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吸取美国次贷金融危机的教训,一系列资本监管改革制度于2010年取得国际共识并逐步付诸实施。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将呈现新的趋势,并影响到金融市场的发展:股票融资吸引力将上升,债券融资将有所萎缩,贷款转让、资产证券化市场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信用债市场结构将面临调整。
关键词:资本管理;金融市场;影响
JEL分类号:G10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1)09-0066-04
一、普通股在一级资本中的重要性提高,使股票融资的吸引力上升,但必须权衡市场承受力以及新旧股东利益
为了增强银行监管资本在持续经营条件下的损失吸收能力,2010年7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提出要恢复普通股(含留存收益)在监管资本中的主导地位,强调一级资本的主要形式必须是普通股和留存收益,并在当年9月召开的央行行长及监管当局负责人会议(GHOS)上确定将普通股充足率最低要求由原来的2%提高到4.5%,一级资本充足率最低要求由4%提高到6%,同时决定在最低资本要求基础上保留2.5%的资本留存缓冲(capital CONServationbuffer),全部由普通股构成,还指出各国应根据自身情况实施占普通股0-2.5%的逆周期资本缓冲(counter-cyclical buffer)或其他具有充分吸收损失能力的资本。我国银行监管当局已参考国际组织和其他主要国家监管改革做法,积极推动实施有关计划,督促银行业提高资本质量标准。2011年5月3日,银监会发布《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将商业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确定为5%、6%和8%,正常条件下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低于11.5%和10.5%,并提出若出现系统性信贷过快增长,需计提逆周期超额资本。这些监管要求将显著提高银行通过股票市场筹集资本的动力。
截至2010年末,我国商业银行通过A股市场累计融资(含IPO、增发、配股以及可转债)总额达6387亿元,通过H股市场累计融资(含IPO和配股)5398.32亿港币。通过股票融资,我国的主要商业银行夯实了资本基础(图1),2010年末一级资本充足率均值为9.4%,资本充足率均值达到12.1%,同时改善了公司治理,加快了发展步伐,并抵御住了经济波动的冲击。从资本的具体构成来看,上市银行一级资本净额占全部资本净额的比重为78.3%,并且一级资本主要由普通股和留存收益组成。
主要商业银行的陆续上市也使得我国证券市场的行业结构更加完善,市场容量、流动性都明显提高。2010年末,我国上市银行的总市值达到3.79万亿元,占沪深股票市场总市值的14.32%,成为影响市场的一股重要力量。2010年,银行业股票全年交易金额为2.1万亿元,占沪深股市总交易金额的3.84%,其中沪市14只银行股占绝大比重,累计成交额1.89万亿元,占沪市总成交额的6.21%。
但同时要看到,未来商业银行通过股票市场融资补充普通股本以提高一级资本充足率的做法面临着来自市场和股东的双重压力。一方面,由于银行板块在证券市场的占比较大,融资量通常较多,频繁发行会加大整个市场的压力。2009年以来银行业的密集融资就对证券市场运行造成了明显的影响,引起了一些波动。另一方面,当前上市银行的市净率处于低位(图2),最高的仅2.25,最低的只有1.38,二级市场价格接近每股净资产,增发、配股行为不会明显增厚净资产,且如果盈利增长跟不上融资速度,还会降低未来的收益率,现有股东可能会抵制融资活动。所以,银行在进行股票融资时必须审慎把握筹资时机,才能化解来自各方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要扩大一级资本的规模,商业银行需要逐步将筹集资本的渠道由外部转向内部,即通过内源融资的方式,不断增加留存收益以补充一级资本。留存比率(即股息政策)是关键因素,如果留存比率太低,会使得内部资本积累缓慢,从而削弱银行的正常成长速度和盈利能力;如果留存比率太高,又会降低股东的股息收入,减少对现有和潜在投资者的吸引力,对股票的二级市场走势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未来的筹资活动。从上市银行的留存比率(图3)来看,股份制银行、城商行普遍较高,全部都在70%以上,国有银行则相对较低,在60%上下,还有进一步调整的空间。
二、对附属资本的监管新规使长期次级债务、混合资本债券等发行成本提高,有关债务融资活动将有所萎缩
