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字发展“三段论”

传统的世界文字发展“三段论”有如下A、B两种说法:

A.“表形—表意—表音”三段论。即“表形文字(形意文字)、表意文字(意音文字)、表音文字(音节文字、辅音文字、音素文字)”。这是以周有光先生为代表的说法。他说:“世界文字的发展规律是什么?只有一句话:表形、表意到表音。”①“文字制度的演进包括形意文字、意音文字、拼音文字三个阶段。汉字是一种意音制度的文字。”②

B.“词符—音节—字母”三段论。即词符文字(如苏美尔文字、埃及文字、公元前1300年至今的汉字)、音节文字(如楔形音节文字、日本音节文字)、字母文字(如希腊字母文字、拉丁字母文字、朝鲜字母文字)。这是两大权威辞书的说法。《语言文字百科全书》“文字”词条下说:词符文字、音节文字、字母文字“这三种类型代表文字发展的三个阶段”③。《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文字”词条下说:“文字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原始的表意符号发展为完整的文字,遵循着由词符文字、音节文字、字母文字这个唯一的顺序。”④

A、B两种说法有异有同。共同的是:都认为“表意文字”(或称“词符文字”)向“表音文字”(或称“字母文字”)演进是共同的规律。这两种说法的世界文字发展“三段论”,笔者称之为“旧三段论”。

一、“旧三段论”当破

1.“图画说”已不成圆说

“文字起源于图画”是“旧三段论”的基本命题。

1873年出版的威廉·瓦尔博顿的《摹西的神圣使命》中首先提出了人类文字是由“叙事图画”演变来的命题。这就是200年后的人类文字起源研究领域里的“图画文字说”的始祖。

1952年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美国学者格尔伯(I.J.GeIb)的《文字的研究》(A Study of writing)中认为:“楔形文字由图画文字发展而来”。进而提出“语义文字”即“图画文字”乃人类正式文字系统产生的必由之路。此说在世界普通文字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我国著名学者周有光就认为“文字起源于图画”。⑤

殊不知,“图画文字起源说”在20世纪末期不但受到越来越多的怀疑,而且已受到中外学者的否定。

1997年,宋均芬教授在《汉字文化》第2期上发表的《从〈说文叙〉看许慎的语言文字观》中说:“许慎把指事列在首位,不能看作是随意的。他认为造字首先是从指事开始,而后因不足以记事才有象形补充。这是造字的第一阶段——独体为文时期。由此又发展到第二阶段形声、会意,即合体为字时期。”

1998年,余延先生在《汉字文化》第3期上发表的《汉字的演变与文化传播》中说:“数字和记号应当是世界上一切文字的最早起源。有的汉字确实与图画有关,但绝非所有汉字都是从图画演变而来。最早出现的汉字,从逻辑思维上应当是比图画更容易写的简单记号。”

就连“图画起源说”在中国的代表周有光先生,自己也赞同宋均芬的观点。他说;“《说文》把‘指事’放在六书之首,可能有暗示文字起源的意思。”⑥

一位美国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1992年德克萨斯大学出版社(“Ihtroduction”,University of Texas,1992)出版的丹尼丝·史蔓特·白瑟拉脱(Denise Schmandt-Besserat)的《文字之前》(Before Writing),更以大量事实为依据,否定了文字的唯一起源“图画说”:1992年,白瑟拉脱凝聚20余年的心血完成的力作《文字之前》,通过翔实的考古资料,说明了西亚两河流域(今伊拉克境内)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字(英国人叫“楔形字”,阿拉伯人叫“丁头字”)的前身并不是表意图画,而是记数的陶筹。证明了表意图画并非人类所有文字的必经之路。

浙江大学教授何丹说:“大汶口—良渚文化的刻划符号,应该能代表汉字正式系统的前驱形式。因此可以断定,汉字的起源也没有经历过‘图画而文字’的阶段。‘图画文字说’既不符合普通语言学的原理,也不符合文字起源的事实’,因而是一种错误的理论。”⑦

由简单到复杂,是宇宙万物发展的共同规律。人的思维发展也是如此。“记数的陶筹”和“指事符号”“是比图画更容易写的简单记号”,因此“数字和记号应当是世界上一切文字的最早起源”。据此而论,“旧三段论”中的“文字起源于图画”的观点已不成圆说。

2.以偏概全逻辑错

丁头字从本身成熟,到公元前第6世纪产生“新埃兰”音节丁头字,即原来的表意文字——词符文字“楔形字”,后来演进为表音文字——楔形音节文字,这只是世界文字中直接由表意文字发展为表音文字的唯一例。此外在世界词符文字楔形字、圣书字、甲骨文的三种代表中,再找不出第二种文字。

至于周有光说:“丁头字从本身成熟,到公元前第6世纪产生‘新埃兰’音节丁头字;圣书字从本身成熟,到公元前第2世纪产生‘麦罗埃’音节圣书字;汉字从公元前1300年甲骨文成熟,到公元后9世纪日本假名的成熟。三大古典文字都是传播到别的民族中间去之后,才从表意变为表音,产生音节文字。时间长短和演变方式各有不同,可是从‘意音文字’向‘音节文字’的发展规律是共同的”⑧,其中把埃及圣书字和麦罗埃字之间的关系、把汉字甲骨文和日本假名之间的关系,也说成是从表意文字演变为表音文字的文字制度的变化,这是值得商榷的。其实,周有光先生此处的说法与下面的说法已发生矛盾。

