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领导任期不满频繁调动现象]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统计全国的省级领导人的在职时间来说明全国普遍存在领导任期不满调动的状况,由此考虑到由于领导人频频更换引发的政策断层、资源浪费、政府公信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希望能够减少官员非正常的调动,以加强稳定性。
  关键词:在职时间;任期不满;频繁调动的影响
  
  期山西省长孟学农因矿难引咎辞职,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问责制在我国真正落实,这无疑是好的。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注意到某些行政区域的主要领导人频频更换,给正常的行政工作带来了不便。我国现行的党章、法律法规详细地规定了干部的任免进退。只要按照有关规定正常进行,干部变动似乎不值得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但是近期各级领导人频换的新闻屡屡见报,引起舆论和专家学者的关注。那么领导人频换的事实究竟如何,是怎样发生的,究竟有何影响,本文将结合事实和数据统计来阐释。
  
  一、事实依据:河北邯郸情况介绍
  
  河北省邯郸市,是冀南地区的工业重镇,是河北省重要的能源基地。从行政区划上看是一个中等城市,辖4区、1市、14县。邯郸是古代不少著名的历史故事的发生地,但是现在却以“十五年九任市长”而备受关注。下表是对从1992年到2009年的17年里,历经了九任市长的一个简单统计。以市长任职看,从1993年唐若昕当选市长起至赵国岭卸任,郭大建在2008年最后一天当选代理市长,十五年时间里,九任市长的更迭,引起了各方的关注。(见表1)
  回顾邯郸的17年,我们可以发现,每任市长平均不到两年,“铁打的机关,流水的官”,这在邯郸市的一种活生生的“现实”。根据《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一届市长任期5年,显然这8任市长没有一人工作到法定任期。情况更为严重的的是,除了市长频繁更换之外,邯郸市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调换也比较频繁。从邯郸市人大常委会提供的资料看,1993年到2001年,邯郸市计委主任与邯郸市财政局局长都是4任,审计局局长5任,在此期间,市人民代表大会只召开两届。由此可见,邯郸市的行政领导班子有多“脆弱”。党政领导干部任期法规在邯郸频频失灵,这样的频繁调动,众多媒体把它称为“邯郸现象”。不正常的领导人更换带来行政上的波动,使得邯郸的发展在近些年来一直没有取得大的突破。而这也就是症结所在,主要领导人的调动是怎样影响到当地经济发展的,本文将在后面进行讨论分析。
  
  二、数据统计:全国范围内的数据统计分析
  
  (一)数据统计。
  邯郸现象的产生是一时一地的特有现象,还是具有在全国范围内的普遍现象?中国市长协会曾就市长任期作过一次调查:在中国的661个城市中随机抽样调查了150个城市,目标选取对象是这些城市的市长2002年到2006年的任期。其中更换了一次市长的城市有92个,占61.3%;更换了两次的有38个城市,占25.3%;一直没有更换的占13.3%,只有20个城市。抽样调查结果还表明:大城市市长、发达地区市长基本上都能干满任期,比较稳定;而欠发达地区、小地方市长调动则比较频繁。再如湖南省某市9个县市区的乡镇班子在不到三年时间里,在2283名正、副职中,一届未满就变动了1426人,占62.5%。另据人民网的消息称,江西省近两年来90多个县(市、区)中,只有一名县委书记在岗位上干满一届,其他党委一把手在任期内纷纷被调动岗位,任期制执行率约为1%。
  为了在全国范围内验证这一情况,我统计了各省级行政领导人的在任时间。此次数据收集的范围是全国范围内的省级或等同于省级行政区域(除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以外)共计31个省级行政区域(22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421位领导人。为了便于统计和计算,以每任的上任时间(统计到月)和卸任时间为之差为在任时间。(见表2、表3)
  
