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音乐学专项《西方音乐史》精讲

 1

  考研西方音乐史复习讲义

 2

 目录

  西方音乐史知识框架图 3 第一章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音乐 4 一、古希腊时期音乐 4 二、古罗马时期音乐 5 第二章 欧洲中世纪音乐 6 一、‚中世纪‛由来 6 二、欧洲中世纪音乐的组成(重点内容)

 6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音乐 10 一、文艺复兴(Renaissance) 10 二、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新面貌 10 三、文艺复兴时期各地区的音乐 11 第四章 巴洛克时期音乐 17 一、巴洛克 17 三、巴洛克时期各国音乐 17 第五章 欧洲古典主义时期音乐 25 一、概述 25 二、前古典时期(Pre-Classical) 26 三、维也纳古典时期(Viennese Classical) 29 四、古典主义时期总结 40 第六章 欧洲浪漫主义时期音乐 41 一、浪漫主义时期法国音乐 41 二、浪漫主义时期音乐 41 第七章 19 世纪民族主义音乐 72 一、19 世纪民族主义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72 二、俄罗斯音乐文化 73 三、19 世纪捷克民族乐派 82 四、北欧民族主义音乐 85 第八章 西方 20 世纪音乐 87 一、20 世纪的音乐概况 87 二、20 世纪上半叶的四大流派 88 三、1945 年以后的西方音乐 99 四、苏联时期的作曲家 100

 3

 西方音乐史知识框架图

 西方音乐史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

 古典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时期

  19

 世纪民族乐派

 20

 世纪音乐

 考试题型分类

  客观题(

 填空题

 、选择题

 、

 判断题

 、连线题 )

  主观题( 名词解释

 、简答题

 、论述题 )

  主观题解答:时间、地点、人物、活动、创作、影响

  代表作品

 • 器乐( 独奏、重奏、

 乐队 (交响乐、协奏曲)

 )

 • 声乐( 歌曲、歌剧、

 宗教声乐作品 )

 4

 第一章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音乐

 一、古希腊时期音乐

 (一)起源

 1. 时间:始于约公元前 12 世纪,终于公元前 146 年希腊被尚武骁勇的罗马人征服。

 2 缪斯女神的馈赠:缪斯女神-宙斯的九个女儿,分管文学、艺术、音乐、诗歌,被称为 Muse-Music。

 (二)代表

 1.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2. 乐器:里拉琴、基萨拉琴、阿弗洛斯管。

 3. 《塞吉洛斯的墓志铭》

 4. 字母记谱法

  (三)古希腊哲学家论音乐

 1. 赫拉克里特 Herakleitos (公元前 540-470) (1) 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 2. 毕德哥拉斯 Pythagoras(约前 580~约前 500)

 (1) ‚ 一切都是数‛ 。

 5

 (2) 探索音乐中的数学比例关系。

 3. 柏拉图 Plato(公元前 427~347 年) (1) 音乐的教育意义。

 (2) 音乐可训练心智,好的音乐应该庄重简朴,符合规则。

 4. 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公元前 384 年--322 年) (1) 音乐能达到三种目的:道德教育、消遣休闲和精神方面的享受。

 (2)音乐对人的性格有显著的影响。

 (四)古希腊音乐主要特点

 1. 音乐是追求真理和美的活动。

 2. 音乐有一种神奇和强大的力量,它能够纯净人的思想和灵魂,治疗人们的身体。

 3. 音乐与其他艺术不分离,与自然科学如天文学、数学紧密相关。

 4. 音乐是单音音乐,音域不宽。

 5. 存在着多样的音乐体裁和音阶调式。

 6. 有了字母记谱法。

 (五)古希腊的馈赠

 1. 欧洲的思想滥觞--哲学的起源 2. 艺术题材的源泉 --希腊神话的缤纷多彩 3. 至善至美的艺术--文艺的多次复兴的追求

 二、古罗马时期音乐

 (一)起源

 1. 时间:启:公元前 146 年希腊被罗马人征服。

 承:395 年狄奥多西去世 ,罗马帝国一分为二。转: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终:

 1453 年,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

 2. 背景:

 (1 )

 ‚ 米兰赦令‛ :公元 313 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 米兰赦令‛ ,宣布基督教为合法宗教,并自己受洗入教。

 (2 )

 ‚ 罢黜百家‛ :380 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379-395)下令,除基督教外,禁止各种异端教派活动。

 (二)古罗马时期音乐文化特点

 1. 多元文化的最早集约。

 2. 欧洲中世纪宗教思想的基奠。

 3. 希腊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6

  第二章

 欧洲中世纪音乐

 一、‚ 中世纪‛ 由来

 (一)

 )‚ 中世纪‛ 由来

 1.The Middle Age(Medieval)译为中世纪的 2.16 世纪一些崇拜古希腊、古罗马的意大利人文主义者认为他们正在处于古典文化‚ 复兴‛ 时期,将古罗马消亡到古代文化的复兴这中间长达千年的历史时期称为‚ 中间的世纪‛ ( The Middle Age )

 (二)时间跨度

 1. 起——476 年,奥多亚克废黜罗慕路·奥古斯都路斯,将西罗马帝国的国徽转让给东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灭亡。

 2. 终——1453 年五月,土耳其的苏丹麦哈穆二世攻占了防卫虚弱的君士坦丁堡,这个城市的陷落也代表了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二、欧洲中世纪音乐的组成(重点内容)

 (一)中世纪宗教音乐(基督教音乐)

 1. 单声音乐 (1)

 格里高利圣咏 ①格里高利圣咏(Gregory Chant):基督教礼拜活动中的唱诵经文称为圣咏,格里高利圣咏用于罗马教会礼拜仪式,以著名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因表情肃穆,风格朴素也被称为素歌。

 ②查理曼大帝与格里高利圣咏:格里高利一世在 6 世纪末上任时,在统一罗马礼仪音乐方面作了许多努力。后来,为了维护教皇的权威,赞扬格里高利一世的功绩,在加洛林王朝当权者查理曼大地的重视下,罗马教会的圣咏(格里高利圣咏集及之后编写的新圣咏)统称为‚ 格里高利圣咏‛ 。

 ③作用:统一了各地的圣咏,包括米兰的安布罗斯圣咏(Ambrosian)、西班牙莫扎拉比克圣咏 (Mozarabic)、爱尔兰的凯尔特圣咏(Celitic)、法国比利时的高卢圣咏(Gallican)、老罗马圣咏(Old Roman)。

 ④格里高利圣咏音乐特点:

  歌词来自圣经,音乐服从于歌词。

 旋律平缓,  以级进和三度进行为主。

  演唱形式: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应答歌唱。

  内容:诵经祈祷、礼仪歌唱;音乐形式。

  诗篇歌调、交替圣咏、应答圣歌、赞美诗。

 ⑤格里高利圣咏的运用:

