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云南园林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和多元化特征,在中国园林中别具一格。璀璨多姿的民族文化资源,为云南园林小品的设计提供了广阔思路和丰富素材。通过对云南园林小品素材的分类整理并探讨其审美文化特质,以展现云南园林别致多样的景观形态,揭示其深厚独特的文化内蕴。
关键词:云南;园林小品;文化
“小品”一词本源于佛教用语,指佛经的略本。后被中国古代文学引用,主要指短小、随性、充满意趣的文章,盛行于晚明时期。现代的“园林小品”借用文体“小品”之名,取其小而简的内涵。西方则习惯称为“环境小品”或“环境艺术小品”,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经过园林设计者艺术加工处理,兼具观赏性和一定实用功能的、富有情趣和视觉效果的设施和装饰。园林小品作为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园林环境中的点睛之笔,体量小巧精致,布局富于匠心,形式反映主题,可以增加环境的活力与观赏品味,与其他要素共同作用以凸显园林设计主旨。
云南省以丰富多元的少数民族文化而著称。本已种类繁多的少数民族及其璀璨多姿的民族文化,又随着民族分布、迁徙流动、地理条件、自然环境等的变化,产生了巨大的地域性差异,塑造出丰富绚烂的民族文化形态。在极富审美意义的民族文化濡养之下,云南园林小品获取了丰富多样的素材,蕴涵着深刻的审美文化特质,使云南园林以丰富独特、别致多元的民族风貌和景观形态,在积淀深厚的中国园林之中别具一格。
1 云南园林小品素材类型
云南省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极大拓展了云南园林小品的设计思路,丰富了设计素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就地取材。这个材料既包括实用的木材、石材、竹材以及农业材料等;也包括从丰富的生态环境中提炼的植物、动物形象以及自然风景形式,更多的则是从各民族广泛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服饰、工艺等文化艺术、生活中提取设计要素,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特征。云南园林小品素材一般包括如下几种类型:
1.1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类
1.1.1 宗教文化与神话传说
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宗教人物、器物,神话传说等成为小品设计的常用素材。如傣族从小乘佛教文化中提取的宗教建筑小品、祭祀用品造型,采用柱式形式反映茂盛的热带雨林植物景观;随处可见的吉祥动植物五树六花和孔雀、大象。白族的阿嗟耶观音、九隆神话等。(见图1)
1.1.2 文字壁画
云南的少数民族中,不少拥有本民族自己的独特文字。云南园林小品中,常把各民族的文化故事,通过本民族自身的文字形式,刻画在景观墙、石壁、标志牌等上面,成为独特的景观形式。如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被刻在石壁上,表达其《创世纪》传说故事;佤族把沧源壁画的原始部落生活场景雕刻在石壁上成为景观。
1.1.3 历史文化背景与人物
有部分小品雕塑选取了历史上汉民族以及各少数民族的真实人物故事素材。比如普洱茶城入口处的诸葛亮雕塑,让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和茶叶的起源联系到了一起,表达了民族对历史人物的独特感情;楚雄州把与楚雄历史发展所有的有关人物都雕刻在了城市的滨河公园中,供人们认知和缅怀;另外结合著名的“茶马古道”文化背景,云南许多园林小品对人物、马等形象加以造型和文化诠释(见图2)。这类素材的文化性和地域性特征十分鲜明。
1.2 民俗风情类
1.2.1 生产生活用具
云南园林中大量应用了少数民族平时农业生产生活中的设施工具进行小品设计,如汉族的石磨、晒谷架子、水车、犁地工具;傣族的竹笼渔具、支笼子、竹锄等;还有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纺织、铁匠、雕刻、编织、造纸和制陶等手工技艺和工艺品;也包括多样的少数民族乐器,如傣族葫芦丝、佤族木鼓、景颇族的象脚鼓等;甚至不少地方还把生产生活用品,如酿酒的坛子、瓜果、包谷、柴垛等直接摆放在园林环境中(见图3),创设出鲜活生动的生活场景。