  (二)5年为标准的探讨和任期制存在的必要性。
  若要进行比较,就必须有一个评判的标准,标准不同会引发出不同的结果。在这里,我们先要说明的是为什么要将官员的在任时间与任期相比较,也就是5年这个标准的确立。这个问题也可以理解为:为什么要对官员的任职给出一个法定的任期,以及给出这个标准是否具有科学根据?
  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是对于领导干部终身制而言的,指规定领导干部任职期限的制度。实行任期制就是从制度上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规定一定的职务任期,任期届满,按一定的程序自然解除领导职务,或由任免机关根据其任职表现重新予以任用。我国党政领导班子的任期制,在《党章》和有关法律中有明确规定,是极其严肃,必须得到严格遵守。这就说明了任期制对于维护领导稳定性有其重要作用,应该充分发挥作用。
  在全世界范围内,官员任期制是普遍存在的。而任期时间各有不同,但一般以4/5年为一届的居多。太长的任期时间会影响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阻碍干部队伍新老交替的合理流动,客观上还会造成小团体和关系网的形成;太短则不利于干部才能的充分发挥,不利于工作的连续性和平稳发展,主观上还会导致急功近利的思想出现,以致出现违背客观规律的短期行为。从实际工作来看,用5年时间领导干部可以充分完成从熟悉情况到确立工作思路,从组织实施到取得绩效这样一个过程,有利于干部干事创业、做出成绩。
  (三)结果分析。
  由此我们明白了任期的存在的合理必要性,也就说明了本文采用5年为标准的理由。在此基础上,我可以看到表3显示的是从建国以来,各省份的行政领导人的总数。除了后来建省的海南省和重庆市,普遍省份均已有14/16届的行政领导人,在建国60年的时间里,平均每届的在任时间为4年左右。相对于5年的任期而言,相差一年的时间,差距并不是很大。但是考虑到建国初期,结合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式,以及尚未完善的人事任用制度,为官一任十几二十年的也并不少见。因此在统计数据中,不少10年以上的奇异值的存在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除去这两种特殊情况而言,数据的总体趋势还是很明显的。数据集中靠拢在2/4年,波峰值出现在3年。也就是说,在一个大的时期之内,行政领导人的任期是短于5年的,平均值为4.11年。由此,我们可以相信在我国,至少在省级行政领导人的位置上,人员调动过于频繁的说法是可信的。相较于5年的任期而言,大部分的领导人只做到了3/4年,虽然情况不比山西省来的极端,但是其普遍意义在于任期制并没有真正在我国实行,而领导人调动频繁的事实是存在的。因此也就有了接下来对于频频调动官员职位的影响的考察。
  
  三、影响分析:领导人任期不满调动频繁的后果
  
  在这样的事实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探讨:目前,我国领导存在的任期不满调动频发的状况,又将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首先,任期不满便离任的直接的结果之一就是政策无法得到贯彻,造成工作的断层、资源浪费。领导干部就任新的领导岗位后有熟悉情况的过程。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的不稳定,会直接影响到工作的连续性。每一项政策的启动和运行,都是一种资源的消耗,如果能够得到预期的结果,那就是有价值的。但是如果结果未出现或者小于预期,就可以视为一种资源的浪费。领导人的更换对政策产生影响,进而对资源的分配和消耗产生影响。
  邯郸机场的建设就是最为典型的一例。早在白录堂主政时期,就已经纳入规划。唐若昕任内确定下来了邯郸机场这一项目。但是到赵禄祥、张秋阳、宋恩华任内被搁置。到了张力任内与东方通用航空公司签订了合作建设邯郸机场协议。而出席邯郸机场扩建工程的奠基仪式上的市长已是聂辰席。邯郸机场的建设,历经近十年的时间,中间更换了几届领导人,领导人的更换、政策的更迭使工程项目走走停停,带来巨大的资源的低效和浪费。
  再者,由于领导人的频繁调动会导致政府在民众中的信誉的下降。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发现,领导人未满届的调动,往往是由于由于上级单方面地通过组织程序,人为中断某些干部的现有任期,另行安排工作造成的。这样做的后果之一就是打破了这些干部在任期内作出的承担和承诺的对地方政府(党政机关)和地方选民、地方公众的责任,客观上置这些干部于“只对上不对下”负责,甚至是言而无信、食言自肥的境地。从地方政府和地方政治社会的角度看,这样的安排客观上打破了干部与地方选民、地方公众之间的政治联系,导致公众对于政府的信任度的降低。还以邯郸为例,由于市长更换频繁,许多市民甚至都不知道现任市长是谁,在邯郸街头,《�望东方周刊》的记者随机访问了10位市民,只有两位市民知道邯郸市新近上任的代理市长是谁。民众连领导人是谁都不清楚的情况下,如何去配合与支持?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政府的内部。由于主要领导人的变动,就会导致主要政策的变更,侧重点的不同,会影响资源在政府内部的分配,导致认知和行动上的偏差和混乱。
  最后,如果这样的情况普遍存在,使得一些官员短视,最求短期利益,营造绩效工程,忽略实际真正需要逐步开展的社会政策,使一方百姓受害。
  由此我们意识到,保障官员的稳定性对于目前而言是需要的,也是将来在认识任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而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避免临时提议的晋升和空降。人事调动要严格按制度来,尽可能保证做满一届。而现实的问题也常常就出在这儿。因此要求各级领导人在任命和调动的时候,要严格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来进行人事调动。也就是说严格推行任期制,以此来保证官员的稳定性,进而维护政策的稳定性和政府部门的高效,以及群众的信赖。在此基础上,才能为为官员创造出一个适合的舞台,使其能够更好的发挥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党章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3]章延杰:论政府信用,复旦人学博十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5
  [4]沈小平:领导干部职务任期亟需配套,《决策》2005年第6期
  [5]韩强:关于干部任期制实施的几个难点问题,《理论学刊》200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