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党史、新中国史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文件、重要任务,了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下面是星星阅读网小编为您推荐的党史、新中国史学习教育。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革命
(一)红船上诞生(1919—1927)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但是,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由于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2016年7月1日)
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背景:
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
从1840—1900年,资本主义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过五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使中国从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逐渐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濒临亡国灭种的边缘。
晚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1 8 4 2.中英《南京条约》
1 8 4 3.中英《五口道商章程》
1 8 4 3. 中英《虎门条约》
1 8 4 4.中美《望厦条约》
1 8 4 4. 中法《黄埔条约》
1 8 5 8. 中英《天津条约》
l 8 5 8.中法《天津条约》
1 8 5 8.中俄《瑷珲条约》
1 8 5 8.中俄《天津条约》
1 8 5 8.中美《天津条约》
1 8 6 0.中英《北京条约》
1 8 6 0. 中法《北京条约》
18 6 0.中俄《北京条约》
1 8 6 8.中美《蒲安臣条约》
1 8 8 7.中葡《天津条约》
1 8 8 1.中俄《伊犁条约》
1 8 7 6.中英《烟台条约》
1 8 8 4.中法《李福协定》
1 8 8 5.中法《巾法新约》
1 8 9 5.中日《马关条约》
1 8 9 5. 中日《辽南条约》
1 9 0 1.英美俄德日奥法意西荷比十一国签订《辛丑和约》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清朝政府对外赔款总数1000亿两白银
中国清朝政府被割让的国土面积
从1858年到1860年间,在仅只两年半的时间里,俄国侵略者马不停蹄地强迫中国连续签订《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三个不平等条约,共从中国抢夺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超过14个浙江省的面积,成为对中国最大的侵略者;从中国掠夺最多的一个侵略国;欠中国债最大的一个侵略国。俄国成了世界历史上强占领土最多记录的一个国家。
社会各阶级展开的救亡图存运动
1921年,五四运动之后,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2016年7月1日)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地方组织相继成立
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参加者有李汉俊、李达、陈望道、俞秀松等,陈独秀任书记。
1920年10月,由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3人发起成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李大钊为负责人。罗章龙、刘仁静、邓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缪伯英、范鸿劼、张太雷等先后加入,成员大多为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骨干。
1920年秋,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在武昌秘密召开会议,正式成立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0年秋,施存统、周佛海等在日本东京建立旅日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0年秋冬之际,毛泽东、何叔衡等在长沙,以新民学会骨干为核心秘密组建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0年至1921年初,王尽美、邓恩铭等在济南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1年春,在与无政府主义者组织的“共产党”分道扬镳后,陈独秀等重新组建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有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等,陈独秀、谭平山先后任书记。
1921年,张申府、周恩来、赵世炎、刘清扬等在法国巴黎也建立了由留学生中先进分子组成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张申府为负责人。
2、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
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921年7月30日晚,一密探突然闯入正在上海召开的党的一大会议上,使出席会议的代表立即分别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最后一天的会议。 出席大会的有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13名代表,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 毛泽东作为湖南代表出席大会,会议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3人组成中央局。
具有大学学历的有9人,其中有6人曾留学日本
李大钊(1889~1927),留学日本,北京大学教授、图书馆馆长。
陈独秀(1879~1942),留学日本,曾任北大文科学长(即文学院院长)一职 ,著名学者。
李汉俊(1890~1927),留学日本,大学教授。
李达(1890~1966),留学日本,大学教授。
董必武(1886~1975),留学日本,律师。
周佛海(1897~1948), 留学日本,大学教授。
在国内获得大学学历的4人中,就读于北京大学的有3人
陈公博(1892~1946), 北京大学哲学系
张国焘(1897~1979), 北京大学理学院
刘仁静(1902~1987),北京大学外语系学习
陈潭秋(1896~1943),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
具有中师学历的有4人
毛泽东(1893~1976),湖南第一师范学校
何叔衡(1876~1935),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
王尽美(1898~1925),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包惠僧(1894~1979),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中学学历一人
邓恩铭(1901~1931),山东省立第一中学
中共创始人的价值观
救国救民、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感、担当精神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主要依靠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
1921年7月,出席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就其社会成分而言均属于知识分子,他们代表着当时全国的50多名党员,而这50多名党员也都是知识分子。
中共的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是大学教授,而13名中共一大代表都是教师或学生。