 日课:修道士每天必作的‚ 功课‛ ,主要是祈祷、诵经、唱赞美诗。

 弥撒:基督教纪念耶稣牺牲的宗教仪式。

 分为常规弥撒与专用弥撒。

 (2)

 格里高利圣咏的发展 ①附加段(trope)

  插入新材料,扩展圣咏。

 7

  流行于 10-11 世纪,12 世纪后逐渐消失。

  歌词为韵文,解释补充圣事内容。

 ②继叙咏(seqence)

  源头追溯到拜占庭教会。

  ‚ 哈利路亚‛ 之后的继续咏唱。

  为了便于记忆,在音符下方添加歌词。

 ③宗教剧(Liturgical drama)  戏剧表演宗教故事。

  内容主要是耶稣的降生、复活。

  使用管弦乐队:管风琴、提琴、竖琴、琉特琴、竖笛等。

  2. 复调音乐 (1)

 奥尔加农(organum)

 ①最早见于 9 世纪末的一篇佚名论著《音乐手册》(Musica Enchiriadis)。

 ②圣咏下方四五度加入一个平行的声部。

 (2)

 华丽奥尔加农(Melismatic Organum)

 ①11 世纪:奥尔加农声部转向上方。12 世纪出现在法国阿奎坦地区里莫日的圣·马蒂亚修道院, 及西班牙康波斯泰拉大教堂。

 ②圣咏处于下方的持续声部(tenor)。

 (3)

 圣母院乐派复调古艺术(Ars Antiqua) ①1150-1300 年,在巴黎圣母院为中心形成的复调乐派(Notre Dame School) ②两个人物:莱奥南(Leonin,1159-1201)、佩罗坦(Perotin,1170-1236)。

 ③三个贡献:高度装饰的花腔奥尔加农 三个和四个独立声部的复调音乐有量节奏控制声部的创作方法 ④勹形成的三种体裁:

 i. 第斯康特(discant)  12 世纪或 13 世纪初出现。

  音对音的织体,运用节奏模式,显示出分曲结构。

 8

  节奏模式 ii. 复调孔杜克图斯(conductus) • 源于拉丁文‚ 引导‛ (conductus)。

 • 9-10 世纪指各种拉丁语单声歌曲。

 • 自创旋律为基础。

 • 每个声部都有唱词,且歌声部一样。

 • 有世俗内容出现。

 iii. 经文歌(Motet)

 • 源自‚ 克劳苏拉‛ (译为句子、段落)。

 • 13 世纪,经文歌典型为三个声部。

 • 上方两个声部逐渐出现了法语,形成‚ 复歌词‛ 现象。

 (4)14 世纪‚ 新艺术‛ ① 菲利普 · 德 · 维特利(Philippe de Vitry1291-1361),法国主教、诗人、音乐家,撰写了《新艺术》提出了‚ 新艺术‛ (Ars Nova)的概念,探讨了古艺术、新艺术的艺术特征。

 ②‚ 新艺术‛ 时期音乐特点:

  俗乐大发展  节拍二分法代替三分法  ‚ 等节奏‛ 技法  固定声部(Cantus firmus)使用减少  3、6 度作为协和音程出现  终止的使用  更长更短的时值

 9

 ③代表人物 1:马绍(Guillaume de Machaut1300-1377) • 长期在法国朗斯大教堂工作(Rheims)

 • 大量世俗、宗教作品 • 代表作有弥撒曲《圣母弥撒曲》,把常规弥撒各个段落视为一个整体。

 • 贡献:世俗音乐专业化和宗教音乐世俗化。

 ④意大利‚ 新艺术‛ 时期音乐体裁  猎歌(caccia):卡农形式的狩猎内容  牧歌(madrigal):世俗内容、音乐手法丰富。

  巴拉塔(ballate):由舞曲伴唱发展而来的题材

 ⑤代表人物 2:兰迪尼 (Landini,1325-1397):主要创作世俗的叙事歌。他许多作品的收束是在上声部音阶七级音与主音之间插入六级音,被称为‚ 兰迪尼终止式‛ 。

  (二)中世纪世俗音乐

 1. 游吟诗人 (1)

 中世纪欧洲的歌曲作曲者和表演者。贵族,骑士,甚至帝王,以及有才华的下层诗人音乐家。

 游吟诗人擅长于演唱情歌,亦积极介入当代社会、政治和宗教种种问题。他们周游往来欧洲列国宫廷之间相互交换消息和交流新曲调和诗句。

 (2)

 法国游吟诗人:特罗巴多尔(南方)(Troubadour)、特罗维尔(北方)(Trouvere)、德国恋诗歌手(minnesinger)

 2. 游吟诗人歌曲特点 (1)

 大多是单声,常加乐器伴奏,即兴弹唱,南北方在结构、节奏、旋律等方面各有特点 。

 (2)

 爱情题材为主,‚ 宫廷之恋‛ ,以及多种丰富的题材 (3)

 巴歌体(Bar from):AAB 结构

  (三)中世纪的音乐理论

 1. 记谱法发展 (1)纽姆谱 (2)10 世纪,二线谱(红:F ;绿或黄:C)

 (3)11 世纪,规多四线谱出现。

 (4)13 世纪,弗朗克有量记谱法出现。

 (5)15 世纪,五线谱确立,有量记谱符号增多.

 2. 六声音阶形成  Ut re mi fa sol la  归多(Guido,约 997-1050)的贡献  六声唱名体系

 10

  3. 教会调式 (1)

 正调 ①第一正调式:多里亚 ②第二正调式:弗里吉亚 ③第三正调式:利地亚 ④第四正调式:混合利地亚 (2)

 副调 ①第一副调式:副多里亚 ②第二副调式:副弗里吉亚 ③第三副调式:副利地亚 ④第四副调式:副混合利地亚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音乐

 一、文艺复兴 (Renaissance)

 (一)起源

 1.来自法语,原义为‚ 再生‛ 。

 2.1855 年由历史学家朱尔·米什莱(Jules Michelet)首次使用。

 3. 否定中世纪,恢复古希腊、古罗马。

 4. 反对神为本,一切以人为中心。

 二、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新面貌

 1 . 合唱(Chorus):多声部平衡、处理不协和音、短小主题为基础。

 2 . 音乐结构:卡农模仿、倒影、逆行、增减模仿 3 . 旋律、节奏更为多样、灵活 4 . 器乐的逐渐独立 5 . 记谱法更为完善

 11

  三、文艺复兴时期各地区的音乐

 (一)英国音乐

 1 . 一部藏稿:《奥尔德霍尔藏稿》(Old Hall Manuscript) 2 . 两位作曲家:利奥纳尔·鲍尔(Leonel Power,?-1445) 约翰·邓斯泰布尔(John Dunstable,1390--1453) 3 . 三种风格:圣诞颂歌(carol):仪式时演唱,题材多样,二三个声部。法伯顿(faburden):素歌居中,上三下四即兴。

