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政支农与农民增收关系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的模型有哪些

  摘要:本文利用1990-2005年的数据,运用统计描述方法、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多元回归模型对我国财政支农与农民增收关系、财政支农资金规模及结构、支农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财政对农业支出的增长能引起农民收入的增长;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支出比重偏小,财政支农绩效偏低;财政支农资金结构中,农业科技三项费是农民增收的有利因素。
  关键词:财政支农;农民增收;因果关系检验
  中图分类号:F81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04-0063-04
  
  农业是公益性较强的特殊产业,它既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又影响到非农业部门的发展。作为基础产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始终得到政府的保护。财政支持作为政府干预和保护农业的核心措施,是国家调控农业生产进而影响农民收入的一个基本工具,财政支持能有效地解决促进农业增长所必需的众多公共产品的外部性问题,并且具有规模经济的优势,因此其支持规模、支持效率和支持方式直接影响到政府宏观农业政策目标的实现。
  本文利用1990-2005年的数据,对我国财政支农与农民增收关系、财政支农规模及结构、支农绩效进行实证分析,为进一步完善我国财政农业支持体系和实现农民增收提供相关建议。
  
  一、我国财政支农与农民增收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一)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在此选取我国1993-2005年的农民纯收入(SR)和财政对农业支出(ZN)两个时间序列为基本时间序列变量,数据均来自于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由于数据的自然对数变换不改变原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能使其趋势线性化,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所以对上述两个变量分别取自然对数,变换后的变量分别用LSR和LZN表示。
  (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
  为避免非平稳时间序列造成的“虚假回归”,应首先对上述各年度序列数据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利用Eviews3.1软件分别对各变量的水平值和一阶差分序列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 LSR和LZN均为非平稳序列,而ΔLSR和ΔLZN均为平稳序列,所以LSR和LZN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即LSR~I(1),LZN~I(1)。
  由于LSR和LZN均为一阶单位根过程,可以利用“Engle-Granger两步法”检验其协整关系。对LSR和LZN进行协整回归,得到协整方程:
  LSR=3.592147+0.577789LZN
  t (7.369224)(8.299203)
  R2=0.862288F =68.87677
  LM(1)=2.630190(P=0.104849)
  然后对残差序列et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可以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残差存在单位根的假设,从而认为残差是平稳的,即et ~I(0),因此认为LSR和LZN存在协整关系。
  根据协整方程可知,长期内,我国财政对农业支出每变动1%,农民纯收入就同方向变动0.577789%,同时也说明我国财政对农业支出与农民收入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三)因果关系检验
  由于LSR和LZN均为一阶单位根过程并具有协整关系,故可对其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见下表1。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在滞后阶数为2,5%的显著性水平的情况下时,接受“LSR不是LZN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设,拒绝“LZN不是LSR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设,即LSR不是LZN的Granger原因,而LZN是LSR的Granger原因,这说明农民收入不能显著影响财政对农业支出,而财政对农业支出能显著影响农民收入。财政对农业支出是农民收入的决定因素,财政对农业支出的变化能引起农民收入的变化,可以用财政对农业支出的变化来解释和预测农民收入的变化。
  
  二、我国财政支农规模和绩效的描述性分析
  
  (一)财政支农规模分析
  1.财政支农总量不断增加
  从财政支农总量图中可以看出,1990-2005年间,我国财政支农总量除个别年份投资减少外,多数年份不断增加,从1990年307.84亿元到2005年2450.31亿元,其中1999年比1998年有所减少,2000年又较之于1999年成倍增长,从1085.76亿元增加到2261.15亿元,但2001年又减少到1456.73亿元,以后年份支农总量持续增长。
  
  2.财政支农占财政支出比重偏小
  从财政支农占财政支出比重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支农比重有逐年降低的趋势,从1990―2005年,支农比重最大的年份是1998年的10.69%,最小的是2003年的7.12%,相差3.57个百分点。我国财政支农比重偏小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有关,由于我国过去追求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重工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在资本稀缺情况下,实行了资源向城市发展倾斜的政策措施,形成了路径依赖,财政资金按照历史路径大部分投向城市,造成财政支农比重偏小。但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和反哺农业政策的实施,这一比重将会逐年上升。
  
  (二)财政支农绩效分析
  财政支农对农民收入的推动作用可以从农民收入增长指数与财政支农增长指数对比中反映出来。农民收入增长指数=计算期农民纯收入/基期农民纯收入,财政支农增长指数=计算期财政支农总额/基期财政支农总额,以1990年为基期。
  
  从财政支农增长指数与农民收入增长指数对比图中可以看出,1990-1997年间,我国财政支农与农民收入增长几乎保持相同增长趋势,但1998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长指数明显低于财政支农增长指数,这表明财政支农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效应呈下降趋势。
  
  三、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结构的回归分析
  
  (一)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为研究我国农民纯收入与财政支农资金结构的关系,在此选取了1995-2005年财政资金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等5个变量来分析其与农民年纯收入的关系。相关数据均来源于1996-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模型建立和经济解释
  1.模型建立
  以财政资金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农村救济费、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作解释变量,分别用X1、X2、X3、X4、X5表示,农民纯收入作被解释变量,用Y表示,建立计量经济模型: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ε,使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逐步向后回归,回归结果:
  Y=1410.880+94.51107 X3
  t (19.81425)(14.55892)
  R2=0.959269F=211.9620DW=1.822821
  从以上统计检验看,R2=0.959269,回归方程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解释变量X3和常数项β0的t值都大于显著性水平5%所对应的临界值,这表明单个变量显著。DW=1.822821,回归方程不存在一阶序列相关。X3的系数为正且影响显著,表明农业科技三项费有利于农民增收,X1、X2、X4、X5未能进入回归方程,表明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村救济费、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投资不足,进而对农民增收影响不显著。
  2.经济解释
  农业科技三项费是农民增收的有利因素。因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投资形成的农业科技成果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产出和农民收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边际受益率在技术一定的条件下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伴随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民收入的增长则更多地依赖农业技术的进步。
  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村救济费、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对农民增收影响力不够,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对农民增收无所作为。事实上,由于我国财政在以上4个方面投入力度都不够,所以才没有真正起到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因此说明我国存在财政支农资金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这也是财政支农绩效偏低、制约农民增收的原因所在。
  
  四、结论和建议
  
  根据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1993-2005年,滞后阶数为2的情况下,我国财政对农业支出和农民收入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财政对农业支出是农民收入的Granger原因,财政对农业支出的增长能引起农民收入的增长。
  我国财政支农总量不断增加,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支出比重偏小,财政支农绩效偏低;财政支农资金结构中,农业科技三项费是农民增收的有利因素,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村救济费、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对农民增收影响力不够。
  财政对农业支出是农民增收的可靠保障,要继续保持财政支农资金总量的稳步增长,增加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支出比重,不断提高财政支农绩效水平。
  要不断增加财政支农各项资金支出:继续增加农业科技三项费投入,实现科技兴农;加大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和农村救济费支出投入力度;适度增加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支出。
  (责任编辑:吴之铭)
  
  参考文献:
  [1] 安广实.我国财政对农业投入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1999,(9).
  [2] 张元红.财政政策与中国农业的周期性波动[J].中国农村观察,2000,(4).
  [3] 沈阳农大经贸学院课题组.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文稿,2001,(6).
  [4] 陈立双.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投资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4).
  [5] 李焕彰.财政支农政策与中国农业增长:因果与结构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