3、中共“二大”和民主革命纲领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南成路辅德里625号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共讨论和通过了第一部比较完整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3年2月4日,张国焘、项英、罗章龙、林育南等领导了京汉铁路大罢工,2月7日,遭到吴佩孚的残酷镇压。
“二七”罢工的失败,使党逐步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
4、中共三大、统一战线和国民大革命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参加了大会。陈独秀代表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在会上作报告。大会的主要议程是讨论中国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问题。
三大正确地确定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影响和推动下,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中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
1924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下,广东革命政府在广州黄埔长州岛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
周恩来于1924年11月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北伐战争
1926年5月上旬,广东革命政府派遣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和第七军一部为北伐先遣队,从广东肇庆出发,挺进湖南,揭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
1925年秋,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决定以党掌握的铁甲车队为基础,抽调部分优秀党员干部,在两广军事要冲肇庆组建一支新的革命军队。同年11月21 日,部队正式成立,团部驻在肇庆阅江楼内,初时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四团,1926年1月改为第四军独立团,因团长是叶挺,故称叶挺独立团。
1926年7月1日,广东革命政府在广州誓师北伐,北伐战争目的是打倒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完成国民革命,实现国家的独立和统一 。
中国共产党并积极投身于北伐战争之中。北伐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击溃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从根本上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国共分裂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共产党员有300多人被杀,500多人被捕,5000多人失踪。著名共产党人汪寿华、陈延年、赵世炎等亦遇害。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
据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多人,其中共产党员2.6万多人,一些同志和不坚定分子离开党的队伍,党员数量急剧减少到1万多人。
(二)斗争中成长(1927—1937)
1、南昌起义和人民革命军队的建立
1927年8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北伐军3万多人,在江西南昌举行武装起义。
2、“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在汉口举行紧急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在湘、鄂、赣、粤四省发动秋收起义。 毛泽东在发言中,强调了军事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 8月9日,在临时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上,瞿秋白、李维汉、苏兆征三人被选为政治局常委,确定由翟秋白主持中央领导工作。
3、秋收起义与转兵井冈
1927年9月毛泽东赶赴湖南,组织领导秋收起义,但起义军在进攻长沙时受挫,毛泽东决定改变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井冈山进军。
1927年9月2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起义部队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进行了三湾改编,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10月抵达井冈山,创建了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开辟了新的道路。
4、广州起义
1927年12月11日,在张太雷、叶挺、恽代英、叶剑英、杨殷、周文雍、聂荣臻等领导下,举行广州起义。
井冈山会师, 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分队伍,来到了湘南地区。在中共湘南特委和当地农军的组织领导和配合下,发动了湘南武装起义。朱德、陈毅率领的部队于4月中旬抵达江西省宁冈县的碧市,与毛泽东统率的井冈山部队胜利会师。
5、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从1930年10月起,蒋介石集中重兵,向南方各根据地的红军发动大规模的“围剿”。
1931年1月,在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下,按照“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的作战方针,中央红军大退国民党第一次围剿第一次反围剿。我敌兵力对比为约4万:约10余万,歼敌1.2万。
1931年5月,毛泽东、朱德领导,粉碎敌人第二次围剿;我敌兵力对比为3万:20万,歼敌3万。
1931年9月,在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下,诱敌深入,避敌主力,集中力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粉碎敌人第三次围剿;我敌兵力对比为3万余人:30万,歼敌3万。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在瑞金举行的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被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1932年3月,在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下,大兵团伏击敌人,粉碎敌人第4次围剿;我敌兵力对比为7万:近40万,歼万余人。
6、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未能打破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从瑞金、于都等地出发,被迫开始长征。
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遵义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7、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
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中央红军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的长征胜利结束,终于实现了战略大转移。
(三)抗日先锋队(1937—1945)
1、国共二次合作和抗日统一战线
