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市场结构 [我国制造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摘要:本文全面介绍了市场结构的衡量指标,并对每种指标的衡量效果做了分析比较。结合制造业2002-2006年度的分行业统计数据,选取了比较流行的4位数集中度指标对我国制造业市场结构做了分析。从而揭示制造业市场结构在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发现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制造业;市场结构;市场集中度
  作者简介:朱贵云(1981-),河北武强人,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F4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0203-0019-03
  
  市场结构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中,特别是SCP分析框架最基本的概念和研究主题。所谓市场结构,指的是对市场竞争程度以及价格形成等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的特征。换言之,一个特定市场中的各个市场主体在市场交易中的地位、作用、比例关系以及它们在市场上交换的商品的特点,即形成了具体产业的市场结构。从根本上说,市场结构是反映市场竞争和垄断关系的概念,一个产业的市场结构问题,其实质就是该产业的竞争性(或者说是垄断性)程度问题。
  
  一、市场结构衡量指标分析
  
  考察一种市场结构状况必须要有一定的量化指标进行衡量,这是SCP分析框架常用的分析一个行业结构状况的方法。市场集中度是市场结构的一个主要决定因素,一般而言,集中度越高,某个企业市场支配势力越大,竞争程度越低。通常对市场结构(主要是市场垄断势力)的衡量主要采用市场集中度的衡量指标。测量一个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可以使用两种方法:一是绝对集中法,二是相对集中法。绝对集中法主要包括行业集中度数(CRn)、赫芬达尔指数(HHI)、海纳――凯指数(HKI)及熵指数(EI)等;相对集中法包括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这些方法虽可以看出行业市场结构竞争程度不断增强的变化趋势,但存在着不精确和无法准确判定市场竞争条件等缺陷,近年来涌现出多种计量经济模型来验证行业市场结构的竞争类型和条件。
  行业集中度是最常用、最简单易行的绝对集中度的衡量指标,是指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业的有关数值(可以是产值、产量、销售额、销售量、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行业集中度的总和反映了企业数量与企业规模这两个决定市场结构的重要方面。但行业集中率主要反映的是前几位大企业的总体规模和分布,不一定能够揭示前几位大企业个别规模和分布,即使两个产业的集中率相同,但由于企业规模分布的差异,其垄断竞争程度也将会有所不同。同时,行业集中率将全国作为一个整体,没有反映国际经济关系和地区经济关系对产业竞争性的影响,难以考虑在全国集中率不高但在本地集中率高的本地化市场以及行业间产品的竞争等,因而有可能低估或高估产业竞争性。
  
  前4位厂商的集中度系数计算简单,能够形象地反映市场的集中状况。
  一般来说,一个产业的集中度大小受国家或该产业市场规模的影响较大。一个国家的市场规模越大,某一产业能够容纳的达到最小规模经济的企业数越多,产业集中度就越低。这样,在市场规模相差悬殊的国家之间比较产业集中度,事实上意义不是很大。即使是在一个国家内部,不同行业的市场规模也是不同的。产业分类越粗,市场规模越大,产业集中度就越低。因此,在数据可得的情况下,最好是计算产品或4位数代码产业的集中度。
  按照SCP分析范式理论,市场结构包括了那些决定市场竞争力的因素,它通过厂商行为或行动来影响市场绩效;而市场绩效则是一个市场为消费者提供利益所取得的成功。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市场结构通常受许多因素包括内生和外生变量的影响,采用任何单一的指标都难以准确地加以衡量。即使撇开这些不谈,产业集中度的衡量方法也是具有一些局限性的。尽管在衡量方法上产业集中度指标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在统计数据有限的条件下,产业集中度仍然是衡量国内市场结构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制造业市场集中度分析
  
  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组织分化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这种分散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规模较小,产业集中度较低,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且能与国外大跨国公司相抗衡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型企业;二是大量的小型企业大多是一些全能企业,专业化分工程度较低。很明显,这种高度分散化的产业组织状况,是导致我国工业企业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2002-2006年,我国前1000家企业集团的平均规模呈现出持续扩张的趋势,能源、电信、电力、贸易等具有一定垄断性质的产业占据绝对优势。
  从我国工业产业来看,2002-2006年在29个产业中有14个产业的产业集中度呈增长趋势,这其中包括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及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烟草制造业和有色金属矿采选业,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是能源、电力、汽车机械领域有一定垄断性质的企业,并且其中绝大部分皆为国有企业。这种现象一是源于国家的政策,国家在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工业领域内主张将产业国有化,国家垄断或国家参股控股。因此在这些产业内部容易产生政策性的垄断国有企业,这有助于巩固生产资料公有制地位。而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食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这样一些与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内,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及加入WTO,越来越多的同类竞争性企业不断出现,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各产业内部都呈现出一种业绩上分化的格局,具有品牌优势的龙头企业业绩要好于一般的企业。虽然这些产业在2001年以后,都进入了以并购、联合为主的战略调整时期,但随着市场的放开及技术的扩散外溢,竞争亦趋加剧,产业集中度相对呈下降趋势。
  以2006年的集中度来讲,中国的制造业集中度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在29个制造业行业中,产业集中度超过50%以上的行业只有5个,即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这些行业均属于能源业,具有自然垄断性质。而其他产业的产业集中度依然较低,这反映了中国工业产业同发达国家相比所呈现出来的较低产业集中度的特点。另外,同2004年相比,我国55.17%的产业集中度呈现下降趋势,只有44.83%的产业略微上升。这反映了中国工业产业的增长和发展走的是非集中和非集约的道路。
  从以上分析可见,我国企业规模经济状况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规模小而分散,产业集中度低,这使得我国产业部门的企业缺乏基本的整合市场能力,导致重复生产、重复建设、过度竞争的状况明显,造成资源配置等效率低下。第二,在规模经济效益明显的产业部门企业规模过小,无法利用大规模生产经营降低成本,从而不能以低价格优势去开拓市场,参与市场竞争,从而制约了产业及企业的发展。第三,主要产业部门企业缺乏规模经济,不仅降低了企业的价格竞争能力,而且降低了研究开发与技术进步、品牌创造等非价格竞争能力,不利于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我国加入WTO后,国内的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国内企业因规模小而不能充分利用规模经济优势,生产经营成本高,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缺乏优势,这迫使我国企业和政府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责任编辑:云馨)
  
  参考文献:
  [1] 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美)著,萧琛译.《经济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 多纳德・海、德里克・莫瑞斯.《产业经济学与组织》[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 杨建文、周冯琦.《产业组织――21世纪理论研究潮流》[M].学林出版社,2003.
  [4] 张军.中国的工业改革与经济增长:问题与解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 周莉萍.基于S-C-P范式的电力市场的市场力研究[D]. 浙江大学学位论文,2003.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