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思考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

  摘 要:分析商业银行建立和强化内部控制的必要性,介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思考
  
  和投资银行相比,较为重视内部控制的商业银行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损程度相对较小。我国商业银行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基本未受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没有问题。研究金融危机并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去思考如何防范风险和稳健经营,对于保障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金融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内部控制合规与安全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加强风险管理,确保其内部控制合规与安全是金融企业永恒的重点。
  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对于内部审计部门在内部控制中所起作用认识不足,存在重风险管理轻内部审计现象,因此对其定位存在一定偏差
  以风险管理部门与内部审计部门为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财政部2008年出台的内部控制规范对这两部门是这样描述的:内部风险管理部门与其人员的职责包括:建立风险管理政府;确定各业务单位对于风险管理的权力和义务;提高整个单位的风险管理能力;指导风险管理与其他经营计划和管理活动的整合;建立一套通用的风险管理语言;帮助管理人员制订风险管理报告规程;向董事会或管理层报告单位风险管理进展情况和暴露的问题。内部审计部门及其人员在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提出改进建议方面起着关健作用。单位应当授予内部审计部门适当的权力以确保其审计职责的履行;对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的任命应当慎重;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与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应保持畅通沟通;应当赋予内部审计部门追异常情况的权力和提出处理处罚建议的权力。从对这两部门的描述看,内部审计部门在内部控制中所起的作用丝毫不比风险管理部门差。可在现实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部门在总行层面向高级经理层负责,风险管理部门向风险政策委员会和高级管理层双线报告。在主要业务部门内设立风险窗口。风险窗口既向所在行(部门)负责人负责,同时也向风险管理部负责。风险管理部门职权明显优于内部审计。
  (二)内部审计缺乏人力资源政策强有力的支撑,并且缺乏对管理层的有效制约机制
  目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和进行公司治理机制改革前相比已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由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刚刚确立,内控管理刚刚开始改革,内部审计缺乏人力资源政策强有力支撑的问题依然很严重。内部审计人员在聘用、培训、考核上存在很大弊端。审计人员往往业务素质不高,对业务了解不深,工作能力不强,或凭经验办事,对制度掌握不够,执行不到位。往往查出的是表面枝节问题,深层次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并解决。在被检查人员面前没有权威性与公信力。同时尽管内审部门已实行全行系统垂直管理,下级机构内审部门负责人的聘任和解聘应经上级机构内审部门同意,但是内审工作人员的聘任与解聘随意性很大,没有岗位资格要求,也不需要专业考试及专业经验,既无法保证上岗人员具有胜任工作的专业能力,也无法保证内控工作人员尽心尽力工作。
  (三)内控制度建设落后于业务发展,不能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修订和完善,缺乏完善内控制度的规则,制度执行中的存在缺位和越位
  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对陈旧规章制度没有随着新情况新业务的出现及时清理、修订现象。奉行重业务轻发展配套制度建设,所制定的办法往往比较零星、琐碎、过于原则,可操作性不强,没有形成统一、有序、完整、规范的内控体系。有的制度之间缺乏衔接,甚至相互矛盾。常常造成一个检查团,一个要求。基层银行常常是刚按甲检查团要求进行了这样整改,又要按乙检查团要求进行那样整改,这使得基层银行常常感到不知所措。同时,由于缺乏完善内控制度的规则, 商业银行在制定内控制度时缺乏内控风险点分析, 缺乏对具体业务经办人意见征求,没有做到反复修改就草草成形,导致内控要求要么太过繁琐影响业务发展。
  (四)内部审计手段落后,急需改进;内部电子化建设落后,银行会计风险防范与内控措施建设面临挑战
  目前,商业银行审计手段主要还是以检查历史业务记录和内部控制系统的历史运营情况提出建议和意见的方式,并在审计报告中不断提出增加控制点或增加控制的建议,这样,若干年后,业务越办越繁琐,同时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到来,商业银行业务电子化程度不断提升,新的金融业务如网上银行。电子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各种理财业务和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出现,这些新兴业务国家相应的法规和制度建设滞后,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尚处于摸索阶段,内部控制相对较弱,很容易成为银行新的风险点。