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迅速占领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 九一八事变后,整个华北局势日益危在旦夕。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北平学生悲愤地喊出:“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北平学生在1935年12月9日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由此开始的一二九运动迅速波及全国。
瓦窑堡会议
1935年7月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提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问题。 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起草了通常被称为“八一宣言”的《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不久公开发表。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明确提出党的基本策略任务是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了蒋介石。张、杨并向全国发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通电。中共中央经过认真研究,派遣周恩来于12月17日到达西安,确定了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根据这一方针,周恩来与张学良、杨虎城共同努力,经过谈判,迫使蒋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等六项承诺。
2、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方针
1937年8中共召开洛川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日的路线,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原则问题。
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道路。
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的22次大会战
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
南京保卫战: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太原会战:1937年9月13日----11月
徐州会战:1938年1月----5月21日
兰封会战:1938年5月21日----6月
武汉会战:1938年6月----10月
随枣会战:1939年5月1日----20日
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9月14日----10月
桂南会战:1939年11月13日----1940年10月30日
枣宜会战:1940年5月1日----6月18日
豫南会战:1941年1月25日----2月7日
3、抗日斗争
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师长林彪等人的率领下,在平型关歼灭日军1000余人,取得了抗战以来歼灭战的第一个胜利。 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百团大战。此役严重打击了日军,增强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提高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威望,对于克服国民党顽固派投降危险,争取时局好转具有重要意义。
延安整风
1941年-1943年开展了延安整风运动,通过整风运动,广大的党员干部首先是党的高级干部,才分清了路线是非,彻底清算了教条主义的危害,极大地解放了思想,从根本上转变了学习态度和方法,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党风、文风,党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 邓小平说:“从延安整风以后,无论前方后方的人,真是生气勃勃,生动活泼,心情舒畅,团结一致。”
5、党的七大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全党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空前团结,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共产党的核心竞争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党的七大:确定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党的七大正式确定群众路线为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工作路线和组织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6、抗日战争胜利
1945年8月,中国人民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并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解放全中国(1945—1949)
1、重庆谈判和内战爆发
抗战胜利后,党力图通过和平的途径实现中国的社会政治改革。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等组成的中共代表团抵达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这次谈判揭露了国民党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真和平的决心,从而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入被动。
1946年6月26日,得到美国支持和援助的军队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从此发动了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挑起了全面内战。
中国共产党以大无畏的精神领导解放区军民,实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经过8个月的自卫战争,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然后,又在打破国民党对山东、陕北两个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中取得重大胜利。
2、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挺进中原,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于1947年10月10日发表宣言,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中国人民革命发展到了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党领导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国民党反动集团从此陷入土崩瓦解之中。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中国革命已处于胜利的前夜。
3、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在中国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夜,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举行。会议确定了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任务;规定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毛泽东在全会提出了加强共产党的思想建设,警惕资产阶级用糖衣炮弹的攻击,全党同志务必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次会议解决了革命胜利以后,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为新中国成立做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开创了建设新中国的伟业。