 福布尔东(fauxbourdon):素歌居高,下六度位,中间声部即兴。

 4 . 代表人物:邓斯泰布尔(John Dunstable,1390--1453):可能出生于英国。碑文拉丁文写到‚ 他是一位占星家、数学家以及音乐家‛ 。主要作品为等节奏经文歌、常规弥撒各部分、世俗歌曲、三声部各种宗教礼仪音乐。有 70 多首作品,其中大量三和弦的使用。

 (二)尼德兰地区音乐

 1. 分类 宗教音乐:弥撒、经文歌 世俗音乐——尚松:14-16 世纪法语世俗复调歌曲,勃艮第地区则是附有伴奏的独唱曲

 2. 勃艮第地区音乐(Burgundian,1363,1477):<宗教音乐:弥撒、经文歌> (1)

 勃艮第地区:菲利普(1419-1467)和查尔斯(1467-1477)统治下的勃艮第地区,包括今荷兰、比利时、法国东北部、卢森堡,历史上也曾称地区为‚ 尼德兰‛ 。大量的音乐家活动于此,是复调发展的第三个高峰。

 (2)

 音乐特征 ①三声部复调音乐常见 ②旋律与节奏发展集中在高声部 ③三度音程进行的旋律 ④三六度常出现 ⑤对位弱化,和弦强化 ⑥兰迪尼终止普遍 ⑦少用固定旋律 ⑧勃艮第作品,多用三拍子 (5)

 代表作家和作品 ①迪费(Guillaume Dufay,1400-1474)  游历意大利等地。

  曾在康布雷任大教堂神父。

  三和弦的运用,不协和音的出现。

  节奏不受拘束 ②迪费的弥撒曲  确立四个声部:旋律声部(cantus)或最高声部(superius); 高对应声部(contratenor altus); 固定声部(tenor); 低对应声部(contratenor bassus)。

  在马绍之后第一个完整创作弥撒,至今还存 8 首等节奏经文歌。

 ③《最近玫瑰开放》(Nuper rosarum flores):属于经文歌(统一使用拉丁文歌词,等节奏方

 12

 式多见。)为了庆祝 1436 年 3 月 25 日佛罗伦萨的天主教堂穹顶的完成而作。教堂由布那勒施(Filippo

 13

 Brunelleschi,1377-1446)设计,穹顶的成功设计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杰作。

  经文歌使用固定旋律,其中音符时值体现了对数理的模仿。

  穹顶对于耶路撒冷圣殿的模仿——建筑总长:中心长度:建筑宽度:建筑高度=6:4:2:3。

  不同的时值长度符合了比值为——6:4:2:3 ③本舒瓦(Gilles Binchois,1400-1460):大概生于蒙斯 mons。1430 年,任勃艮第公爵的专职神父。有 4 首圣母赞美曲、25 首弥撒曲,30 首经文歌,55 首尚松。

 2.法-尼德兰地区音乐 (1)

 法-弗兰德作曲家 ①又称法-弗兰德作曲家,或尼德兰作曲家。

 ②1450-1600 延续了数代。

 ③作曲家各司重要的音乐职位,服务于国王、教皇等。

 (2)

 法-弗兰德作曲家音乐特点 ①四声部为主,双声部二重唱风格普遍。

 ②严格使用对位,声部平等 ③和弦风格和对位风格交替使用 ④三和弦完整出现 ⑤假低音,尼德兰终止消失,代之以正格终止和变格终止

 (3)

 代表音乐家 ①约翰内斯·奥克冈(Johannes Ockeghem,1430-1495)  ‚ 音乐家的教师‛  为法国多位国王服务近 50 年,生前获得了几个高的荣誉  13 首弥撒,3 首未完成。

  10 首经文歌  定旋律弥撒曲:弥撒五个乐章中,都采用相同旋律作为音乐轴心,将各乐章联系起来。

  更为自由的无定旋律弥撒,如《Mi-mi 弥撒曲》  更加注意横线条的发展,淡化强拍  经文歌:创作过 36 个声部的经文歌,由 6 个合唱团,不同声部的回旋有 9 次。

  尚松:多为三声部、四声部,风格较为传统。

 ②雅格布·奥布雷赫特(Jacob Obrecht,1450-1505):根特城的一位职业小号手的儿子,后在康布雷大教堂,被称为‚ 硕士‛ 。他继承了老师奥克冈的风格,但是更加注重明显的节奏。有 29 首弥撒,28 首经文歌,1 首《马太福音受难曲》,弥撒大多以固定调为基础,但也有来自俗乐的固定调。

 ③若斯坎(Josquin des Pres,1440-1521):出生在法国北部 Saint Quentin。在 Rene 的小教堂中, 为 Anjou 公爵服务,后来为路易十一服务于巴黎的 Sainte Chapelle。他大部分时间服务于意大利的米兰的 Sforza 家族。马丁·路德的评价:‚ 表达自己想法的音符的主人‛ 。有 18 首弥撒曲,100 首经文歌, 70首尚松。

  释义弥撒曲(paraphrase lingua ):素歌在各个声部通过模仿来出现。

  模仿弥撒曲(imitation mass):引用多声部材料动机而创作。

  经文歌:关注音乐如何传达和表现歌词,是‚ 专业音乐‛ (musica reservata)的范例。

  尚松:三声部以上,手法更加多样,内容更加灵活。

 14

 ④奥兰多·拉索(Orlando di Lasso,1532-1594):生于比利时 Mons ,游历欧洲,担任了多个教堂和宫廷乐长。有 52 首弥撒,1200 首经文歌,还有大量圣乐,150 首牧歌、近 150 首尚松、德文歌曲 90 首。是尼德兰音乐的总结者。

 (三)意大利音乐

 1.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音乐 (1)

 意大利世俗音乐 (2)

 ‚ 罗马乐派‛ (3)

 ‚ 威尼斯乐派‛

 2. 意大利牧歌(madrigal) (1)拉丁文中‚ mater‛ ,意思为母亲,因此指用母语演唱的歌曲。

 (2)14 世纪牧歌是抒情的世俗歌词的歌曲。

 (3)与文学诗歌领域的彼德拉克(Francesco Petrarca,1304-1374)运动有关。

 3. 十六世纪意大利牧歌 (1)

 与十四世纪的牧歌有较大区别。

 (2)

 它是在流行于意大利世俗歌曲的基础上,经过专业作曲家改造而形成的具有较高艺术性的主、复调相间的五声部合唱体裁。

 (3)

 表现的内容主要有爱情、幽默和讽刺、政治时弊、浪漫的城市和田园生活等。

 (4)

