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专题党课讲稿汇编()

 专题党课讲稿汇编〔3 篇〕 【汇编 669 期】

 目录

 1.最新专题党课讲稿 2.专题党课讲稿——落实新开展理念,融入新开展格局,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开展 3.专题党课讲稿——促进党建水平提升

 最新专题党课讲稿

 大家都知道,遵义会议是在遵义召开的,它起到了重要作用。事实上,遵义会议是由在遵义召开的会议前后的一系列会议组成的。

 一、通道会议 1933 年 5 月,国民党纠集 50 万兵力向红军中央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第五次“围剿〞。由于受党内“左〞倾冒险主义的影响,中央革命根据地广阔军民虽经浴血奋战,终未能打败敌人的“围剿〞,反而丧师失地,形势恶化。1934年 5 月,中央红军主力决定撤离根据地。红六军团奉中革军委命令于 7 月下旬退出湘赣根据地西进。在中国共产党中央书记处作出进行战略转移决策的情况下,红六军团奉命西进是带有探路的性质。从江西遂川出发突围西征,进入湘西与红三军〔后恢复二军团番号〕会合,发动攻势,牵制敌人,策应中央红军〔一方面军〕长征。1934 年 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于都与福建的长汀、宁化出发突围长征。

 长征初期,中央红军的既定战略方针是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以期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1934 年 11月中旬,突围的中央红军跨越敌军的三道封锁线,进入湘

 南的嘉禾、临武一线。这时,蒋介石真正搞清了红军战略转移的目的地。对此,蒋介石于 1934 年 11 月 17 日发布《湘水以西地域剿匪方案大纲》,妄图阻止中央红军与红二、六军团会师。他任命湘军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调动湘军和桂军,在零陵至兴安之间近 300 里的湘江两岸配置重兵,构筑碉堡,设置了第四道封锁线。蒋介石那么亲率国民党中央军周浑元部及局部湘军在后面追击。此时的蒋介石欲将红军全歼于湘江、潇水之间。

 1934 年 11 月 20 日,白崇禧见红军的一支部队占领了湘南的江华,又向广西恭城奔来,他不愿同红军硬打而消耗实力,就借口兵力不够及防止红军南进广西,在 11月 21 日突然从兴安、全州、灌阳撤兵,使湘桂军阀联合防守的湘江防线出现一个缺口。湘军何键为求自保,也不尽快派兵南移接防,致使这 130 里防线无兵防守达七天之久。11 月 25 日,中革军委才下达抢渡湘江的命令。很快控制了界首以北 30 公里的湘江两岸。这时中革军委纵队也到达了离渡口不到 80 公里的灌阳以北的桂岩地区。在这十万火急的情况下,中革军委纵队的行军速度非常缓慢,从 1934 年 11 月 26 日至 29 日,花了整整四天时间才走到湘江岸边。11 月 29 日,湘军和桂军蜂拥而来,向正在渡江的红军发起了进攻。两岸红军为掩护党中央平安过江,与优势的敌军展开了殊死决战。

 1934 年 12 月 1 日,战斗到达白热化程度,敌人发动了全线进攻,企图夺回渡口。红军将士用鲜血死守渡口,至当日 17 时,中央机关和红军大部队终于拼死渡过了湘江。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中央红军和军委纵队,已由出发时的 8.6 万人锐减到 3 万多人。血的事实,宣告了“左〞倾军事路线的彻底破产,使广阔红军指战员对王明路线的疑心、不满以及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到达了顶点。

 待中央红军突破四道封锁线之后,蒋介石加紧了兵力部署,一方面调集五六倍于中央红军的兵力在通道以北的城步、绥宁、武冈、芷江、会同、靖州一带,部署了一道严密的袋形防线。一方面电令湘、桂、黔地方军阀分兵堵截合围,企图全歼中央红军。

 1934 年 12 月 11 日,红军占领湖南通道县城。12 月12 日,中革军委临时决定在这里召开紧急会议,与会者有:博古、周恩来、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和李德。会议着重讨论红军战略转移的前进方向问题。李德、博古认为“我们依靠二军团的根据地,再加上贺龙和萧克的部队,就可以在广阔的区域向敌人进攻,并在湘黔川三省交界的三角地带创立一大片苏区〞。

 毛泽东同志竭力说服博古等主要领导人,建议放弃与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方案,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前进。

 他说:“应该放弃在长江以南同二军团一起建立苏区的意图,向四川进军,去和四军团会师。〞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等大多数人赞同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但李德、博古仍坚持与二、六军团会合原定方案。这次会议虽然通过了毛泽东同志的建议,但由于中央领导层中意见不统一,故未能对战略转移的大方向作出决定。