4、解放南京
1949年4月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4月23日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22年的反动统治结束了。
5、新中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建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历史,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6):建设
(五)建设新世界(1950—1956)
1 、巩固政权
党在建国之初,先后进行了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土地改革运动和镇压反革命运动,巩固了新中国政权。通过三年的努力,调整了旧中国的经济结构,使整个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迅速发展 。
u 三大改造, 1952年,现代工业在我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占35.5%。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它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2、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这标志着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六)历史的考验(1956—1976)
1、中国共产党“八大”的召开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满足人民的经济文化需要。
2、十年探索
1957年以后,党的领导曾在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速度问题上发生“左”的偏差,如:反右斗争扩大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社会发展主义建设事业遭到严重挫折,出现了三年经济困难。
3、十年“文化大革命”
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党终于依靠自身的力量,战胜了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克服动乱,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迎来了新时期。
发展成效:建立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
据《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1994年出版)提供的资料,从1952年到1978年的26年的时间里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达6.5%;而同期世界的增长速度是3%,美国是4.3%,日本是6.7%,远远高于英、法、意。 从主要产品的产量看,50年代初中国都排在世界工业国家的最后面,到了1978年钢产量就超过了英、法、意,成为继美、苏、日之后的第四位国家;
石油由过去有名的“贫油大国”而一跃成为基本上自给的世界“第八产油大国”。原煤跃居第三位;棉纱产量跃居第一位,发电量跃居第七位,粮食产量跃居第二位,棉花产量跃居第三位等。
从50年代以来的中国的一直是迅速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而关键性的建设大都在文革期间。中国科技和经济发展,以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一、二百年的路程。
科技成就
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我国氢弹成功试爆。
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在1968年。
我国的研制人造卫星是早在1957年就提出来的,1958年正式列为重点攻关项目,1970年发射成功 。
(七)改革开放路(1976—1990)
1、粉碎“四人帮”,结束文革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了“四人帮” 企图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全国人民欢欣鼓舞。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党中央召开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从此,中国共产党掌握了拨乱反正的主动权,有步骤地解决了建国以来的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和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了繁重的建设和改革工作,使中国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出现了很好的形势。
十一届三中全会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4、党的“十二大”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召开,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和新取得的经验,提出了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5、党的“十三大”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规定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党初步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6、党十三届四中全会
1989年6月下旬,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选举江泽民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全会之后,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全国政治局面迅速趋向稳定,经济形势逐步好转,思想战线出现了新的转机。
(八)走进新时代(1990—2002)
1、小平南方谈话
1992年1月17日,88岁的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之后,发表了南方谈话,提出“要抓紧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力争国民经济更好地上一个新台阶”的要求,为我国走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理奠定了思想基础。
2、党的“十四大”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大会确认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确定以后一个时期的战略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选举产生了领导中国人民迈向二十一世纪的新的中央领导机构,是一次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的大会。
3、党的“十五大”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 大会回顾了20世纪中国人民的奋斗历史,展望21世纪五十年的发展前景,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的实践经验,全面部署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世纪的发展。 江泽民号召全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不屈不挠、艰苦奋斗,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 党的十五大是在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刻召开的一次党的重要会议,它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迈向新世纪的前进方向。
