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作品《昭君出塞》的艺术特征分析

(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声乐作品《昭君出塞》是由词作家刘麟和曲作家王志信在1994年共同创作的一首优秀作品,该作品以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为原型,以当代人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故事,给这个故事注入新的活力,使歌曲极具韵味。

【關键词】昭君出塞;艺术特征;民族声乐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昭君出塞》的背景

西汉年间,匈奴单于入汉和亲,王昭君自愿请行远嫁匈奴,毅然决然踏上杳无人烟的沙漠。她给匈奴人民带来了汉族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维护了边疆六十年的安宁,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作者在尊重历史材料的基础上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这段历史,一改其他作品表达出的王昭君的“哀怨”之情,塑造了一位大义凛然的勇敢女子形象。

二、声乐作品《昭君出塞》的艺术特征分析

(一)词曲相容

《昭君出塞》从曲式上分为“ABA”“慢快慢”的三段体,作品的第二部分包含两个扩展性的乐段,整体上也体现出四个乐段——“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从歌曲的歌词来看,歌曲也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比较自由的慢板,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包括两个乐句,前4个小节旋律较为委婉舒缓,运用休止符、跳音、波音、下三度倚音等音乐表现手法,与伤感的歌词相结合;第二层次的乐句运用上扬的旋律、加厚的伴奏织体以及增强的力度,表达了王昭君告别旧日家园、踏上漫漫和亲道路的悲伤与不舍。“从此长城无烽烟”歌词变化重复了一次,使此句语气加重,从而进一步抒发感情。

第二部分同样分为两个层次进行描述。第一层次由两个四小节乐句组成,乐句的伴奏织体转为以跳动为主,速度也由慢板变为快板,与王昭君初到草原对“绿草”“毡房”以及看到“胡笳”和“阿妈捧奶茶”新奇、感动对应。

第二层次即第三部分分为两个四小节乐句,速度渐渐变慢,伴奏织体由跳动的织体转为缠绵的连音,语调也更加委婉,使人仿佛置身于“麦浪”“炊烟”“夕阳”之中。

第三部分与第四部分之间四个“啊”的连接句借鉴蒙古长调的音乐特色,伴奏织体转为与连绵起伏的旋律线条相结合的柱式和弦,也表达了王昭君内心情感的“起、承、转、合”。内心情感的起伏与旋律的起伏相配合,再次将情绪推向高潮。

第四部分“A”乐段织体变为密集和弦,旋律线条也逐渐变长、变宽,两个“越千年”旋律从低到高逐渐递进。“年”作为全曲的最高音,长达九拍,伴奏织体与情感表达紧密相扣,使作品在高潮中结束。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声乐作品《昭君出塞》的旋律与歌词的意义相一致,旋律不仅符合歌词的内容,也体现出歌词的内涵,使得作品声情并茂、词曲相谐。

(二)中西结合

王志信在创作《昭君出塞》时深度挖掘内蒙古民歌与地方风格音调,以内蒙古河套民歌为创作基础,并借鉴了长调风格,旋律既高亢豪迈,又不失婉转。在曲式上,《昭君出塞》借鉴了传统的“起承转合”的发展顺序,又巧妙地借鉴西方“三部曲式结构”以及西方作曲技法中的终止式,通过各种节奏、速度和调式调性的变化,用丰富的音响效果描绘画面、表达情感。中西结合的创作形式改变了过去民歌作品结构的单一,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三)对古曲、民族器乐曲的借鉴

《昭君出塞》创作最初的灵感来自史书上记载的王昭君出塞时所弹琵琶曲——《出塞曲》的旋律,因此在全曲中多次援引琵琶曲的曲调。作品前奏部分模仿琵琶慢起渐快、由弱渐强的的“扫弦”声,借鉴琵琶曲《十面埋伏》的曲调描绘出大漠的苍凉,让人仿佛置身于茫茫沙漠中。在整首作品中作者大量引用了古曲《塞上曲》以及《春江花月夜》的旋律并加以变化发展来呼应主题。如歌曲第一部分“昭君琵琶马上弹”和第三部分“谁知红颜为江山”的旋律引用了《塞上曲》的曲调;第二部分“纵马塞上行”的旋律引用了《春江花月夜》的曲调,表达出匈奴人民载歌载舞的欢快气氛。

王志信对古曲及民族器乐曲的借鉴这一创作手法,使声乐作品《昭君出塞》极具韵味。

(四)润腔技法的运用

所谓“乐之筐格在曲,而色泽在唱”,“色泽”就是指行腔中的润色作用,它是根据内容以及情感表达的需要,用各种手法对曲调进行美化、装饰、润色,以促进词与曲的和谐。

1.装饰音润腔法

装饰音,就是带有装饰性的旋律。装饰音的使用可以极大地增加作品的韵味,增强作品表现力。

(1)前倚音

前倚音是装饰音的一种。歌曲第一部分多次运用到了前倚音,如作者在“连胡汉”的“汉”前加上前倚音,使曲调更加委婉动听。

(2)波音

波音是以上行二度或下行二度的形式出现的一种装饰音。如“谁知红颜为江山”的“江”引入了波音润腔,缠绵委婉的曲调进一步推动了情感的表达。

2.顿腔

顿腔是行腔到一个长音时,通过发声一轻一重的变化,给人以一种抑扬顿挫、悠扬起伏的感觉。如“昭君琵琶马上弹”的“昭”和“琵琶”以及“无烽烟”的“无”就运用了“顿腔”,营造出“声断气不断、断处见其韵”的效果,以加强声腔的表现力。

3.哭腔

哭腔是戏曲唱段中常用的一种润腔手段,可以起到催人泪下、摄入心魄的作用。如“昭君琵琶马上弹”“弹”字的后四拍运用了哭腔,并形成了一个小三度,将王昭君对故土的思恋与不舍表达的淋漓尽致。

4.拖腔

“拖”即是声音的延续和变化,如结尾处“慷慨越千年”,“千”字为最后一个“年”字的情感抒发做铺垫,很大程度地增强音乐的表现力以及人物的情绪变化。。

由此可见,丰富的润腔技巧不仅可以丰富作品的旋律色彩,还可以加强作品的歌唱语气,对情绪的表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唐海燕.浅析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的艺术特点[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6.

[2]张涛.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艺术特色及演唱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0.

[3]路敏.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风格及唱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4.

[4]李梦华.艺术歌曲《昭君出塞》的创作特征[J].音乐创作,2012(04).

[5]杜晓姣.浅析歌曲《昭君出塞》的音乐特征与情感处理[J].音乐论坛中外音乐评论,2014(09).

作者简介:孙冰(1995—),女,汉族,山东威海人,山东师范大学2012级音乐与舞蹈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理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