2004年以来,长期次级债务、混合资本债券等债务资本工具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陆续推出,各类商业银行纷纷发行来补充附属资本。截至2010年末。已有46家商业银行发行6239.1亿元长期次级债务、有4家银行发行188亿元混合资本债券。这大大补充了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强化了银行业务扩张的基础,同时丰富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品种,有力推动了我国信用债券市场的发展。2010年底,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长期次级债务、混合资本债券的托管额为5209亿元,占全部信用债券托管总额的12.56%。同时,有关债券的二级市场交易日趋活跃。2010年全年长期次级债券的换手率达到114%,同比提高了28%。
但是新的银行资本监管规则将使得有关债务融资活动的供需明显下降。
一是不得包含赎回激励机制将使得债券发行成本上升。
在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资本监管改革方案中明确,附属资本的最低标准包括原始期限不低于5年、没有赎回激励条款并对赎回操作设定了严格的条件,如发行5年后方可申请赎回,行使赎回权必须得到监管当局的事前批准,银行不得形成赎回权将被行使的预期,行使赎回权时必须用同等或更高质量的资本替换赎回的资本工具,只有在银行收入能力具有持续性的条件下才能实施资本工具的替换或者证明其行权后的资本水平仍远高于最低资本要求,并规定2009年12月17日后发行的债务资本工具应满足上述标准。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商业银行发行的长期次级债务和混合资本债券都达不到上述要求。以后,商业银行要发行符合最低标准的债务资本工具,其成本必然会上升,供给量将有所下降。
二是减少银行互持、额度限制等使债券未来发行空间有限。
之前。我国商业银行互相持有其他商业银行发行的长期次级债务现象很普遍。这明显压低了发行成本,刺激了银行发债补充资本的动力,但由此带来很大的风险隐患。从资本充足率监管的本义看,监管部门通过资本监管约束银行信贷的过度扩张,防范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但长期次级债务的银行间互持相当于在没有新增资本进入银行体系的情况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得到了提高,信贷扩张无法得到有效抑制,监管目标无法实现。2009年10月,为了降低银行间债务关联性和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银监会下发 《关于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下称《通知》),规定自2009年7月1日起持有的其他银行发行的长期次级债务要全部从附属资本中扣除。
这一举措降低了商业银行对长期次级债务的需求,使得其市场的需求方主要限于保险资金和农信社。目前,该规定的影响已开始显现。2010年,保险机构取代商业银行成为商业银行债券最大的持有机构,较2009年增加764.14亿元至3012.66亿元,占托管余额的49.43%,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而商业银行的持有量出现了较大下降,较2009年减少738.87亿元至2047.11亿元,仅占托管余额的33.59%,较2009年下降了近14个百分点。同时,长期次级债务的发行利率明显走高(图4)。2009年,评级为AAA的“5+5”固息品种次级债发行利率在3.2%到3.32%之间,明显低于同期限、同评级的中期票据3.5%到4.8%的利率水平。2010年以后,同样品种的次级债发行利率大幅提高到3.9%-4%,与中期票据的发行利率相比已无优势,甚至还高出一些。银行发债补充资本的动力将减弱。
另外,《通知》要求主要商业银行发行长期次级债务的余额占一级资本的比例不得超过25%,这进一步限制了通过长期次级债务补充资本的空间。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0年报》披露的数据,2010年末全国商业银行一级资本净额为39788.71亿元,按照25%的比例计算,长期次级债务的余额上限为9947.17亿元。2010年底,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托管的商业银行长期次级债务余额为5021亿元(上市银行占比九成),说明至多还能发行4900多亿元,还要扣除一级资本充足率达不到7%或5%发行标准的。若根据上市银行2010年报数据测算,未来发行长期次级债务的规模将被限制在4000亿元以下。
以上情况都表明,未来通过发行债务资本工具补充附属资本的空间已经相当有限,商业银行必须寻找新的方式来应对日趋严格的资本监管。
三、探索减少风险资产使信贷转让、资产证券化市场迎来机遇,信用债券市场结构或面临调整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的信贷资产经营模式以持有到期为主,缺乏信贷资产的交易市场,使得银行的资产规模不断扩张,资本占用不断增加。这种经营模式在新的监管环境下,已经难以为继。杠杆率(即一级资本净额,总资产)监管指标的引入将会进一步促进这种转变。2010年7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就杠杆率计算方法与监管标准达成共识,决定自2011年3月起按照3%的标准监控杠杆率变化。2011年以来,银监会对商业银行实施新的审慎监管框架。在《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中引入杠杆率监管要求,并将指标确定为4%。