4、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按照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97年7月1日香港顺利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20世纪末这两项重大的历史事件,充分证明了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已经逐渐强大起来的事实。世纪初旧中国的任人宰割、受尽屈辱已成历史,逐步繁荣富强、民主昌盛的新中国,已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期间,就如何加强新时期党建工作的调研时指出:“总结我们党70多年的历史,得出一个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能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月,江泽民在江苏、浙江、上海考察时,进一步将这一论断归纳为“三个代表”,指出我们党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最根本的是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九)实现小康梦(2002—2020)
1、党的十六大
2002年11月8日至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江泽民作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大会选举产生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委员会。
2、党的十七大
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胡锦涛代表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做了主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十分重要的大会。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科学回答了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我们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3、党的十八大
201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胡锦涛向大会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4、党的十九大
大会的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要郑重宣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要郑重宣示,在未来的征程上,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到2020年必须完成的奋斗目标,完成这个目标还有不少难关要过。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是要表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目标,这个目标实现之后,要乘势而上,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党的十九大强调,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人民,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政党。
站立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5000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今年来国际形势紧张,中美贸易摩擦时有发生, 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双边关系全面发展,经贸合作快速推进,已经形成了优势互补、利益交融、互利互惠的贸易格局。中美经贸关系本质上是互利共赢的,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中美经贸关系稳定与否,不仅事关中美双方利益,也事关世界发展。中美经贸合作具有全面性。首先,中美互为重要的货物贸易伙伴。美国是中国最大货物出口市场和第六大进口国,对美出口占我国总出口的19%。2017年中美双边货物贸易额达到5837亿美元,是1979年两国建交时的233倍。中国是美国出口增长最快的市场。据联合国统计,2017年美国对华货物出口1299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了557%,远高于美国对全球112%的出口增幅。美国出口的62%的大豆、25%的飞机、17%的汽车、15%的集成电路和14%的棉花,都销到了中国市场。其次,服务贸易在双边经贸合作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据美方统计,中美双边服务贸易额从2007年的249.4亿美元增至2017年的750.5亿美元。其中美对华服务出口额从131.4亿美元增至576.3亿美元,增长了3.4倍。美国是中国第二大服务贸易伙伴,中国是美国第二大服务出口市场。再次,中美之间投资规模巨大。截至2017年底,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累计超过830亿美元,在华美资企业约为6.8万家。中国对美投资存量约为670亿美元。另外,中国大量投资于美国金融资产,持有超过1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是持有美国国债最多的国家。中美经贸合作具有互惠性。中美经贸合作的互惠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双边经贸合作为双方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双方企业通过出口或投资,分享了对方的市场机会。中国在中美货物贸易领域有2700多亿美元顺差。而美国在中美服务贸易领域有大额顺差,2016年美对华服务贸易顺差约为550亿美元。还有不少美资企业通过对华投资而非出口方式进入中国市场。按照美国经济分析局的统计,2015年美资企业在华销售额为4814亿美元,比中资企业在美256亿美元的销售额高出4558亿美元。因此,从利用对方市场机会的角度看,双方受益大体平衡。其次,双边经贸合作为两国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据美中贸易委员会估算,2015年对华出口和双向投资支持了美国260万个就业岗位。另据有关研究,自华进口货物在美下游产业链创造约400万个就业岗位。由于中国劳动生产率远低于美国,对美经贸合作创造的就业岗位更多,据有关研究估算,对美货物出口为中国创造了大约1750万个就业岗位。考虑到两国人口总量差距,双方在就业岗位方面的受惠程度基本相当。再次,中美双边经贸合作助推两国产业结构升级,并为两国消费者提供了性价比更高的商品与服务,增加了消费者福利。美方把中美货物贸易失衡归因于“中方的不公平做法”,据此认为美国在双边经贸合作中“吃亏了”。这是片面的认识。美国储蓄率过低、政府财政赤字过高,是导致其整体贸易出现逆差的宏观经济原因。换言之,美国整体贸易逆差是由其内部经济结构问题造成的,无论其贸易伙伴中有没有中国,其整体贸易都必然是逆差。目前的中美双边货物贸易失衡,是双方比较优势与国际分工地位的反映。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美国长期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实行限制政策,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国产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美国产品在中国高技术产品进口市场的比重已从2001年的16.7%下降到2016年的8.2%,在中国高达2270亿美元的芯片进口中,美国产品仅占4%。再加上美方统计方法存在一定问题,导致其明显高估了双边货物贸易失衡程度。实际上,中国并未刻意追求贸易顺差,近年来经常项目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中美经贸合作具有互补性。