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日两国自古以来便一直在频繁地进行文化交流,众所周知,汉语和日语中存在着大量词形相同的汉字词。这些词语词形一样,但词义却不尽相同。本文从语义的角度介绍了中日同形词的类型,并对其中的同形类义词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比较。之后对于中日同形词的来源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汉语;日语;同形词;同形类义词
根据学者们的研究,我们大致可以将汉语和日语里书写形式相同的词语称为同形词,如“学生”“数学”。但是由于中日两国的文字都各自发生了一些改变,一些原来字形相同的词现在已经不同了,如“压力/圧力”“道德/道徳”。习惯上,人们仍然把这些词也看作同形词。
一、中日同形词的分类
从语义分析的角度,中日同形词主要可以分为同形同义词、同形异义词和同形类义词三类。
(一)同形同义词
同形同义词在汉语和日语两种语言中不仅词形相同,而且意义也相同,以数词、动植物名称和学术用语居多。比如一、二、花、草、春、夏、秋、冬、社会、科学、法律等等。
(二)同形异义词
同形异义词虽然词形相同,但是词义有很大的差异。如“丈夫”在汉语中有两个词义:①女性称呼自己的配偶为丈夫,例如他是我的丈夫。②指有所作为的人,例如大丈夫能屈能伸。但是在日语中,“丈夫”的词义为:①健康,例如おかげ様で丈夫です。/ 托您的福,我很健康。②坚固、结实,例如この織物は丈夫で長持ちする。/ 这个料子结实耐用。
(三)同形类义词
同形类义词的词形相同,词义相近但不完全相同,这些词在义项、褒贬、搭配等方面有着各种差异,这一点我们将在后面仔细分析。如“事情”在汉语中指人类生活中的一切活动。例如:我还有点事情。日语中“事情”的词义是:①物事がある状態になった役や原因(理由,缘故)。例如:どういう事情で昨日学校を休んだの。/ 你为什么昨天没有来上课?②その結果、物事が今どのような状態にあるかということ。(情况,情形)。例如:事情のゆるすかぎり会に参加します。/ 只要情况许可,就参加会议。
二、中日同形类义词
同形类义词在意义上既有相同或相近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语义范围的区别
1.汉语词的语义范围大于日语词的语义范围
如“学生”在汉语中指正在学校、学堂或其他学习地方受教育的人,而在研究机构或工作单位学习的人也自称学生。它可以泛指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等等。但是在日语中,“日语”就主要指大学生,初、高中学生多用“生徒”来表示。
2.汉语词的语义范围小于日语词的语义范围
如“性格”在中日共通的意思是指人生而具有的脾气品性,除此之外,在日语中还可以表示事情的情况或倾向,相当于汉语的“性质”,如:事件の性格を解明する/弄清事件的性质。
3.汉语词的语义和日语词的语义成交叉关系
所谓的交叉关系,就是指汉语词和日语词的语义范围既有重合的部分,又有其各自独立的语义。
“先生”在汉语和日语中都可以指教师的尊称,这是他们语义重合的部分。汉语中的“先生”可以用来称自己或别人的先生,相当于日语中的“旦那さん”。还可以表示对知识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旧时,甚至可以用来称呼算命、占卜、看相等人,类似于日语中的“~さん”。日语中的“先生”可以指对律师、政客、医生、艺术家等身份的尊称,如:中村先生、いろいろお世話になりました。/中村律师,承蒙您的帮助。而汉语中表示类似情况的多是直接在姓氏后面加以职业身份,如王老师,李医生等。
(二)感情色彩的区别
这里我们只讨论在静态词汇系统中所固有的感情色彩,独立并固定地存在于词义中,不包含在具体语境中临时具有的某些感情色彩。中日同形类义词感情色彩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汉语中是贬义词,日语中为中性词或褒义词
“操纵”在汉语的常用意思是控制,支配含有贬义,如“他操纵着这个地方的经济。”日语的“操縦”虽然也有控制,支配的意思,但是没有贬义色彩,是中性词。
2.汉语中是中性词或褒义词,日语中为贬义词
现代汉语中“爱人”指婚姻关系中的丈夫或妻子,是一个中性词。日语“愛人”则指恋人,也指情夫或情妇,此时含有贬义。
(三)词语搭配的区别
词语本身的意义相近,而搭配的词语不同,这种现象在中日同形类义词中也很常见。
“护送”一词在汉语和日语中都有“陪同前往”的含义。但在日语中,“护送”可以与“犯人”搭配,而在中国,我们只能说“押送犯人”,只有陪同高级干部、知名人士等等出远门时才用“护送”。
(四)词类的区别
在中日同形类义词中有不少汉语和日语词类截然不同的词。例如汉语的“差别”是一个名词,而在日语里,“差别”不仅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习惯”在汉语里不仅是名词,而且是动词。但是日语里的“習慣”只能作名词使用。
三、中日同形词形成的原因
(一)中国传入日本
从数量上看,由中国传入日本的词最多。中日两国之间有近2000年的文化交流历史,尤其是在公元六、七世纪,两国在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曾有过广泛而深入的交往。汉语传入日本的途径很多,有的是伴随事物的传入在日本定居下来;有的是跟随汉文典籍、佛教经典在日本落户;有的则是与科学技术或生活习惯一起进入日本的。例如:孔雀、舍利、塔、七夕、灯笼、学问、朝夕等等。
(二)日本传入中国
在汉文化的长期影响之下,日本人利用汉字创造汉字词的能力很强,特别是在翻译西方科学技术时,这种创造性表现得尤为突出。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学习西方,大量引进先进科学技术,为了表达新事物和新概念,日本人创造了大批新的汉字词。汉語中的日语词汇大部分便是通过清朝末年的留日学生传入中国的。这些词汇往往跟现代科学技术、社会制度有关。例如:便当、创意、融资、弱化、安乐死、违约金等等。
中日两国在不断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中日同形词。这一语言现象的存在既给两国人民的交流带来了一定的便利,同时又因为同形词词义的差异而造成了一些交流障碍。我们应该明确,尽管汉日两种语言由于各种原因存在表记相同的词语,但汉语和日语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不应因为特殊的相同点而走入误区。
【参考文献】
[1]李蕊.汉日同形词对比研究[J].学术探索,2012(11).
[2]曲维.中日同形词的比较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1995(06).
[3]刘伟.中日同形词的比较研究[J].科教文化,2010(04).
[4]胡春艳.中日同形词的“感情色彩”探析[J].语文学刊,2012(06).
[5]司趁云,任惠芹.基于汉日同形词的中日语言文化浅析[J].河北学刊,2013(07).
[6]徐灿.汉日同形词的来源[J].中国外资,2011(08).
[7]徐灿.汉日同形词褒贬色彩的比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