1.2.2 民俗风情
由于云南地域复杂,民族众多,生活习俗存在巨大差异。所以在云南园林小品的创作实践中,采用了很多反映当地生活习俗的画面,用雕塑或浮雕等形式表现出来,既是地方的典型标志又充满生活情趣。如大理白族的风花雪月形象、打渔金花造型、傣族的泼水节活动组雕等等。(见图4)
1.3 自然物产类
1.3.1 天然石材
云南山川风貌独特,物产丰富。各地域都有独特的天然岩石类型,如丽江的五花石、大理的大理石、楚雄的红砂岩、石林的钟乳石等等,各具特色。云南园林小品设计,往往就地取材,大量采用当地的景观石材,或独立置石、或成组配置、以模拟大自然中的雪山、河川、崖谷等。例如盛产大理石的大理地区园林小品中,石材的应用极为广泛,成为具有典型性、象征性的小品素材。
1.3.2 特色植物形象
云南植物种类丰富,分布广泛。很多植物造型独特,在园林小品中,许多植物的形态经过设计师抽象处理后,造型为景观作品。如普洱把植物茶叶的形态刻在山石挡墙壁上,成为一幅别致的风景画面。菩提树、大青树、贝叶棕、铁力木、荷花、睡莲、文殊兰、黄缅桂、鸡蛋花、金凤花、地涌金莲等佛教的吉祥植物——“五树六花”,也经常变形在浮雕墙壁上加以展示。还有的植物成为了树化石,例如硅化木,更是可以直接使用的景观小品材料,极具鉴赏价值。
1.3.3 典型动物形象
云南园林小品设计中特别喜欢引入动物素材,通过景观再造来丰富和活跃园林小品内容。园林小品的动物造型中常见的有梅花鹿、鹤、大象、孔雀、青蛙、猴子等等。在傣族地区园林中,广场、灯饰、公园设施及雕塑等小品多喜欢采用热带雨林珍稀动物形象加以装饰。(见图5)
2 云南园林小品素材的审美文化特质
作为具有审美意义的文化现象,審美文化既包括纯文艺性的音乐、绘画、舞蹈等,也包括宗教、民俗、神话、建筑等文化现象,具有综合性的文化内涵。从以上云南园林小品的梳理与展示中,我们看到,正是这些具有综合性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的民族文化素材,塑造出了云南园林的别具一格。这些审美文化特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直观生动的思维模式
由于特殊的地理、历史文化背景,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文化思维模式,以神话传说、民俗活动等为载体,被相对完整、自然地保存了下来。能够体现少数民族审美文化思维、具有标志性的传统文化素材,经常被借用到云南园林小品景观布置中。例如:无论是佤族信仰中的葫芦造人故事、景颇族祭祀活动中模拟阴阳交合的原始舞蹈、各种造型的少数民族原始宗教图腾柱、作为寨门神的男根女阴造型雕塑等,以及祭祀所用的牛头、鹿角、牛角等动物骨头,都无不以直观的形式反映了民族生殖繁衍的文化主题。园林小品所借用的这种形象生动的非语言文化符号,传达了各民族人畜兴旺、种族昌盛的质朴祈愿,让人们了解这种诞生于人类童年时期,具有具体性、经验性、混沌性和整合性的思维特点,从中体验在遥远时代,少数民族即已形成的形象、直观、生动的审美思维模式,能够对现代人产生强烈的艺术冲击力和文化感染力。
2.2 原始淳朴的宇宙意识
大量的民族神话传说、服饰艺术、建筑样式等被云南园林小品广泛选用,融入建筑、壁画、雕刻、塑像、摆设等小品景观塑造中,从这些素材中可以领略到各民族深邃的宇宙意识。当中原地区曾经丰富的神话传说,被儒家正统学术进行了历史化改造,并渐渐被抛弃和遗忘的时候,由于自然、人文条件的限制,生活于云南大地各少数民族的大量珍贵神话传说却相对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时至今日,仍旧能够以传唱、舞蹈、击鼓、壁画、祭祀等鲜活的审美艺术活动,表达各民族对天地万物的理解,对宇宙的认识和思考。例如彝族的《梅葛》、《阿细的先基》,纳西族的《人类迁徙记》,佤族的《司岗里》等各类民族创世神话、史诗、传说等题材;纳西族妇女披肩上、象征人与日月星辰同在的“披星戴月”图案;彝族男子头上、象征阳刚威严、天与人同在的“天菩萨”英雄结;直刺云霄的傣族佛寺、平稳中正的白族四合五天井建筑样式等,杂然并陈的诸多元素无不以原始淳朴的风貌,传达着民族对天地的敬畏,对神人关系的思考,对生存价值的敬重。
2.3 多元混融的宗教色彩
云南园林小品素材另一个典型特征,是具有多元混融的宗教色彩。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与文化融汇中,云南各少数民族在秉承了原始宗教传统的基础上,对外来的儒、佛、道、伊斯兰、基督教等宗教完成了改造和融合,同时也完成了艺术的创造。所以艺术的发展多受到宗教的影响,而宗教的传播也多倚重艺术的作用。在云南特有的文化发展轨迹中,诸多宗教以多元混融的形式,深刻影响了审美创造,宗教意识在各类艺术中得到充分的表达。