  (五)内控文化缺失,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考核体制下的逆向选择。目前,各银行都实行了以存贷款规模、利润、不良资产等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核,这种考核对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调动业务发展积极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在目前考核体制下,由于经营业绩不但关系到本部门(单位)的兴衰,还与管理者和员工的薪酬挂钩,在某些考核机制下,甚至还直接决定了领导干部的任免问题。因此,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与责任与日俱增,当风险与利润之间发生冲突时,极个别管理者未能充分认识内控管理工作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采取重短期效益轻长远发展、重工作业绩轻风险防范、重业务发展轻内控管理的粗放式经营管理模式,放弃和远离了内控文化。
  2.员工职业道德缺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顾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错误思想大行其道。在岗不在状态,有章不循,我行我素,敷衍塞责,不执行规章制度或执行不到位;许多人自己不违规,但也不敢、不愿阻止他人违规,尤其是不敢、不愿甚至大力协助领导违规。做老好人,怕得罪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严重,对身边的人和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放任风险形成。
  3.违规与风险的不同步弱化了人们对违规风险的认识。从违规到风险的出现有一个时间差,有些违规由于其他到位的控制并不一定会形成现实的风险和案件。因此,在现实风险没有来临前,有些人对违规即风险的认识不高、不强,主动按内控要求办的自觉性不高,侥幸心理较为严重。当出现内控要求与其主观需求相矛盾时,往往将内控要求抛在一边,侥幸、撒小聪明、图方便、求省事、瞒天过海等时有发生。
  二、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建议
  (一)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明确完善内部审计部门在内部控制中所起作用,对其在银行中的位置重新定位
  商业银行应该提高内部审计部门在银行中地位,内部审计部门应该象风险管理部门一样在银行各个层面建立独立的机构,应该进一步明确并落实内部审计部门在内部控制中所起作用,授予内部审计部门适当的权力以确保其审计职责的履行。并且切实赋予内部审计部门追查异常情况的权力和提出处理处罚建议的权力。建立以内部审计为牵头部门,以风险管理、监察、会计核算、数据信息等部门协作对银行业务进行联合督察的内控体系。突出各部门互补关系和各自监督的重点内容,进一步完善对银行各种业务监督。
  (二)加大人力资源对内部审计部门配套改革措施,提高对管理层制约程度
  改变内部审计人员聘用、培训、考核进入、退出方式是加强商业银行内控机制急需解决的问题。建议对现有内部审计人员在加强业务知识、技能培训同时要求现有内部审计人员在3-5年内必须拿到内部审计师资格并精通1-2个部门业务,达不到标准的人员必须退出现职岗位。在加强对现有内部审计人员培训的同时,商业银行应该通过吸收有十年以上一线工作经验同时具备内部审计师资格或高级会计师资格的行内及行外专家型人员,改善现有人员结构,建立内部审计人员合理有序的流动进入、退出机制。
  (三)及时清理整合内控规章制度,抓好层次管理和重点人员管理,打通制度的设置与基层的执行能力之间的通道
  商业银行应该加快对各层级、各岗位、各环节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梳理和分析,积极听取一线工作人员意见和建议,修改滞后于业务发展之处,增补空白点,使内部控制渗透到业务发展的全过程,并随着经营管理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和充实。
  (四)内部审计方法应该与时俱进,电子内部审计程序应该加快开发与建设
  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不可能没有风险,在合理的程度内,冒点风险是必要的。这就要求内控人员必需辨别何处控制环节过多,何处控制环节不充分,何处控制满意,何处控制需要改善,找到风险和控制的平衡点。显然这些问题无法通过检查历史业务记录原有方式取得答案。因此内部审计人员需要不断接受后续教育并善于从实际中学习,与时俱进,根据新时期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拿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并且管理者要积极倡导与践行。
  (五)坚持“以人为本”,狠抓内控文化建设
  人是各种社会实践的主体。内控文化的形成,与员工的文化层次、职业道德修养有着直接的联系。内控文化建设必须依靠全体员工的集体智慧和团队力量。一要从思想上克服被动加强内控的观念。二要加强对员工的人性管理,让员工既“认同”企业文化,又“自觉遵循”企业文化。三要树立全员加强内部控制意识。内部控制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全体员工,绝不仅仅是内部审计部门或者内部审计人员的事情。全体员工都是内部控制合规建设的执行者。要让内部控制合规的观念和意识渗透到每个员工中,在员工的日常工作中体现,形成普遍性的内部控制合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内部控制合规文化。四要积极开展法律法规、工作规章、职业道德等教育和培训,真正让内部控制合规的观念和意识渗透到每个员工的血液中。
  
  参考文献:
  [1]王涛.关于完善银行内部会计控制的探讨[J].金融会计,2006,(11).
  [2]高级会计实务考试科目大纲[R].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