 除用传统的复调模仿的演唱方式外,还发展出带有伴奏的独唱、重唱形式。

 (5)

 音乐创作追求对歌词表现的细致处理和戏剧性,使其具有较强的感情特征和戏剧性的表现。

 (6)

 代表作品:彼德拉克《美好的瞬间》 美好的年,美好的月,美好的时辰 美好的季节,美好的瞬间,美好的时光在这美丽的地方,在这宜人的村庄, 一和她的目光相遇,我只好束手就擒。爱神的金箭射中了我的心房, 它深深地扎进了我的心里, 我尝到了这第一次爱情的滋味, 落进了痛苦又甜蜜的情网。

 一个动听的声音从我的心房, 不停地呼唤着夫人的芳名。

 又是叹息,又是眼泪,又是渴望我用最美好的感情把她颂扬, 只是为了她,不为任何别的人, 我写下了这样美好的诗章。

 (7)

 代表人物 ①卢卡·玛林秋(Luca Marenzio,1553-1599):有 500 首牧歌,多以田园为题材。被称为‚ 牧歌的舒伯特‛ 。特点为作曲家捕捉歌词中的意思和情感。代表作品牧歌《孤独和沉思》(Solo e pensoso)。

 ②卡洛·杰苏阿尔多(Carlo Gesualdo,1561-1613):维诺萨亲王杰苏阿尔多。他在羽管键琴和管风琴上即兴演奏。他的半音化和声运用到顶峰。

 15

 ③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Claudio Monteverdi,1567-1643)

 4. 罗马乐派 (1)

 代表人物:帕莱斯特利那(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1525-1594):1525 出生在罗马旁边的帕莱斯特里那。在罗马为罗马教廷服务。有 104 弥撒、300 多首经文歌,35 首圣母颂歌、70 首赞美诗,还有 50 首精神神圣牧歌,94 首世俗牧歌。

  反宗教改革运动,特伦托公会议。

  ‚ 古代风格‛ (stile antico)的平静均衡。

  回避半音化风格,坚持采用自然音阶。

  ‚ 音乐王子‛ ,音乐‚ 绝对完美‛ 。

  对尼德兰乐派的模仿和继承。

 (2)

 代表作品:《马采鲁斯教皇弥撒》

  5. 威尼斯乐派 (1 1 )

 圣马克大教堂为中心。

 (2)

 分开的合唱队(cori spezzati),复合唱风格(polychoral style)。

 (3)

 两个歌唱队,竞协演唱,孕育了巴洛克的协唱风格。

 (4)

 代表人物 ①安尼巴莱·帕躲瓦诺(Annibale Padovano,1527-1575) ②安德列亚·加布里埃利(Annibale Gabrieli,1510-1586) ③乔瓦尼·加布里埃利(Giovanni Gabrieli,1553-1612):是 A 加布里埃利的侄子和学生。他使威尼斯乐派的顶峰。在 1585 年,任教堂首席琴师,直至逝世。他的音乐风格从多重合唱转向巴洛克的独唱、器乐、独唱与合唱等风格。作品中经文歌数量较多,复调手法完全超越了尼德兰乐派。

 ④阿德里昂·维拉尔特(Adrian Willaert,1490-1562):1527 年开始任圣马可大教堂的乐长,直至逝世。1559 年《新音乐》(Musica Nova)歌集,27 首经文歌和 25 首牧歌。

 (四)法国音乐

 1 . 1 . 法国尚松(chanson):来自拉丁文歌曲(cantio),广义指所有法国歌曲,狭义指 15-16 世纪法国多声歌曲。音乐特点:

 采用流行的旋律,常用卡农手法。

 2 . 代表人物 (1)

 克劳丹·德·塞米西(Claudin de Sermisy,1490-1562):服务于法国的多个教堂,有经文歌三册、11 首弥撒曲。作品以抒情为主,代表作尚松《如我同寿》(Tant

 que vivray),抒情的旋律在最高声部。

  此画名为《音乐会》,是 16 世纪‚ 女性半身像大师‛ 维也纳画家施罗斯·罗赫劳的作品。

 16

  声乐、琉特琴和无键长笛三重奏。

  乐曲已考证出是塞米西的一首尚松,名为《赐给你快乐》。

 (2)

 克莱茫·雅内坎(Clement Jannequin,1485-1558):不同教堂任神职工作。现在尚存 286 首尚松。多位四声部,精致抒情,代表作品《马里昂之战争》(La bataille de Marignan)。

 3.16 世纪的器乐-乐器有 transverseflute、recorder、lute、viol、harpsicord、clavicord。(下图从左至右依次)

 17

  4.16 世纪的器乐音乐 (1)

 声乐改编而来 ①里切卡尔(Ricercare):意为‚ 探索‛ ,改编自经文歌。

 ②坎佐纳(canzona):最为重要的器乐题材。将尚松改编成键盘乐器和琉特琴演奏。

 (2)

 舞蹈改编 ①法:‚ 帕凡舞曲(pavane)、加亚尔德舞曲(galliard) ②意:帕萨梅佐舞曲(passamezzo)、萨尔塔雷洛(saltarello) ③德:迈步舞曲(Schreittanz)、跳跃舞曲(Tanz)

 (3)

 创作曲 ①前奏曲(prelude):键盘乐器和琉特琴演奏 ②托卡塔(toccata):形式自由,音响丰满 ③幻想曲(fantasia):自由发挥作曲家想象力,结构自由。

 ④变奏曲(variation):主题以及一系列变化反复。

  (五)德国音乐

 1.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1)

 维腾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1517 年,张贴的施罗斯教堂大门的 95 条纲领,并脱离罗马天主教堂。

 (2)

 改革措施:改《圣经》为德文;圣歌曲调选自德国古老的圣歌和民歌;采用集体众赞诗。

 (choral);圣咏体现出主调风格。

 (3)

 作品:《上帝是我们的坚固堡垒》(Einfeste Burg)。

 (4)

 人物:约翰·瓦尔特(Johann Walter,1496-1570) (5)

 新体裁:换词歌(contrafactum):旧曲新词,打破宗教世俗界限

 18

  第四章

 巴洛克时期音乐

 一、巴洛克

 ( 一)概述

 1.1600 至 1750 年,是音乐史上的巴罗克时期。

 2. 艺术用巴罗克一词称呼 1600 至 1750 年间西方建筑、绘画、雕塑等其他艺术新的风格特征,它主要表现为新的雄伟、奇异、夸张的巴罗克式的艺术风格代替了文艺复兴时期和谐、对称、明净、优美的艺术理想。

