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批文艺出版社纷纷涌现,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的前身——江苏文艺出版社是其中之一。这家创建于1958年的老牌文艺出版社,发展过程经历了几番调整:创立后不久并入江苏人民出版社,当时出版规模很小,仅涉足小说、诗歌、散文等几类图书;1985年底恢复建制,出版规模才逐渐从当代文学扩展到现当代文学、古典文学、文艺理论、外国文学等领域,并由单纯的文艺出版走向以文学为核心的大文化出版;2009年转企改制,2010年4月正式更名为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有限公司。不过,作为一家活跃于新老几代读者心中的文艺出版社,最为人所熟知的依然是“江苏文艺出版社”(下文简称:江苏文艺社)这个老字号。
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
总编辑汪修荣是在江苏文艺社恢复建制后不久(1987年)来到社里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在近二十年的从业经历中,他“经历了最好的读书时代,也经历了最坏的读书时代”。
刚到出版社时,全民阅读的热潮正兴,书是最好的求知媒介,“那时候我们出版的纪实文学丛书在全国独领风骚,像《秘密战争中的女性》《中国西部大监狱》《中国的乞丐群落》等书的印数从几十万到上百万册,畅销全国。”毫不夸张地说,在纪实文学领域,江苏文艺社真正是开国内出版的风气之先。
八十年代末,中国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纪实文学式微,江苏文艺社也随之调整方向,努力寻求新的出版市场。汪修荣介绍说,江苏文艺社在九十年代开始逐步开拓出版领域,其中有两套书颇具代表性,一套是从台湾引进的席绢言情小说,书中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受到众多青年读者的追捧,迅速风靡全国,每本都发行数十万册,后来许多网络言情小说作者都是看席绢小说长大的,可以说影响了一代年轻女性读者;另一套是青年作家文集,其中收录了包括池莉、苏童、铁凝、舒婷、林白、迟子建等二十多位一流青年作家的文集,产生了巨大反响,影响广远。
转企改制后,江苏文艺社直接面临市场带来的巨大竞争。与此同时,数字化阅读的兴起,也极大改变了阅读环境。汪修荣说,“我们针对读者兴趣的变化和生活节奏加快的特点,有意识地在名家散文领域发力,先后开发出了‘大家散文文存’‘百合文丛’‘茅盾文学奖获奖者散文丛书’‘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散文丛书’等多套散文丛书”,这些作品都取得了不俗的市场业绩,至今仍是江苏文艺社的主打品种。
目前江苏文艺社内设立有三个编辑室,分别负责文学、文化、生活、儿童动漫网游等图书出版业务,并以文学为核心。此外,江苏文艺社也紧跟市场潮流,在数字出版、网站建设、微博微信营销方面投入精力。多年来扎根文艺出版,深度经营的同时适度拓展,江苏文艺社逐步积累了优势,形成了独有的品牌和影响力。
坚守长篇小说出版阵地
出版数字化带来了阅读习惯的变化,人们的日常娱乐项目也越来越多样化,这些都极大冲击了传统图书出版,其中以长篇小说为甚。因此,许多出版社都逐渐退出了长篇小说的出版领域。说起个中缘由,汪修荣说,“生活节奏的加快使长篇小说不再成为阅读主流,与此同时,长篇小说尤其纯文学长篇小说质量的下降也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此外,名家的长篇小说要价越来越高,而市场销售却日益萎缩,这也影响了出版者的出版意愿。”
然而,这些困难并没有动摇江苏文艺社在出版长篇小说上的坚守。“近十年来,能每年坚持出版纯文学长篇小说的出版社屈指可数,我们是其中之一,而且坚持以丛书的形式出版,这在国内出版社中也是很少见的。”江苏文艺社出版的长篇小说丛书中,“凤凰长篇小说丛书”和“原创中国长篇小说丛书”颇具代表性,其中包括毕飞宇的《平原》、范小青的《香火》、李锐的《张马丁的第八天》等,都在市场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文坛也产生了较大反响。汪修荣说,这两套丛书分别是江苏文艺社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出版的,通常每年出版二三种,题材不限,强调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坚守长篇小说阵地,除了作为一家业内有影响的文艺出版社所应尽的责任和担当之外,江苏文艺社也有对于发展的长远考虑,“作为一家大众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也是扩大自身文化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优秀的长篇小说虽然未必赢利,但是以社会影响为目的,对提高出版社的整体竞争力不无裨益。从出版本身来说,长篇小说也是重要的原创资源,具有潜在的开发效益。”