中美两国分别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国的资源禀赋、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地位不同。尽管双边经贸关系中竞争性在上升,但以互补性为主的基本格局并没有改变。从产业竞争力看,美国服务业竞争力强,在双边服务贸易领域有大额顺差。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在货物贸易领域有大额顺差。从技术水平上看,美国企业在高技术产业上具有强大竞争力。如果美国政府取消或减少对华高技术出口限制,美国高技术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可能会迅速扩大。中国对美出口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尽管近年来中国出口结构不断升级,海关统计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约为1/3,但大多数这类产品在中国的增值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环节。从资源禀赋看,美国地大物博,中国为美国农产品和天然气等能源产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美国发动贸易战的真正原因。中美经贸合作内容广,利益交融深,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经贸摩擦,但以往的这类摩擦并没有影响中美经贸合作大局。近年来,双方在经贸合作中有各自的关切,中方关切美方履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第十五条义务(在对华反倾销调查中全面停止使用“替代国”做法)、对华高技术出口限制、滥用贸易救济措施和歧视中国企业对美投资等问题。美方关切货物贸易逆差、知识产权保护、产能过剩、产业政策等问题。过去,两国通过谈判磋商,回应对方关切,解决经贸摩擦,推动双边经贸合作向前发展。然而这一次,美方抛弃双方达成的合作协定,出尔反尔,采取单边主义措施,悍然发动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贸易战,并威胁继续扩大加税范围与幅度。贸易战没有赢家,对双方的出口、就业都会带来冲击,也会增加双方企业和消费者的生产生活成本,还会冲击全球生产价值链正常运行,对多边贸易体系带来深远的负面影响。那么,美方明知要付出如此代价,为何还要发动贸易战?美方发动贸易战的原因是复杂而深刻的,概括而言有以下三点:
利益敲诈。通过贸易战或发动贸易战的威胁,迫使贸易伙伴开放市场、让渡经济利益,是美国的惯用伎俩,以往曾经对多个国家使用过。尽管美国从中美双边合作中取得了巨大经济利益,但美国政界一些人却以零和博弈观点看待双边经贸合作,把国内收入差距扩大等内部问题归咎于“中国抢夺了就业机会”,把由于储蓄率过低等内部结构性问题导致的贸易逆差归咎于中国的政策,认为美方“吃亏了”。近年来,美国从倡导“自由贸易”转向保护主义,无视世界贸易组织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授权原则,曲解“对等开放”,无理地要求各国在每个具体产品的关税水平和每个行业的投资准入都应与美国完全一样,把广大发展中国家置于非常不利的贸易地位。在解决中美经贸问题方面,美国更是无视中国表现出的极大诚意,背弃双方达成的共识,单方面发起贸易战,其直接动机就是企图迫使中国在贸易投资上进一步对美扩大市场准入,增加购买美国产品,从而使美国获取更多经济利益,同时对外转移美国国内矛盾。
战略遏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西方世界的主导国。冷战结束后,美国以遥遥领先他国的科技、经济、军事、金融实力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为了维护其世界霸权地位,美国一直防范任何可能的追赶国家。当年的苏联、日本都曾遭到美国多措并举的遏制。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上升,美国对华认知与情绪全面转向,重新定义了中美关系。2018年版美国国防战略报告提出,“国家间的战略竞争现在是美国国家安全的首要问题”,把中国定义为美国长期的“战略竞争对手”。这一报告还提出,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就是国家安全。2018年8月13日,美国总统签署了《2019财年国防授权法案》,其中包含两个重要法案:《出口管制改革法案》和《外国投资风险审查现代化法案》,进一步加强了高技术出口限制和防范外国企业通过投资获取技术。因此,贸易战不仅是美国获取更多经济利益的手段,也是美国遏制中国的重要手段。美国加征关税的500亿美元中国出口产品,主要针对的是《中国制造2025》中包含的高科技领域,反映了美国遏制中国技术追赶的意图。
模式打压。美国从维护其全球霸权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发展模式横加指责。美国污蔑中国发展模式是“国家资本主义”,无端指责中国对外商投资企业存在强制性技术转让要求、中国支持企业“走出去”是获取先进技术的政府行为、中国政府支持网络盗取美国商业机密与知识产权,肆意批评中国实行产业政策。其实,美国从建国以来,一直在实质上实行产业政策。美国首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提出了促进制造业发展计划,是幼稚产业保护政策的始作俑者。近年来,美国政府仍然出台了大量产业政策,如《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2009)、《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2012)、《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NNMI)项目战略计划》(2016)等等。在自己推行产业政策的同时,却对别国正常的产业政策横加指责,这体现了美国的霸道心理。在国际经济领域,美国把国内法置于国际法之上,不是通过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而是用单边主义措施处理中美经贸分歧,公然违反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加征关税。美国有意阻挠世界贸易组织上诉机构新法官的任命,影响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常运转。美国无视中国信守入世承诺、遵守多边经贸体系规则和倡导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努力,却称中国是国际规则的“修正主义”,挑战了美国主导的国际经贸体系。为此,美国在发动贸易战时施展出舆论战、关税战、科技战等组合拳,究其动机,就是要通过舆论战把中国发展模式污名化,通过关税战、科技战等逼迫中国改变原有发展模式。
保持战略定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应对美国挑起贸易战的行为,关键是不受对方干扰,保持战略定力,避免犯颠覆性错误。苏联在冷战中被拖入军备竞赛,日本在贸易战中出现泡沫经济,殷鉴不远,教训深刻。我们必须吸取其他国家的教训,保持战略定力,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做好自己的事情。一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二是坚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是全力增强创新能力。牢牢把握新技术革命的战略机遇,加速技术追赶,加强前沿技术研发,用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四是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全面开放新格局,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分工地位,建设贸易强国。大力倡导自由贸易,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权威性。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区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履行与自身实力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大国责任,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