 3. Baroque:来自葡萄牙文(Barroco 的)法语词,意为不规则的珍珠。不规则的珍珠--花哨的餐具 --音乐中的夸张炫技 --眼花缭乱的建筑风格 --艺术的时期。

 (二)来源

 1.1839 年,布克哈特(J.Burckhardt,1818-1897)用‚ 巴洛克‛ 来形容文艺复兴时期之后的新的造型艺术。

 2. 1888 年,威尔夫林(H.Woelfflin,1864-1945)在著作《文艺复兴与巴洛克》首次指代艺术风格的一个历史时期。

 3. 1947 年,布克夫泽尔(M.F.Bukofzer)的著作《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开始普遍用此词。

 (三)音乐特征

 1. 确立了稳固的大小调和声体系 2. 数字低音 3. 旋律连绵不断,节奏律动频繁,在乐曲大段落间有鲜明的力度对比 4. 歌剧、清唱剧、康塔塔等大型综合性声乐体裁,以及奏鸣曲、三重奏鸣曲、大协奏曲、独奏协奏曲等器乐体裁得到了确立和发展。

 三、巴洛克时期各国音乐

 (一)意大利

 1. 巴洛克时期意大利声乐 (1)

 歌剧的诞生——佛罗伦萨乐派 ①佛罗伦萨乐派是歌剧的先驱,卡梅拉塔会社,最早的歌剧代表是《达芙妮》、《尤里迪西》。

 ②歌剧的渊源——古希腊的悲喜剧 中世纪意大利的宗教剧 宫庭戏剧中的田园剧、幕间剧带有情节性的牧歌

 ③‚ 卡梅拉塔‛ ( Camerate )

  ‚ 卡梅拉塔‛ 小组,意为沙龙

 19

  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由文艺赞助人、诗人、画家、音乐家组成。

  宗旨:力求复兴古希腊的悲剧艺术,创作出诗歌、戏剧、音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戏剧形式。

 ④《达芙尼》( Dafne )

  第一部歌剧,1598 年的狂欢节,这部剧在佛罗伦萨的科尔西家上演,后来又作过修改并上演多次。

  培里、科尔西、利奴切尼,耗时三年时间才完成了这第一部歌剧。

  只残存了少许旋律和一首宣叙调的片断。

  一个序幕和六个场景组成。

  描写太阳神阿波罗初恋的故事,阿波罗杀死了巨蟒皮同后,向丘比特夸耀,丘为了报复,他借达夫尼的爱情来折磨阿波罗,达最后变成了月桂树使阿沉浸在深的悲痛中。

  在歌剧第一场中,利努契尼利用了他在 1589 年所作的描写阿波罗杀死巨蟒的幕间剧中的材料。

  《达芙妮》被后人继承的特点:歌剧开始的序幕,由一位神明点明歌剧的思想。

 戏剧情节基于古希腊和罗马的神话。神的眷顾总是在最紧迫的时刻出现。

 以独唱为主,合唱有时作为评论,并且作为终场。

 ⑤《尤里迪西》( Euridice )  利奴切尼 培里 卡契尼创作  ‚ 歌剧元年:‛ 1600 年 10 月 6 日上演。

  为法国国王亨利四世与梅迪奇公爵妹妹玛丽亚的婚礼而上演。

  歌剧的乐谱在 1601 年出版时,佩里把它题献给了玛丽亚·梅迪奇。

  《尤里迪西》的音乐特点:

 i. 取材于古希腊的神话故事。

 ii. 序幕音乐与《达夫尼》调性一致,而且都使用于一些标准的旋律音型。

 iii. 运用介乎说白和旋律之间的歌唱,按照情感去模仿语言,音域不宽,但依据情感的变化有所突破。

 iv. 重唱、独唱、器乐部分都已经存在,并且贯穿整剧。

 (2)

 蒙特威尔第——威尼斯乐派 ①蒙特威尔第(Claudio Monteverdi,1567-1643):曾任意大利曼图亚宫廷乐长,威尼斯圣·马克大教堂的乐长,现存 3 部歌剧:《奥菲欧》、《于哥里斯还乡记》、《波佩亚封后记》。

  《奥菲欧》:1607 年,上演于意大利曼图亚。近代意义上的第一部歌剧,典型意义上歌剧的

 20

 基本结构已有了基本形态 。音乐成为戏剧性发展过程中积极参与的角色。

 ②‚ 圣·卡斯亚诺歌剧院‛ (Teatro San Cassiano ):1637 年在威尼斯落成。

 ③蒙特威尔第的同时代人  卡瓦利(Cavalli,1602-1676):有 41 部歌剧,情感技巧丰富,咏叹调是真正的独唱曲,代表作《海格立斯之爱》、《泰提和波莱欧的婚礼》。

   切斯蒂(Marc Antonio Cesti,1623-1669):擅长于抒情性的咏叹调和二重唱。《金苹果》 (1667),维也纳上演,庆祝皇帝利奥波德一世婚礼,大规模乐队合唱队,展现了海战、围攻、沉船、诸神降临等 24 个场景。歌剧《奥龙泰阿》(1649)在 17 世纪经常上演。

 (3)

 A·斯卡拉蒂——拿波里乐派 ①A·斯卡拉蒂(Alessandro Scarlatti,1660-1725):创作了 115 部歌剧》。他的贡献:确立了歌剧创作以咏叹调为主导,与朗诵调交替出现的分曲结构原则。

 ②类型化咏叹调、宣叙调  基本情节和气氛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是可以套用一定类型的咏叹调、宣叙调。

  类型化的咏叹调主要有三种:强烈表现情感的激昂型,抒情、衰伤型,表示愉快的牧歌型  类型化的宣叙调主要有二种:用白话朗诵的干宣叙调;有乐队伴奏的、朗诵时有音高的宣叙调。

  返始咏叹调:ABA’,在反复 A’时增加花腔演唱。

  意大利歌剧序曲(Sinfonie):快-慢-快。

 21

 (4)

 罗马歌剧、清唱剧和康塔塔 ①卡瓦利里(Emilio de’ Cavalieri, 1550-1602):罗马歌剧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性歌剧作品是《灵魂与躯体》。

 ②清唱剧(Oratorio):宗教性的声乐音乐剧,来源于中世纪的神迹剧。它取消了服装、布景和表演, 成为包括独唱、合唱、和管弦乐在内的发挥自己专长的大型声乐戏剧。

 在独唱、各类重唱和合唱之间,借助解说者叙述情节的发展。合唱在清唱剧中具有突出的作用。

 第一部清唱剧是卡瓦里艾埃利《关于灵魂与肉体的戏剧》。

 ③康塔塔(Cantata):多乐章的声乐套曲。有宗教内容,也有世俗内容。

 由宣叙调、咏叹调、合唱、重唱及管弦乐队所构成。意大利的康塔塔具有更多的室内性和世俗性特性,以取材于抒情性和戏剧性的叙事诗为主。在表现的规模上也比清唱剧短小且通俗。

 2. 意大利的器乐音乐 (1)

 巴罗克时期意大利的器乐音乐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2)