 会后,中革军委于当日 19 时半下达了“万万火急〞的《我军明十三号继续西进的部署》,仍按李德、博古的意见行事,电令一军团之第二师及九军团应向黎平方向前进,“相机进占黎平〞。同时寻机北上,与二、六军团会合。野战军司令部在 12 月 13 日《我军进入动作的部署指示》中指出:“我军以迅速脱离桂敌,西入,寻求机动,以便转入北上。〞12 月 14 日,野战军司令部给二、六军团的指示重申:“我西方野战军已西入黔境,在继续西进中,寻求机动,以便北上。〞要求活动于常德一带的二、六军团,策应中央红军北上。

 通道会议研究了军事问题,虽然没有就战略方针的转变问题取得一致意见,但促进了这个问题的解决,从而为此后黎平会议决策红军战略方案转变,作了必要的准备。

 二、黎平会议 通道会议以后,经过毛泽东同志的努力说服,许多领导者转变了观点,支持毛泽东同志的正确意见。1934 年

 12 月 18 日,党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参加者有周恩来、博古、毛泽东、陈云、刘少奇、李德等。会议讨论红军的进军路线问题。会上展开了剧烈的争论。主持会议的周恩来同志采纳了毛泽东同志的意见。与会大多数肯定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决定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方案。

 决议指出:“鉴于目前所形成之情况,政治局认为过去在湘西创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的决定在目前已经是不可能的,并且是不适宜的〞。“政治局认为新的根据地区,应该是川黔边地区,在最初应以遵义为中心之地区,在不利的条件下应该转移至遵义西北地区,但政治局认为深入、南及云南地区,对我们是不利的。我们必须用全力争取实现自己的战略决定。〞决议还指出:“在向遵义方向前进时,野战军之动作应坚决消灭阻拦我之黔敌部队。对蒋、湘、桂诸敌,应力争防止大的战斗,但在前进路线上与上述诸敌部队遭遇时,那么应打击之,以保证我向指定地区前进。〞决议最后说:“为着保证这个战略决定之执行,必须反对对于自己力量估计缺乏之悲观失望的失败情绪,及增长着的游击主义的危险。〞会议还决定在适当的时候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以便审查黎平会议的决定和总结第五次反“围剿〞以及长征以来军事指挥上的经验教训。

 黎平会议最后确定了向转兵的战略决策,毛泽东同志

 的正确意见终于被党中央采纳,防止了陷入重围的危险,使红军争取了主动。黎平会议是长征以来具有决定意义战略转变的关键,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了重要的准备。

 会后,中央军委立即转发了中央政治局的这一新的决定,并要求各军团首长将中央的决定传到达师及梯队首长。为执行新的战略方针,决定对部队进行整编,撤销八军团编入五军团,军委一、二纵队合并为军委纵队。由刘伯承任司令员、陈云任政治委员、叶剑英任副司令员。1934年 12 月 19 日,中央军委根据黎平会议的决议作出了《关于执行中央政治局十二月十八日决定的决定》,即将中央红军分为左、右两个纵队向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前进。12 月 31 日,军委纵队到达猴场。为确定红军进入黔北地区以后的行动方针,中央政治局于 1935 年 1 月 1 日又在猴场召开会议。

 黎平会议是以遵义会议为伟大标志的系列会议中的第一次重要会议。具体表现在:

 第一,决定中国共产党中央和红军的命运和未来。黎平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中央从江西中央苏区突围出来之后召开的一次政治局会议,在中央全会闭幕后,这是党内最高级别的会议,决定了当时红军长征战略转折的大政方针。因此会议作出的决议、决定等至关重要,决定着中国共产党中央和红军的命运和未来。

 第二,否认错误军事路线。黎平会议第一次以中央政治局名义,从形式上否认了博古、李德顽固坚持的已经过时的错误军事路线。

 第三,中国革命重新走上正确路线。黎平会议结束了从 1931 年 11 月赣南会议以来的三年多时间里,毛泽东同志在中央领导层受排斥的地位,开始形成了中央绝大多数领导人〔包括过去反对他的人〕,赞同、支持、拥护他的正确主张的局面,从而为遵义会议重新确立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的核心领导地位奠定了坚实的根底。对于中国革命重新走上正确道路,对于中国革命在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下迅速开展壮大,防止中国革命再走弯路,减少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的摸索有重要意义。

 第四,坚决了信心。会议作出了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决定,虽然因后来的情况变化不能实现,但它提出的前进方向、任务、目的,对于团结全党全军力量,鼓舞斗志,消除失败主义和游击主义的危险倾向,坚决红军革命信念,树立胜利信心具有重要作用。

 这次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自主地解决自己重大问题的尝试,开创了我党历史上否认共产国际及其代表对中国革命错误指导的先例,是我党对共产国际从盲从到思考的转折点。

