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十年

他们或俯身在风吹日晒的农田,或跋涉在人迹罕至的荒漠,或坚守在偏僻孤寂的实验室,在常人看来艰苦而枯燥的工作中,享受着旁人难以理解的寂寞,最终淬炼出耀眼的科技成果……

他们是谁?他们是科学中国人!

“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始于2002年,至今已十年。在十届的评选中,推出了一大批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优秀科学家,在科教界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影响力不断扩大。2002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著名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教授荣膺为首届首位“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截至目前,共有包括钱学森、师昌绪、刘东生、吴文俊、杨振宁、白春礼、顾秉林、许智宏等数百位为我国科学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及数位利用高新技术造福于民的优秀科技型企业家获选“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目前,“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已成为我国科技界颇具专业品质和影响力的一项评选,也是我国唯一选评优秀科学家年度人物的活动。

科学中国人(2002)年度人物名单

袁隆平(1930.9.1-)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名誉院长、湖南农业大学教授。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2006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1年获得马哈蒂尔科学奖。

2000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科学中国人(2003)年度人物名单

邓中亮,丁磊,王永志,王渝生,叶欣,白春礼,陈大元,李方华,邹承鲁,张瑞敏,杨伟,杨利伟,杨焕明,钟世镇,钟南山,洪昭光,姜素椿,袁家军,程国栋,曾毅,徐星,桂希恩。

王永志(1932.11.17-)

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火箭技术专家。参与了我国第一种自行设计的火箭设计和研制工作,参加了多种火箭的设计和研制,先后担任洲际火箭副总设计师,三种火箭总设计师,是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和研制总指挥,1992到2007年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2003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白春礼(1953.9.26-)

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兼任中国微纳协会名誉理事长,国家纳米科技指导协调委员会首席科学家,中科院研究生院院长等。先后从事过晶体结构、分子力学和EXAFS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从80年代中期开始转入到纳米科技的重要领域——扫描隧道显微学的研究,主要工作集中在扫描探针显微技术,以及分子结构和纳米科技研究,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十余项。

杨利伟(1965.6.21-)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他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太空人。

杨焕明(1952.10-)

长年从事基因组科学的研究。他主持完成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卷”使中国成为这一被称为“二十世纪登月计划”的宏伟项目的成员国,得到了各国领导人和国际科学界的高度赞扬。杨焕明教授及其团队(“华大基因”)所承担的人类基因组、水稻基因组以及家猪、家鸡、家蚕基因组等重大项目使我国的基因组研究得以跻身于世界前沿。

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钟南山(1936.10.20-)

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年,作为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的领军人物,在SARS(中国大陆地区民间通称为“非典型肺炎”)猖獗的非常时期,钟南山不但始终在医疗最前线救死扶伤,还积极奔赴各疫区指导开展医疗工作,倡导与国际卫生组织之间的密切合作,因功勋卓著,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时被广东省荣记特等功,被广州市授予“抗非英雄”称号。

科学中国人(2004)年度人物名单

师昌绪,刘东生,傅廷栋,王永志,艾国祥,陈霖,刘应明,叶玉如,张亚平,陈均远,侯先光,舒德干,龙以明,马大正,向仲怀,樊锦诗,刘以训,左家铮,王玉忠,辛朝安,汪筱林,周忠和,江雷,唐世明,卢天健,任晓兵,杨振宁,邹承鲁,何祚庥,杨福家,方舟子,杨玉圣,杨东平,许智宏,李建保,林崇德,朱永新,刘庆峰,肖志国,李彦宏,邹学校。

师昌绪(1920.11.15-)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现为国家基金委特邀顾问、金属所名誉所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名誉理事长等。主要从事合金钢、高温合金及材料强度的研究工作。领导研制成功中国第一代铸造多孔气冷涡轮叶片,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201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刘东生(1917.11.24-2008.3.6)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质学家。曾任第三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原环境委员会专家组组长、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原主席等。20世纪80年代,刘东生基于中国黄土重建了250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历史,使黄土与深海沉积、极地冰芯并列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三大支柱,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龙以明(1948.10.14-)

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教授,长江学者,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曾获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数学会陈省身数学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

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雷(1965.3-)

著名纳米材料专家,国家纳米中心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院长,曾任日本神奈川科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仿生功能界面材料的制备及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