除了纯文学作品之外,传记纪实文学作为江苏文艺社曾经的拳头产品,虽然如今出版规模有所减少,但依然是一个重要的板块。与其他文学作品不同的是,传记纪实文学在编辑过程中会加入更多照片,增加视觉冲击力,“这满足了读图时代,读者对传统出版物求新求变的需求”。同时在此类图书中,编辑发挥了更大的作用,“编辑的创造性劳动和编辑含量都有所加大,比如在目录、版式、纸张、开本、封面广告语,甚至照片使用等方面,都会做出创作性的加工。”汪修荣介绍,有的选题在撰写阶段,编辑就会前提介入,和作者一起确定选题,“比如有些传记和纪实题材是出版社为作者确定的,相当于是命题作文”;在具体写作阶段,因为编辑比作者更了解市场,所以也能提供更专业的意见;编辑还会针对结构、篇名、书名等方面提出建议,使文本更适合读者的阅读需求。
在出版社和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一批优秀的纪实文学作品应运而生:《狂雪》《血泪忆衡阳》是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而出版的;《小康之路》《留学美国》《平视美国》《中国诚信报告》《我带着偷拍机》《艾滋病离我们有多远》等作品,因为紧扣各种社会热点问题,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读者,因而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提供优质服务,维系作家资源
关注中青年作家作品,作为江苏文艺社的一个重点出版方向被保留至今,优秀的中青年作家也是江苏文艺社非常重视的资源。虽然文学出版较受冷遇,但江苏文艺社始终坚持文学的出版格调和品味,这为其赢得了业内的口碑以及作家的尊重和信任,许多作家都愿意将自己的作品交给江苏文艺社出版。此外,江苏文艺社也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满足作者多方面的需求,来赢得作家的信任。
对于作品本身,江苏文艺社的编辑会提出专业的修改意见,确保编校质量。同时在图书包装上不断精益求精,令作者耳目一新。针对不同的作者,出版社也会提供不同的宣传营销方案,包括请评论家撰写书评、评论,在相关媒体上做立体宣传,实行全方位营销,以求实现图书的效益最大化。有时,江苏文艺社还会满足个别作者的特殊需求,“比如出版精装本、毛边书等等”,“我们会尽可能满足作者的需求,通过人性化的服务,使作者成为出版社的朋友和合作伙伴。”
在维持与一流名家的传统合作的同时,江苏文艺社也注重不断发掘有潜力的文学新人,培养有潜力的年轻作者,“我们发掘新人的途径有很多,包括各种专业、非专业媒体提供的作者信息,作家、朋友甚至读者的介绍推荐,或者是编辑通过网络阅读以及自然来稿来发现新的作者资源。”比如近年推出的青年作家陈庆港,就是江苏文艺社从自然来稿中发现的新人,出版社为其出版了多部长篇纪实作品,如《真相》《十四家》等,都收获了不错的市场成绩。
关注大众读者
音乐与影视艺术图书作为江苏文艺社的传统出版方向,多年来培养起了一定的优势,拥有特定的阅读人群。在汪修荣看来,音乐类图书相对而言受到数字化的冲击较小,“人们会在网上听歌,但是看歌谱学钢琴,还是需要纸质图书的。”入选国家重点工程的《江南丝竹音乐大成》,以及从德国引进的“朔特”和“骑熊人”公司的钢琴琴谱就是江苏文艺社在音乐图书出版方面的成功之作。而影视类图书则更有其特殊性。因为影视剧本身具有巨大的影响和号召力,能够极大地拉动同名影视图书的销售,这在出版业界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希望借助走红的影视剧作,提高同名小说的关注度”。
在大众出版的方向上,江苏文艺社也努力尝试更多领域,比如生活类图书、女性读物、儿童文学、军事文学,以及具有畅销潜质的名人作品等。汪修荣认为,“大众出版的魅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于畅销书”,因此以大众出版社为自我定位的江苏文艺社,自然也对畅销书的打造投以相当的关注,“我社的畅销书,近年来主要集中在动漫网游图书上”。与此同时,也会在名家散文、中外文学名著、文化经典等领域努力打造长销书。
汪修荣说,江苏文艺社接下去会继续在坚持文学出版的同时,为大众提供更多优秀作品,目前正在策划一套港台暨海外华人原创长篇小说丛书、一套港台暨海外华人作家散文丛书以及一套当代名家散文书系。针对大众读者,江苏文艺社还将出版与美食相关的轻阅读图书。这家创建于建国之初的老牌出版社,正努力让自己的“老招牌”焕发更多彩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