 当时意大利提琴制作的三大家族(阿玛蒂、Amati、格瓦涅里 Guarneri、斯特拉迪瓦里 Stradivavi)使提琴族乐器在形制、音响等方面越来越完善。

 (3)

 ‚ 通奏低音‛ :作曲家只写出高低二个外声部的旋律,在低声部上标明和声的功能数子,以表示在这个低声部上所应构成的相应和声。它的中间两个声部 (中音部和次中音部)作曲家不写,留给演奏者按低音部数字的提示作即兴演奏。

 (4)

 奏鸣曲(Sonata):泛指提琴类的重奏作品 ①三种奏鸣曲 • 室内奏鸣曲:由风格化的舞曲组成,在家庭中演奏 • 教堂奏鸣曲:结构为慢快慢快四个部分。以对位织体为主,风格庄重 • 三重奏鸣曲:两把小提琴+大提琴或羽管键钢琴。

 ②代表音乐家  科雷利(Arcangelo Corelli,1653-1713):巴洛克时期最有影响的小提琴家,几乎只为弓弦乐器创作,创作了很多各式的奏鸣曲,小提琴独奏奏鸣曲。

  托雷利(Giuseppe Torelli,1658-1695):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 ,曾为弦乐和通奏低音乐器作曲,包括 12 首大协奏曲,吉他协奏曲,小号协奏曲,为小号、弦乐和通奏低音的组曲等等。以室内乐以及协奏曲为主,对大协奏曲和独奏协奏曲贡献巨大。

 (5)

 大协奏曲(Concerto Grosso):是由一个演奏组(如提琴族的三重奏或三,四把小提琴)和合奏乐队构成,拨弦古钢琴为其提供和声上的支持。这个原则表现在演奏组与合奏乐队在色彩和力度上的对比和抗衡。

 集中表现了巴罗克时期‚ 协奏曲‛ 这个词的竞争、对抗的原则含义。

 ①代表人物——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1678-1741):作曲家、小提琴家 ,有 46 部歌剧(21 部存世)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大协奏曲《四季》。他确立了协奏曲的三乐章结构。

 ②代表作品——大协奏曲《四季》:作品大约作于 1725 年,是维瓦尔第大约五十岁时发表并献给波希米亚伯爵 W.冯.莫尔津的一套大型作品《和声誉创意的尝试》共十二部协奏曲的第一号到第四号, 合称《四季》。他在每首协奏曲前加了一首解释音乐的十四行诗,音乐显然确实用来极为详细地描写十四行诗中所说的一字一句。

 3. 意大利古钢琴艺术 (1)

 D·斯卡拉蒂 (Domenico Scarlatti,1685-1757):晚期巴洛克三杰,A·斯卡拉蒂的儿子,他有大约 555 首古钢琴乐曲(被称为奏鸣曲),大部分是为玛丽亚·芭芭拉公主和国王的弟弟安东尼奥所作的练习曲。其作品多为单乐章,二部曲式,体现出调性回归特点。

 22

 (二)法国

 1. 法国巴洛克时期歌剧 (1)

 法国歌剧 ①首部法国歌剧是 1659 年康贝尔(Robert Cambert,1628-1677)的《波蒙娜》。1660 年,卡瓦利的歌剧《赛尔西斯》增加了芭蕾舞场面。1671 年,第一座歌剧院--皇家歌剧院开幕。

 ②吕利(Jean-Baptise LUlly,1628-1677):路易十四的宠儿,死于自己误伤,有 15部歌剧, 代表作品《阿尔赛斯特》(Alsest)和《阿尔米德》(Armide)。

 (2)

 ‚ 抒情悲剧‛ (Tragedie lyrique)

 ①取材于古希腊神话或中世纪的骑士故事,但选用的题材内容与高乃依、拉辛的古典文学悲剧的内容一脉相承。英雄人物的爱情与天职的冲突而最终服从于封建国家的利益所产生的悲剧。

 ②‚ 抒情悲剧‛ 特点:音乐写成的悲剧--抒情悲剧;大型的芭蕾舞场景;序幕和五幕戏组成; 法国序曲机构:慢-快-慢;咏叹调宣叙性,宣叙调旋律性;音调为歌词谱曲。

 (3)

 序曲 ①法国歌剧序曲:慢-快-慢的三部分序曲结构。本打算是为了后面的芭蕾或歌剧创造节日的气氛,功能在于欢迎国王的出席舞会或演出。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调,缓慢庄严的;第二部分:

 速度比较快,不失去庄严和严肃的性格;第三部分:再现。

 (4)

 吕利以后的法国歌剧 ①坎普雷(Andre Campra,1660-1744):‚ 歌剧-芭蕾‛ ,表现当代欧洲的高贵富有的大人物。具有娱乐性,幕与幕之间没有逻辑的发展。人物与情节也可以互换。歌剧中的舞蹈、合唱也象那不勒斯后期歌剧那样随意套用。芭蕾舞成为各幕中的表现核心。

 ②拉莫(Jean Philipe Rameau,1683-1764):

  歌剧受吕利和坎普雷的双重影响:a、更加强调戏剧效果;b、乐队伴奏旋律化的宣叙调;c、更多的调性与和声 。

  代表作品有《希波利特与阿丽西亚》、《双子星座》,有 4 卷 53 首羽管键琴作品。

  1722 年, 《还原到其自然原则的和声学》归纳了大小调和声学体系。1726 年,《音乐理论的新体系》。(他写的《和声学》与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第一卷》同事问世,标志着近代和声体系的建立)

 每个和旋都有基础低音——根音,在和弦连接中形成基础根音线。和弦的功能出现了主、下属、属的性质。

 3. 法国古钢琴艺术——法国组曲 (1)

 这种组曲是由四首不同的民间舞曲组成的套曲德国的阿拉曼德舞曲(Allemande)

 法国的库兰特舞曲(Courant)

 西班牙的萨拉班德舞曲(Sarabande)

 英国的吉格舞曲(Gigue)

 (2)

 库普兰(Francois Couperin,1668-1773):改革了法国组曲的结构部局,将其发展成标题性的小品曲集。这种标题性小品多采用多部回旋曲式和古二部曲式,和声上使用 T—D—D—T 的框架结构。他的风格是破碎风格:节奏精致的琶音织体 。代表作品《莫尼卡小姐》、《收割者》。

 (三)英国

 23

 1. 普赛尔的音乐创作 (1)

 普塞尔(Henry Purcell,1659-1695):约翰·布洛的学生,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管风琴师,主要是宗教音乐作品、宫廷音乐作品,代表作歌剧《迪多与伊尼》,其歌剧特点:1、受到法国大歌剧的影响。2、音乐以英国民谣为基础。

 (2)

