只要有回乡探亲的机会,他总要去狼牙山走走,去棋盘坨看看。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的时候,孙福田应邀参加了易县狼牙山五壮士纪念馆举行的纪念活动,并挥毫写下了纪念条幅(已装裱在纪念馆里供游客参观),87岁的他再一次徒步登上了巍峨险峻的狼牙山,站在棋盘坨“五壮士”跳崖的地点,孙老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相比数十年前的条件,如果能以现在先进的器材设备,请导演,演员为咱们惊天地,泣鬼神的“五壮士”再拍一部彩色宽银幕大片《狼牙山五壮士》,而且外景地就应该包括狼牙山,包括狼牙山的棋盘坨峰顶,那该多好!这是他和他的好战友和谷岩、邢野的共同愿望。

责任编辑 唐培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