关于麦罗埃文,周有光先生在另处说:麦罗埃王国“在公元前第2世纪自造文字(注意‘自造文字’一语——笔者按),麦罗埃文是字母文字,有两种字体。一种是图形体,采自埃及碑铭体;一种是草书体,采自埃及人民体。”⑨周先生在这里说得很清楚:麦罗埃字是借用圣书字形体作为字母形式的自造音节文字,而不是埃及圣书字体系演变的结果。因此,埃及圣书字与麦罗埃音节字的关系,不是由意音文字演变成音节文字的关系。

关于日本假名,周先生在另处说:“汉字知识传开后,日本开始借用汉字作为音符,书写日语。形式全用汉字的日语音节字母,《万叶集》(759年成书)是最早用汉字作为字母写成的古代和歌集。这种借用现成汉字的日语字母,称为‘万叶假名’。假,假借;名,名字。假名,借用的汉字。”⑩周先生在这里说得很清楚:日本假名是借用汉字形体作为字母形式的自造音节文字,而不是汉字体系演变的结果。因此,中国汉字与日本假名的关系,不是由意音文字演变成音节文字的关系。

很显然,日本的假名和麦罗埃字一样,都是借用别种意音文字——汉字和圣书字的形体,来分别作为自造表音文字的字母,而不是别种意音文字——汉字和圣书字本身在异域他乡产生了文字体系的演变。可见这是两种文化的借用,而非一种文字体系的演变。这与聂鸿音先生论述韩国文字中借用汉字的情形一样:“韩国文字中保留的汉字只与历史上的文化借用有关,而和文字的自然演化无涉”{11}。

所以在三种古典文字中,只有丁头字才产生了自身文字体系的演变,这也是周先生说明白了的:“埃兰人起初用自己创造的原始文字。公元前16—8世纪,他们采用丁头字书写自己的语言。在公元前6—4世纪,又发展为新埃兰丁头字……新埃兰丁头字一共只有113个丁头符号,其中的音节符号有80多个。这是丁头字传到异民族以后发生的文字制度(即文字体系——笔者注)的演变”{12}。

既然在丁头字、圣书字、甲骨文三大古典文字中,只有丁头字才发生了“文字制度的演变”——由意音文字演变成音节文字,那么就不能以偏概全地说:三大古典文字“从‘意音文字’向‘音节文字’的发展规律是共同的”{13}。

“表意文字是初级阶段、表音文字是高级阶段”;“汉字的前途必然是拼音文字”等说法,正是来自于“旧三段论”以偏概全的错误逻辑。

二、“新三段论”当立

世界个别文字如楔形字的前身是“记数陶筹”。多数文字如甲骨文、圣书字、马亚字等等,其前身是“刻划符号”、“指事符号”和“记事图画”。有人把“记数陶筹”、“刻划符号”、“指事符号”、“记事图画”等统称之为“原始文字”。原始文字不是完整的文字,不是成熟的文字。因为完整成熟的文字就是能够完备地按词序记录语言。原始文字都不能完备地按词序记录语言。它们或是零散的几个符号,或是一幅无法分成符号单位的图画,或是只画出简单的概念而不能连成句子,或只写出实词而无虚词。这种不完整不成熟的原始文字,既然不是能够完备地按词序记录语言的成熟的文字,我们不如称之为“原始表记符号”,以区别于真正成熟的文字。“原始表记符号”是文字的胚胎阶段。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胚胎期的“原始表记符号”演进为能够完备地按词序记录语言的 “词符文字”。“词符文字”才是真正成熟的文字,才是科学意义上的文字。

成熟的“词符文字”又演进为“字符字母文字”。在符号形式和记录语言的功能上,字符字母文字是对词符图形文字的发展优化。即“词符文字”分化发展为字符表意文字和字母表音文字。那就是:

重书写符号直接表意、重书写艺术性,文字体系就向着平面型笔画组合方向发展,演进为方块型字符表意文字,即语素—音节文字。汉字就是其代表。

重书写符号直接表音、重书写技术性,文字体系就向着线条型字母拼音方向发展,演进为线条型字母表音文字,即音节字母文字、辅音字母文字、音素字母文字。丁头字就是其代表。

因此世界文字发展的历史进程是:

很显然,字符表意文字和字母表音文字,是源于“词符文字”这同一点的两条发展直线,而不是一条直线上的两个点。在世界文字发展史上是处于同一历史发展阶段的两种不同发展方向的文字。二者不存在低段与高段、低级和高级的区别。这正如聂鸿音、申小龙、何丹他们所说的:“音符文字和意符文字是文字发展史上两个并列的阶段,其间没有谁继承谁的问题”{14};“中西文不是发展速度和发展阶段的差异,而是发展方向的不同”{15};“表意文字与表音文字,不是代表人类文字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是代表人类文字发展的不同方向”{16}。

参考文献

{1}周有光《关于比较文字学研究》,《中国语文》2000年第5期

{2}周有光《文字演进的一般规律》,《中国语文》1957年第7期

{3}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语言文字百科全书》326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4}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270页,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5}周有光《新语文的建设》110页,语文出版社,1992

{6}周有光《比较文字学初探》9页,语文出版社,1998

{7}何丹《图画文字说与人类文字的起源》3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8}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7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9}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87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10}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124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11}聂鸿音《中国文字概略》246页,语文出版社,1998

{12}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70—71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13}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7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14}聂鸿音《中国文字概略》247页,语文出版社,1998

{15}申小龙《五四语文精神与中国语文现代化》

{16}何丹《图画文字说与人类文字的起源》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通讯地址:400047重庆师范大学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