 歌剧《迪多与伊尼》( Dido And Aeneas):为了一所女子寄宿学校创作,四个角色,三幕。剧情取自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诗篇,诉说古希腊传说中的一段故事:特洛伊失陷后,王子 伊尼在迦太基避难,与迦太基的狄多女王相爱。但女巫传神的旨意,要 伊尼回国去重建家业。不可抗拒的命运感,迫使 伊尼抛狄多而去。

 2. 亨德尔的音乐创作 (1)亨德尔(Georg Friedrich Handel,1685-1759):英国的德国作曲家,他去过的地方:哈雷- -汉堡--意大利--汉诺威--伦敦。国际作曲家,英国国王的爱臣。

 ① 汉堡时期 ( 1703 — 1706 )

 )

 :1703 年,亨德尔从哈雷大学退学后,来到当时在德国唯一能上演歌剧的汉堡歌剧院担任第二小提琴手。

 意大利时期 ( 1706 — 1710 )

 )

 :受邀来到了意大利。通过学习和实践,成为具有完善技巧的作曲 家。

 汉诺威 —— 伦敦时期 ( 1710 — 1 17 7 59 )

 )

 :1710 年亨德尔任汉诺威选候的宫廷乐长。在伦敦度过了 50 年的时间,1759 年去世时他被葬于威斯敏特教堂。

 ②有四十多部意大利歌剧。在伦敦的头 30 年,一方面领导皇家歌剧院有计划地上演适合宫廷审美趣味的意大利正歌剧,另一方面,他为意大利歌剧在英国的发展也做出了最大的努力。

 主要作品有:《阿尔米拉》、《朱丽亚斯·凯撒》、《里纳尔多》、《阿利安德》等。

 ③歌剧失败:演出确屡遭失败,最终迫使皇家歌剧院于 1737 年宣告破产。

 失败的导火索:1728 年伦敦上演了由诗人约翰·盖伊和作曲家佩普什合写的讽刺歌剧《乞丐歌剧》,包括亨德尔都作为讽刺和挖苦的对象。失败原因:1、意大利歌剧本身的弊病 :阉人歌手、化妆歌剧。2、掌握政权的资产阶级需要相适应文化,所以对意大利歌剧的排斥 。

 ④清唱剧:有三十二部清唱剧。从宫廷歌剧向清唱的转变象征着巨大的社会变化,成为新型的资产阶级文化的缔造者之一,也因此成为新型观众的缔造者。

 代表作品《扫罗王》、《以色列人在埃及》、 《弥赛亚》、《参孙》、《犹大·马克白》等 。亨德尔的清唱剧,正好适应了当时英国的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思想和心理需要。亨德尔用这种借古喻今的方式反映了当时英国人民的良好愿望以及作为一个新兴的阶层所需要的勇士和斗争精神 。

 ⑤清唱剧特点:1、借古喻今(《圣经》中史诗),迎合新兴资产阶级。2、宏伟的合唱加入:

 ① 英雄性的赋格;②象圣咏和赞美诗式的复调合唱;③主调、复调混合的合唱曲。3、管弦乐队不可或缺。

 4、音乐中充满了阳光和崇高。

 而亨德尔的清唱剧,正好适应了当时英国的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思想和心理需要。

 亨德尔用这种借古喻今的方式反映了当时英国人民的良好愿望以及作为一个新兴的阶层所需要的勇士和斗争精神 。

 ⑥《弥撒亚》:‚ 弥赛亚‛ 一词源于希伯莱语,意为‚ 受膏者‛ (古犹太人封立君王、祭祀时,常举行在受封者头上敷膏油的仪式)。后被基督教用于对救世主耶稣的称呼。全剧分三部分,共有序曲、咏叹调、重唱、合唱、间奏等 57 首分曲。

 ⑦器乐音乐:管弦乐作品 :《水上音乐》和《皇家焰火音乐》 ,为争宠而作。《12 首大协奏曲》 :

 以意大利作曲家柯莱里奠定的慢-快-慢-快四乐章的三重奏鸣曲结构为基础 。

  《水上音乐》:又称《水乐》,作于 1717 年。传说是在英国伦敦泰晤士河上为新即位的英皇乔治一世演奏的,故有‚ 水上音乐‛ 的美名。

  《皇家焰火音乐》:这首焰火音乐首演于 1749 年 4 月 21 日,在伦敦渥哈尔花园。受命为英国庆祝‚爱克斯-拉夏贝尔和约‛ 的签订而作。这个和约结束了长期以来的‚ 奥地利皇位继承战争‛ ,

 24

 庆祝活动有焰火表演和与之配合的辉煌音乐。

 ⑧亨德尔的音乐特点:以大量的自然音和声为基础,亨德尔使用的音乐语言朴实,他的音乐充满了阳光似的明朗和欢乐,亨德尔的音乐风格具有欧洲音乐的综合特性。

 (四)德国

 1. 巴赫之前的作曲家 (1)

 巴洛克时期德国概况:十七世纪上半叶,德国经历了三十年的宗教战争,这场战争使土地荒芜,城市萧条,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德国仍处于封建割据的状态下,包括 350 个大小封建城邦,其中最大的两个城邦是普鲁士和奥地利。

 (2)

 许茨(Heinrich Schutz,1585-1672):德国第一部清唱剧、第一部歌剧《达芙妮》(1627), 威尼斯乐派G·加布里埃利的学生,作为宫廷乐长,为撒克逊选帝侯服务了近 50 年,从第一实践中获取技巧,并且不断探索新的途径。

 2. 巴赫的音乐创作 (1)巴赫(J·S·Bach,1685.3.21-1750.7.28):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管风琴演奏家。1685 年 3 月 21 日,巴赫生于爱森那赫的世代音乐家庭。巴赫的曾祖父、祖父和父辈都曾在德国中部的许多教堂、宫廷担任过乐长、管风琴师和乐师。幼年的巴赫跟随其父约翰·安布罗修斯·巴赫学习小提琴。

 (2)

 基本的四个时期  魏玛、阿恩斯塔特 (1703- - 1707) :魏玛宫廷小提琴手、宫廷乐师,阿恩斯塔特教堂管风琴师, 请假 4 周徒步布克斯胡德的管风琴演奏。

  米尔豪森、魏玛 (1707- - 1717):米尔豪森圣·布拉休斯教堂管风琴手,1707.10,娶远方表妹玛利亚·芭芭拉。

 魏玛管风琴手,宫廷乐长;辞职时遭到一个月监禁。

  克腾时期 (1717- - 1723):利奥波德亲王宫廷乐队指挥,投亲王所好,大量创作器乐作品 1720 年夏妻子病逝;1721 年娶宫廷歌手安娜·玛格达琳娜·威尔克。

  莱比锡 (1723- - 1750):圣·托马斯教堂乐长、莱比锡市音乐指导。

 (3)