在这种背景下,贷款转让市场将迎来发展机遇。通过贷款资产的出让转移缩小分母,银行的资本压力可以得到缓解。我国自发的贷款转让业务在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起步,2002年起商业银行开展贷款转让业务的申请陆续获得监管部门批准,之后交易规模逐步扩大,参与主体的范围也由商业银行扩展到包括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在内的多类金融机构。2009年以来,受新增信贷规模大幅增长、监管部门审慎监管要求等因素影响,贷款转让交易规模增长明显。但长期以来,我国贷款转让业务组织形式比较松散。没有统一的交易平台和文本规范,交易成本高,信息不透明,存在风险隐患。在人民银行的推动下。2010年9月25日,全国统一的银行间贷款转让市场正式建立。设立了统一的交易平台,出台了标准化的《贷款转让主协议》。到2010年末,已有49家主要金融机构签署主协议,未来市场的快速发展可期。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面临的资本管理压力,决定了其对资产证券化的需求增加。资产证券化能够直接降低风险资产的绝对值,这样就提高了资本充足率,缓解了资本补充压力。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自2005年启动以来,先后有11家金融机构发行MBS和ABS产品合计667.83亿元,2010年末托管余额182.32亿元。发起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以及汽车金融公司,基础资产类型包括住房抵押贷款、公司贷款、中小企业贷款、汽车贷款以及不良资产等。但总体来说,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2008年危机爆发后未发行过一笔证券化产品。原因很多,从银行业自身来讲动力也不足:一是银行普遍认为大多数贷款属于优质资产。风险较低、收益较高,没有向外转移的需要;二是之前的资本约束仍是软约束,银行业没有增加融资、扩大资本的需要。新的监管要求和市场环境决定了银行业现在有迫切的动力来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2011年以来,工商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主要商业银行的高管频频呼吁要加快推进资产证券化步伐,就是很好的例证。但同时要注意到,本次金融危机后,为充分反映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内在风险,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大幅提高了证券化产品的风险权重,导致资本要求上升。这就使得银行业在开展有关业务时更加需要权衡成本和收益。
另外,调整资产结构从而降低加权风险资产净额也是应对资本监管改革的选择之一,这将给信用债市场带来影响。资产结构是影响资本需求的重要因素,同样的资产规模但不同的结构体现着不同的风险度,相应的资本要求也有差异。为确保2006年底资本充足率达标,我国的商业银行在2004-2006年间通过调整资产结构来降低资产风险权重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中国有银行平均证券类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提高了12%,资产风险度下降了11%;股份制银行证券类资产占比上升了3%,资产风险度下降了6%。2007年以后,信贷投放量增长明显,资产风险度又有所上升。根据上市银行2010年报数据计算,绝大多数银行的加权风险资产净额增速超过了资产总额的增速(图5)。
这表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总资产中高风险的信贷资产权重占比仍然较高,未来需要进一步调整,调整的主要方式就是扩大债券投资业务、提高债券资产的比重。而在债券类资产中,根据《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现有债券品种中,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银行债、中央企业债等高信用等级的券种风险权重较小,故商业银行在进行债券资产配置时,都将其作为主要的投资对象,而对低信用等级债券的需求会有所下降。由于商业银行是目前债券市场的最主要投资者,这种变动趋势会对我国的信用债券市场结构产生明显影响。
(责任编辑:昝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