 三、猴场会议

 1934 年 12 月 18 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召开黎平会议,确定了中央红军向黔北进军的正确战略方针。黎平会议后,毛泽东同志参与最高领导层工作。红军在周恩来同志、朱德同志的直接领导下,按毛泽东同志“避实就虚〞的正确主张行动,挥戈西进,所向披靡,连克数城。胜利中,广阔指战员逐渐认识到“左〞倾军事路线的错误给红军带来的危害,认识到毛泽东同志的正确,强烈要求尽快结束“左〞倾错误领导,让毛泽东同志回到红军的领导地位上来。而掌握红军领导权和指挥权的李德、博古置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决议不顾,仍顽固地坚持北上黔东、再入湘西的方案,提出召开政治局会议重新研究,一路上争吵不休,并散布“到了乌江南岸,红军就该拐弯了,应当沿着打前站的六军团的路线前进〞等流言蜚语,企图分散红军主力,沿乌江右岸边打游击边去湘西,实现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方案。他们的行为引起部队思想混乱。毛泽东同志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如不解决,将直接影响即将进行的乌江战役。

 12 月下旬,蒋介石得知红军向乌江南岸前进,急忙改变兵力部署,命湘军陈光中师和赵梦炎旅由黎平进驻剑河,王东原师驻锦屏、江口、沿河一带,章亮基、陶广二师向沅渡疾进,李云杰师向会同疾进;命薛岳兵团吴奇伟纵队四个师、周浑元二个纵队尾追红军至镇远、施秉、黄

 平、三穗一带;命桂军一个军进驻都匀、榕江、独山一带;令川军廖泽旅入松坎驻扎。同时,令黔军王家烈、犹国才四个师集于平越〔今福泉〕、马场坪、重安江等地域阻截,六个团防守江北从老君关渡以东至岩门渡以西百余里的十几个渡口,以图阻止红军“赤化黔北〞,还沿江烧毁民房和船只,自以为乌江天险“扼险固守,可保无虞〞。

 面对这一严重局势,李德、博古仍不放弃去湘西的意图,提出要红军“一是不过乌江〞在南岸打游击;“二是回头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为此,中国共产党中央在红军到达猴场的当天〔1934 年 12 月 31 日〕下午 5 时左右至1935 年 1 月 1 日凌晨,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史称“猴场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王稼祥、张闻天、李富春、李德、博古、伍修权〔翻译〕。

 会议通过剧烈的争论,再次否认李德等人回头东进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错误主张,重申黎平会议决定,作出《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根本结束了“三人团〞对红军的军事指挥权,初步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军事指挥中枢,为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奠定了根底。会后,红军遵照会议决定,把撤离苏区以来的消极避战变为积极作战,主动出击,恢复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建立革命政权的荣耀传统。红军按照黎平会议决定的“应坚决消灭阻拦我之黔敌部队,对蒋、湘、桂诸敌应力争防止大的

 战斗,但在前进路线上与上述诸敌部队遭遇时,那么应打击之,以保证我向指定地区前进〞的方针,强渡乌江天险,攻占了遵义,掀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猴场会议被周总理誉为“伟大转折的前夜〞。

 以上是遵义会议召开之前的一系列会议,这些会议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重要根底。

 四、遵义会议 〔一〕智取遵义城 被迫开始历经磨难的征程之初,经过毛泽东同志等人的坚持,中央红军决定放弃与红军二、六军团会合的险棋,挥师进军。在强渡乌江天险进入地盘以后,中央红军面临休整的大问题。红军将领们将夺取遵义作为目标,因为遵义是第二大城市,是黔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理位置重要,易守难攻,非常利于部队安扎和休整。

 中央红军发起强渡乌江战斗后,守敌惊恐万分。1935年 1 月 3 日,守军第二十五军教导师副师长、江防指挥侯汉佑,将防务交给部下第三旅旅长林秀生,于 4 日仓皇逃回遵义。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遵义负责乌江全线防务的第二十五军副军长兼教导师师长侯之担已经上了汽车,准备逃往重庆。他将遵义城防任务交给川南边防军第二旅旅长兼城防司令侯之玺。侯之玺虽自知防止不了被消灭的命运,但依然寄希望于川军援兵,让他“绝处逢生〞。

 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分析了上述情况后,亲自到红一军团第二师布置夺取遵义事宜。考虑到第四团在夺取乌江时吃了很多苦,决定将夺取遵义的任务交给第六团。1 月5 日晚间,红六团赶到了离遵义只有几十里的团溪镇。第二天拂晓时刻,刘伯承同志赶到了红六团指挥部,立即召集团领导听取汇报,研究攻打遵义的方案。他要求红六团仗要打得好,还要伤亡少,又要节省子弹,要“多用点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