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三农”问题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如何加快农民收入增长又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本文从农民收入来源视角,分析了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并依据分析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民收入 贡献
近几年来,增加农民收入成为我国各级政府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各地在依靠农业增产难以实现农民增收的形势下,纷纷将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非农就业,作为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河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和农民大省,改革开放后在全省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的同时,农民收入增长格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的研究旨在从农民收入来源视角,探析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以考察农民非农就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农民收入来源及结构的变化特征
根据我国现行的统计调查制度,农民收入在来源上可分为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其中,农业收入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收入,即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非农业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第二、三产业收入、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由于农民纯收入是反映农村居民家庭实际收入水平的综合性的主要指标,因而本文选用此指标来反映农民收入状况,并采用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来衡量其总体水平。
1.农民收入呈现出明显的非农化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14.06元提高到2005年的3481.64元,增长了近30倍。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壮大、城市改革的推进和城乡二元体制的松动,加上农产品供求格局的根本性变化,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之间不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不断向农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民收入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比重逐步上升, 图1表明了改革开放后河北省农民纯收入的来源构成变化情况。1985年,全省农业人均纯收入、非农业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39.41元和145.8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2%和38%,农民收入主要依赖于农业收入的增长,这一格局一直持续到1996年;1997年,非农业收入及其份额首次超过农业收入,农业人均纯收入为1080.6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下降到47%,而非农业人均纯收入为1205.38元,所占比重上升为53%;2005年,非农业人均纯收入及其份额分别提高到2025.73元和58%,而同期农业人均纯收入仅为1455.91元,所占比重进一步下降到42%。近9年来,农业收入的比重下跌了1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降低近1.5个百分点。由此可知,1997年以来河北省农民收入来源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农业人均纯收入份额逐步下降,非农业人均纯收入份额不断上升,农民收入越来越依赖于非农业收入的增长,非农化趋势已经十分明显。
2.工资性收入是非农业收入增长的主要力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农民就业渠道多元化,非农业收入来源广,图2显示了改革开放后河北省农民各项非农业纯收入及构成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发现,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第二、三产业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的比重均呈现出上升趋势,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相对稳定,三者相比较,无论是从绝对数额还是相对份额上考察,工资性收入均是当年农民非农业收入增长的主要力量。1985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88.71元,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为23%;2005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加到1293.5元,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上升为37%。在工资性收入中,2000年农民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的收入、在本地企业中劳动得到的收入、常住人口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及其他工资性收入占整个工资性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9.55%、33.91%、25.99%和20.55%,2005年这一格局变化为8.22%、35.80%、31.78%和24.20%,可见农民外出从业收入提高的最快,但在本地企业中的劳动收入仍是工资性收入的首要来源。
二、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增长贡献率的分析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转向农村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的过程,农民由此所获得的非农业收入主要包括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第二、三产业收入。这里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增长贡献率的分析,就是通过分析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第二、三产业收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来进行的。目前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影响的研究文献较多,官永彬等人通过建立经济数理模型来考察各项收入来源对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本文借鉴了这种研究方法,并结合自身研究需要,建立了如下农民收入数理模型,用以分析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变化情况。
由上可知,我国农民纯收入的各项来源之间存在着下列恒等关系:NI=WI+FI+NFI+PTI (1)
⑴式中,NI、WI、FI、NFI、PTI分别表示农民总纯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家庭经营第二、三产业纯收入、财产性和转移性纯收入。
对⑴式加以动态考察,将其表示为:
NIt=WIt+FIt+NFIt+PTIt (2)
NIt-1=WIt-1+FIt-1+NFIt-1+PTIt-1(3)
由〔⑵-⑶〕/NIt-1,并经过变化处理后可得:
(4)式中,分别为农民总纯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家庭经营第二、三产业纯收入、财产性和转移性纯收入的增长率,用G表示;分别为以上四项来源收入占农民总纯收入的相应份额,用表示。
于是,⑷式又可以改写为:
(5)式实质上是将农民纯收入的总增长率分解到各项来源收入中,形成各项收入增长占总收入增长率的份额,其经济含义是各项收入增长对总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即分别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家庭经营第二、三产业纯收入、财产性和转移性纯收入对农民总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
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突出体现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因而为了使本文分析更具有现实意义,上述模型中的各项收入均取自《河北经济统计年鉴》中1997年~200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并以1996年为基期扣除物价因素的影响。依据上述建立的农民收入数理模型,计算出各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所占比重及其贡献率。
图3显示的是农民各项纯收入增长对总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变动曲线。从总体上看,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的贡献最为稳定,但其贡献率较小;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的贡献最不稳定,9年中有4个年份的贡献率最小,且均为负值;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第二、三产业纯收入两者的贡献率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与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的贡献率变化趋势基本相反,但工资性收入的贡献明显大于家庭经营第二、三产业纯收入的贡献。其中,从工资性收入看,1997年~2005年工资性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由1996年的28%提高到2005年的37%,上升了9个百分点,其平均份额为36%,平均每年实际增长速度为8.58%,年平均贡献率为58.73%,特别是近9年中有5个年份的贡献率最高,其中4个年份恰是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对农民收入增长贡献率的最低期。从家庭经营第二、三产业纯收入看,1997~2002年对农民纯收入的贡献相对稳定且较大,所占比重由1996年的13%提高到2002年的21%,平均每年实际增长速度为14.64%,年平均贡献率为53.31%;2003~2005年对农民纯收入的贡献率呈现下降趋势,所占比重由2002年的21%下降到2005年的15%,平均每年实际增长速度下滑到-5.35%,年平均贡献率为-16.60%。由此可见,工资性收入增长是现阶段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而工资性收入又主要来源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所获得的收入,因而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
三、分析结论与政策建议
综合以上农民收入结构和增长源泉的变化可以得知,目前农业收入仍是河北省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重要性逐渐减弱,而非农业收入特别是工资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重要性逐渐增强,农民收入增长由过去主要依赖农业收入转变为主要依赖工资性收入,农民收入增长的源泉发生了本质变化。这充分说明了农民收入问题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农业问题,而是越来越多地和农民非农就业问题相关联,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推动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应该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增加农民非农就业机会,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农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1.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积极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拓展农村劳动力当地就业与转移空间。在目前乃至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大中型城市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极其有限的形势下,小城镇建设将是解决我国数量庞大的农村劳动力就业与转移的根本出路,因而河北省应加速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要结合全省优势农产品如优质的专用小麦和专用玉米、棉花、肉牛肉羊和牛奶、蔬菜、果品等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乡村服务业,鼓励和扶持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促进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营造更多的转移就业空间。
2.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与转移的组织化程度,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异地转移就业。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和无序性较大,加大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和难度。河北省为解决农村劳动力无序流动的状况,除应设立管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政府专门机构外,还要大力发展和严格规范劳动力中介组织,进一步强化政府、社会和企业的组织职能,在就业信息、职业技能培训、法律服务、流动跟踪检测等方面,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体系,提高农村劳务输出的组织化和信息化水平,以确保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就业的计划性和有序性。
3.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职业技能,增强转移劳动力自身的就业能力。河北省应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长、中、短期的专业技能及法律法规、外出务工常识等多方面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外出劳动力的就业素质,促使劳动者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增强转移劳动力自身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官永-彬等:农民收入的经济数理模型与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6(10)
[2]盛来运:农民收入增长格局的变动趋势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