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猴城·中国宁海


打开文本图片集

宁海县宁海县城,俗称缑城,也叫猴城,古属广度里。自唐永昌元年开始,即为历代县治所在。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悠久历史,然近年出版的《宁海县志》、《宁海城关镇志》等志书及有关文章,称县城名缑城,始于明万历年间,是为纪念明代大儒方孝孺先生;还有人提出缑城系万历皇帝钦赐。经查考有关史料,上述提法,缺乏依据,有点牵强附会。与史实不符。

先从缑字的读音谈起,查阅有关字典与辞书,缑音钩,字义为"刀剑柄",或为"缠在剑柄上的绳子"。缑字为多音字,当用在地名或姓氏时,缑读缑gōu音。如缑氏、缑氏山、缑山、缑岭、缑村等。这些地名都与道教中王子乔的传说有关。所以缑城应读作"侯"城而不能读成"钩"城。

宁海民间称县城为猴城,并有一个广为流传的美丽传说。讲的是古时候,开始造成时,造城的人照猴子留下的脚迹,筑起了城墙。人们就称这座城为猴城。这个民间传说,不能等同于历史事实,但流传已久,家喻户晓,仍不失为一种地名掌故。因为缑与猴,字形相似,人们就把猴子与缑城联系在一起,编出了照猴子脚印造城的民间故事。这个美丽传说,可从一个侧面证明,唐朝筑的县城就叫缑城。

一些古地名,与宁海县古老悠久的文化传统,丰富多彩的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古时,宁海属台州。台州,是中国道教东南圣地,也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自晋代开始,道教在宁海县盛行。据史料记载,葛玄、张伯端、张少霞、陶宏景、司马承祯等道士,在宁海县进行炼丹、传道等活动,并在各地留有遗迹。有些古地名,就是直接取自道家的有关传说与典故。如桃源桥就是取自《刘阮上山采药遇仙》的传说:白峤,古称云峤,相传王子乔曾在此山活动。云峤即员峤,是道家传说中的海上五座仙山之一;还有县圃、桐柏山、阆风里、仙岩乡等等,都是取自道家的有关典故,都是寓意神仙居住和生活的地方。

唐李白《凤笙篇》诗曰:"绿衣紫气向函关,访道应寻缑氏山。"唐永昌元年,在广度里筑城之机,正是宁海道教盛行之时,也是台州各县"王乔信仰"兴起之时。县城名缑城,就是直接取自道家《王子乔缑山骑鹤升天》的典故,寓意县城为凡人修道成仙之地。所以说,县城名缑城,并非万历皇帝所赐,也不是为了纪念方正学先生,而是与道教的兴起有关。

从历代文人学士写的文章中也可看出,早在明万历以前,缑城一词就已作为宁海县和县治的代称,频频出现在宁海县历代志书及各种地方文献中。

南宋时,端平二年进士储国秀,自号桃湖源评价,人称理所先生。曾写过一篇有名的《宁海县赋》,现存的清光绪、康熙、明崇祯《宁海县志》及新编的《宁海县志》、《宁海县地名志》等志书均收录此文。《宁海县赋》中就写着:"缑城以北,厥壤既岙"。元朝时,台州路总管府治中陈孚,作过一首《思凤楼记诗》,诗曰:"缑城永有志,古桧老无年。筑室更炎寺,供僧续置田"。北宋时,曾任两浙提刑的罗适,所作的《忽鲁公墓志铭》中写着"鲁公寄迹缑城黄坛"。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为白峤村陈必达写的《修撰公文赞》曰:"盖苍毓秀,得产俊英。缑山擅胜,杰出才名。"

明洪武年间,翰林院庶吉章朴,为白峤陈君从作的《侍郎公像赞》中写着:"天之钟英兮偏爱缑东,地之毓秀兮多在云峰"。明宣德年间,梁表源作的《嘉会堂记》中有:"霞城属县有缑城,缑城胜地有云峤,云峤世族有赵氏"句。明嘉靖年间,礼部尚书秦鸣雷为三门高枧《郑氏宗谱》所作的谱序中,就有"折台缑城有高枧,出自若齐公讳虔之后"句。以上文章均出自名人之手,有的刊在历代志书中,有的编入各种地方文献内,足可证明,缑城绝不是始于明万历年间,而是早在唐代,缑城即已存在。

为了证明缑城的唐朝时即已存在,现再抄录志书中的二段文章,供大家参阅。

明崇祯《宁海县志》中,有一篇尤德孚写的《玉芝记》。这篇文章中就写着"台之宁海,古缑城地,子晋丹井实在焉。"

宋嘉定《赤城志》第四十卷中,有一段提到缑城的文字:"郡倚山濒海,易以捍守。自晋唐间,尝经孙恩、袁晃、裘甫、刘杜之拢,至本朝宣和复罹睦寇余孽。故五邑聚落,往往以城砦栅屯戌得名。如临海之新城、城门,黄岩之汉城、古城、建城、莆林城、孙恩城,宁海之缑城,则以城名。如天台之始丰寨,寿昌松门关岭等寨,则以寨名。宁海之栅墟,黄岩之栅岭、栅浦,临海之栅桥、栅村,则以栅名。"

一九三四年编印的《宁海教育季州》第四期《本县乡土教材举例》栏目中,刊有一则《县城的故事》,以问答的形式讲了宁海何时开始有县城?以及县城为什么称缑城二个问题。对于县城是这样写的:"宁海县城,最初设在白峤,以后迁到海游。唐永昌元年,才搬到现在这地方。最早,城的建筑是很简陋的,明朝时候,倭奴入寇,县令林大梁才大加修建。"

缑城为什么会读成"钩"城?这与方孝孺的被杀害有关。方孝孺因拒燕王朱棣草诏,而罹来十族之祸。当时文禁极严,"藏孝孺文者罪之死",人们谈论不敢丝毫触及孝孺名号。孝孺故乡在堠城里,自称堠城生。因县城名缑城,与堠城读音相同,字形相似,所以人们不敢称县城为缑城。为不受方案的株连,免遭杀身之祸,就把县城缑读成"钩"城,以示与堠城有所区别。宋嘉定《赤城志》中明确记载,宁海县的行政区域为六乡十九里。朱开乡有个堠城里。而《崇祯县志》中堠城里消失,缑城里取而代之,亦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