云南园林小品正鲜明体现了这种交融性。带有原始宗教、道教、佛教、伊斯兰等宗教特色的建筑、装饰小品随处可见。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包含原始宗教元素的园林景观小品,诸如纳西族图腾柱、石宝山石窟阿央白女性生殖器雕像、白族本主雕像庙宇等,投射出浓郁的万物有灵、原始巫术色彩,以及自然、生殖、图腾、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观念。这些观念产生于生产力低下的原始时代,是人们关于自己本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错误、原始的观念,但却是人类童年所能寻找到的精神寄托,并体现了自我意识的初步觉醒。这些观念以原始宗教为载体,被相对完整地保存下来,穿越数千年,如今以园林小品的形式呈现,给人神秘、敬畏、悠远的审美感受。
2.4 朴实浓郁的生活气息
云南园林還善于把百姓的日常生活、民俗风情艺术化地搬到了小品设计中。生产工具、手工业器具、民族乐器、农作物、民族服饰、手工制品等等,以其本真、朴实的面貌,成为景观造型的素材。面对它们,各民族独特的文化内蕴、质朴的生活热情、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让人暂时忘却城市的喧嚣,唤起早已远去的乡土记忆,身心投入简朴、宁静的田园意境。另外,设计者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进行表现和诠释,还常常通过对素材加以重新造型,达到让文化元素与生活场景完美结合的审美效果。例如纳西族用东巴文图案、白族用鹅卵石拼贴蝙蝠、仙鹤图案来装饰地面,这种地面铺装形式,能够很好的以文化元素来表现主题,通过传统民居、生活习惯来传达文化内涵。这样的园林小品创设,正体现了设计者对乡土生活的理解、眷恋和匠心独运。
3 结 语
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园林设计以其特有的方式传达着创新理念和审美追求,深层次上,也体现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融汇。设计者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选择出的园林小品素材,往往具有深厚文化意味和审美价值,体现、传达出民族精神与文化内涵。正是具有丰富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濡养出风韵独特的云南园林风格。探寻云南园林小品素材在思维模式、宇宙意识、宗教色彩、生活气息等方面所体现出的审美文化特质,可以深化对小品设计和民族传统文化关系的理解与诠释。领悟和依托本地区所积淀的宝贵传统与文化精神,形成有意味、特色化的园林形式与内容,以鲜明生动的形式传达和体现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蕴含着园林设计的人文理念和审美追求。
参考文献
[1]张文勋.民族审美文化[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2]钱达.室外空间园林小品设计探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4.
[3]段渊古等.园林小品与环境的关系[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12.
[4]郭永久.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解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7.
[5]庄潇等.谈仿生设计在我国园林建筑小品中的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4.3.
作者简介:饶峻妮(1972-),云南大理人,西南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文化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