 ‚ 高产‛ 音乐家:威尔海姆·弗里德曼·巴赫(Wilhelm Friedemann Bach),卡尔·菲利普· 艾曼努埃尔·巴赫(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柏林巴赫),约翰·克里斯多夫·巴赫(Johann Christoph Bach),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Johann Christian Bach)(伦敦巴赫)。

 (4 4 )

 巴赫的创作:

 声乐作品

 ① 康塔塔( Cantata )

 )

 :康塔塔也是多乐章的声乐套曲,也是由宣叙调、咏叹调、合唱、重唱及管弦乐队所构成。分宗教性的或世俗性的。康塔塔不象清唱剧有一个完整的情节发展过程,在表现的规模上也比清唱剧短小且通俗。

 巴赫康塔塔:198 首宗教性质、23 首世俗性质;形式为独唱或合唱。

  宗教康塔塔《上帝是我们的坚固堡垒》、《苏醒》  世俗康塔塔《咖啡康塔塔》、《农民康塔塔》  巴赫康塔塔特点:

 吸收德国民间曲调 众赞歌完美呈现和发展 世俗康塔塔体现更多戏剧因素  巴赫康塔塔特点可分为两类:

 以赋格手法写成壮丽的豪放派作品

 25

 新教圣咏曲调的优美朴实派作品

 26

 ② 受难乐 ( pas s sion )

 ):受难乐表现《圣经》福音书关于耶稣受难的故事。产生于 5 世纪罗马天主 教仪式中。经历了单声、多声,在 1650 年发展为受难乐清唱剧。清唱剧由第三人叙述,取消了服装、布景和表演,成为包括独唱、合唱、和管弦乐在内的发挥自己专长的大型声乐戏剧。巴赫的受难曲充分体现了作曲家的戏剧才能。代表作品《马太受难乐》、《约翰受难乐》、《马可受难乐》(乐谱保存不完整)。

  巴赫受难曲的特点:

 具有深刻情感的史诗般戏剧。

 多声(4 声部为主),尤其适用众赞歌音调。庞大管风琴和乐队。

 内容形式完美结合,体现路德派宗教音乐完美典范  巴赫《马太受难曲》:创作于 1724 至 1727 年间,取材于《新约全书》中的《马太福音》中队耶稣受难过程的叙述。整部作品结构宏大,共有 78 首分曲。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有 35 首,描述了耶稣被门徒出卖和最终被捕的过程;第二部分有 43 首,描述了耶稣受审,被钉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场景 。

 1829 年,门德尔松在柏林重新指挥了巴赫的《马太受难乐》,复兴巴赫运动开始了。

 ③其它声乐作品:

 《b 小调弥撒》:BWV232,是巴赫所写成的一首大篇幅拉丁弥撒套曲。创作时间经历 25 年。最先完成的可追溯至 1724 年,最后于作曲家去世前一年(即 1749 年)才被编成现时的样式 (5 5 )

 巴赫的创作:

 器乐作品

 ① 管风琴:管风琴源自中国笙和欧洲的排箫。荷兰的斯为林克是这一体裁最早的作曲家之一。十七世纪下半叶德国的管风琴音乐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管风琴是巴赫创作的基础与核心。

  以新教众赞歌曲调创作 170 首《众赞歌前奏曲》  托卡塔、幻想曲、前奏曲、赋格《d 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 《d 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巴赫青年时代的代表作之一 ,乐曲采用了 d 小调,4/4 拍 。后由波兰作曲家斯托考夫斯基改编为管弦乐曲,曾有人怀疑非巴赫作品。

 ② 古钢琴:巴赫之前,库普兰、D 斯卡拉狄、库瑙贡献卓著。

  巴赫古钢琴分三类:

 • 舞曲:6 首《法国组曲》、6 首《英国组曲》 、首《帕蒂塔》(德国组曲)

 • 前奏曲与赋格:《平均律钢琴曲集》前奏部分自由,赋格部分严紧, 二者是一个整体。;另外还有《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二部创意曲、三部创意曲、《赋格的艺术》。

 • 其他:《意大利协奏曲》、《哥德堡变奏曲》(萨拉班的舞曲的曲调以及 30 个变奏)。

  《哥德堡变奏曲》 BWV988:大约作于 1741-1742 年间,这部伟大的变奏曲原名叫做《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

 此作为巴赫的学生哥德堡(Johan Theophil Goldberg)而作。哥德堡是侍奉当时驻在德累斯顿的俄国使臣凯瑟林(Hermann Karl Von Keyserlingk)伯爵的年轻演奏家。伯爵患不眠症,失眠时就需哥德堡为其演奏,哥德堡以演奏需要,求巴赫帮助谱曲。巴赫当时作成这部变奏曲之后,凯瑟林送他一只装满 100 枚金路易的金杯以酬谢。巴赫 这首作品以 1725 年为第二任妻子安娜·玛格达琳娜而作的小曲集中的一首萨拉班德舞曲作为主题,发展成 30 段变奏。30 首变奏,加上原型与尾奏, 一共 32 首。

 27

  ③管弦乐作品:6 首《乐队协奏曲》(布兰登堡协奏曲,献给布兰登堡伯爵克里斯蒂·路德维希)

  巴赫管弦乐作品特点:

 • 主调为主,音乐清新 • 结构上采用‚ 快-慢-快‛ 三乐章意大利协奏曲形式 • 对不同乐器进行尝试。

 (5)

 巴赫作品中历史内容 ① 悲剧性:

 描绘是耶稣一生中最为悲惨的经历,突出了受难乐的悲剧性气氛 ,实际反映德国经历三十年宗教战争后的苦难现实 。

 ② 个性:作为新兴市民阶层,挣脱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如管风琴曲《d 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钢琴曲《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

 ③ 世俗性:作为一个普通人,对生活热爱。这类作品常常具有生动、活跃、诙。谐、幽默的特点,如《婚礼康塔塔》、《婚礼合唱曲》等。

 (6)

 巴赫的贡献 • 基于和声功能基础上的复调 • 主调音乐的先驱。

 • 国际风格的集大成者 • 表达人类情感的美学传统

 (7)

 巴洛克音乐总结 • 名为巴罗克,实为复风格 • 歌剧的兴起 • 器乐音乐的独立和崛起

 第五章

 欧洲古典主义时期音乐

 一、概述

 1.

 时期划分

  前古典时期 (Pre- - Classical)

 1720 年之前:也称后巴洛克时期  维也纳古典时期 (Viennese

 Classical) 古典主义高峰(High Classical), 主要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作曲家为代表

 2.

 社会背景

 (1)

 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  继续文艺复兴时期倡导的‚ 人文主义‛ 精神,用‚ 理性‛ 为武器,提出‚ 平等、博爱、自由‛ 的口号。

  唤醒了欧洲人对于自然法则和自由竞争意识的尊重。

 28

  伏尔泰、狄德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