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组织条件下的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途径

[摘要]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以复杂巨系统为研究对象的非线性科学。生态旅游主要是以自然保护区为资源依托的特种旅游形式,人类活动的介入给原本存在一定水平自组织状态的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了更多的复杂性、脆弱性和发展的不确定性。运用系统自组织原理和生态原则。把人类活动看作是保护区人文生态系统的一个自组织单元,自觉规范人类的生态旅游行为,是生态旅游产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自组织;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

[中图分类号]F062.2;F59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09)07-0053-03

一、从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说起

20世纪70年代以来,当代科学前沿出现了诸如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哈肯的协同学、托姆的突变论、艾根等人的超循环论等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这组理论虽然学科背景不同,概念和方法各异,但是它们的研究对象都是非线性的复杂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都是关于系统中各子系统如何自我组织起来,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系统进化。自组织系统是与他组织系统相对应的,它是指一个系统在内在机制驱动下,自行从简单向复杂、从粗糙阿细致方向发展,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复杂度和精细度的过程。自组织系统不是在外界条件的作用下随机地、盲目地运动,而是根据系统总体的价值目标自主地选择合乎目的的运动。许多天然的或人造的复杂系统都是由大量的单元(子系统)构成的,在如何组织、运行和优化这类由大量单元(子系统)所构成的系统上,自然造化与人工经营之间存在明显的分野:迄今,包括人类的旅游生态系统在内的几乎所有的人造系统都是采用“他组织”的模式;而以生命现象为代表的自然生态系统则采取了完全不同的路线——实行以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为特征的自组织模式。生态旅游是以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以自然生态系统为资源依托的特种旅游形式,人类活动的介入给原本存在一定水平自组织状态的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了更多的复杂性、脆弱性和发展的不确定性。对于如此复杂的系统,以任何人类社会传统的“他组织”运行模式与控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将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退化。运用系统自组织原理和生态原则,把人类活动看作是生态旅游区人文生态系统的一个自组织单元,自觉规范人类的生态旅游行为,是生态旅游产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二、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自组织条件与管理途径

(一)通过开放系统求得生态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

自组织理论告诉我们,一个系统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是开放的,即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开放是系统向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但绝不是充分条件。系统能否向有序方向发展要看系统从外界得到的是负熵流还是正熵流。正熵流不仅不会促使系统形成耗散结构,反而会加速系统的无序化进程。

一个开放系统的熵变可以分成两部分:

DS=DIS+DeS

其中,Dis为系统内部熵变,无论怎样的外界环境,其值总是大于零。DeS为系统与外界交换所形成的熵变,可正可负。在开放系统中,只有DeS小于零,且使这个负熵的绝对值大于系统内部熵增,才能使系统熵减少,系统变得有序。生态旅游区的复合生态系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巨系统,必须努力减少内部熵增,并对外开放,从外界获取负熵流,且负熵值至少能抵消系统内熵增才能使系统走向有序发展方向。系统内部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不断相互作用不但构成了系统整体演化的内在动力,而且也使一切系统能动地参与到相关环境整体的演化过程中。

生态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在人为的干扰下表现得非常脆弱,作为自组织系统中的一个分子,人类的任何活动都不能有损于生态系统的开放性,不能人为地障碍整个生态系统的演化,包括典型生态群落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在旅游开发中,往往伴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它们是旅游活动的衍生物,必不可少而又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大。因此,在生态旅游开发中,生态旅游区建筑物的体量、高度、位置、朝向,甚至建筑结构的选择。都必须充分考虑到它们对光照、风向风速、水文联系、土壤结构,包括对整个小气候、小环境的作用。因为这些变化将直接影响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交流,进而改变生态系统状态,甚至出现整个生态系统的退化。从管理的层面上讲,生态旅游区的管理也不能在封闭的环境下进行,要使生态旅游区的管理成为一个自组织的过程,就需要同外界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在人员、物质、资金和信息等方面与外界不断地进行交流,通过开放,引进负熵流,抵消由于自身运作而产生的熵增,不断提升生态旅游区的管理水平。

(二)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竞争与协同

非平衡是有序之源,但由非平衡走向有序的过程是通过自组织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竞争与协同实现的。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是牵涉诸多利益相关者的综合性、复杂性社会活动。生态旅游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当地社区(特别是直接、间接的旅游从业人员)、政府机构、旅游经营者、生态旅游者和生态保护区管理者等。这些系统成员之间既存在整体同一性,又存在个体差异性。在生态旅游管理中,整体同一性表现为协同,个体差异性表现为竞争。哈肯认为,自组织系统演化的动力是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竞争和协同,而不是外部指令。子系统的竞争使系统趋于非平衡,而这正是系统自组织的首要条件。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则在非平衡条件下使子系统中的某些运动趋势联合起来并加以放大,从而使之占据优势地位,支配系统整体的演化。在现实的生态旅游实践中,参与生态旅游活动的利益相关者作为不同的目标载体,有着差异显著的动机和目的,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和采取不同的定位。“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加上各成员之间的利益驱动,上述生态旅游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往往存在许多冲突和矛盾。然而又因为他们之间彼此相互依赖,存在着协同的趋势,需要进行协调和交易。因此,建立有效的协作和分配机制(如社区参与决策和经营管理、就业和享受利益分配的政策与制度等),以此来平衡生态旅游区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害关系,成为保护区生态旅游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 “涨”与“落”的生态旅游管理价值

“涨落”是系统宏观状态参量对其平均值的随机偏离,涨落对于系统的进化有着特殊意义。涨落在不同的条件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如果涨落相对于平均值很小,将被很快耗散,不会产生宏观效应。但即使是微小的涨落如果发生在临界点附近,则可能不被耗散,甚至还可能被放大,并表现出明显的宏观效应。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于1963年提出的“蝴蝶效应”就是对临界点涨落宏观效应的形象描述。自组织理论从本质上讲就是系统从一种状态,通过分叉,即通过

各种临界点处的“突变”而进入另一个有序状态。

每个生命个体在社会发展的稳定态,即在线性区的作用都是极其微小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但在社会发展的非平衡态,特别是在远离平衡态的临界点。由于社会各种因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某个个体的某种思想或某种行为就可能被放大从而引起相干协同运动。在生态旅游区,由于人类的干扰作用,使自然生态系统经常处于远离平衡的临界点,微小的局部变化可以不断放大、扩延至整个系统。而且,在人们尚未把握生态系统自组织规律的情况下,这些扰动经常会成为物种迁移、灭绝甚至整个生态系统退化的根本原因。特别是在旅游旺季的旅游热点地区,科学把握好生态旅游系统的自组织规律,有效控制和疏导好客流十分必要。维护好保护区生态系统的自组织状态,从管理层面上讲,生态旅游具有同大众旅游截然不同的开发模式,在目标市场选择、产品开发、社区参与、景区管理、环境保护和投资赢利方式都应该有着同大众旅游不同的特点。

(四)建立生态旅游发展目标的分段时间结构

自组织理论认为,在无序向有序转变的关节点上,由于原来结构开始解体,新的有序结构正在形成过程之中,但还没有最终占据主导地位,在新旧两种组织结构交替转换过程中,由于相互摩擦决定了由无序向有序进化的选择过程中充满矛盾和冲突;而且新结构取代旧结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有个中间阶段作为过渡来实现。

目前在我国,生态旅游总体上是一个在被泛化的概念。有学者根据生态旅游的发展状况将其归纳为三种情况:一是在许多风景区和部分旅游资源吸引力较强的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中开展的,比较重视环境保护的大众化生态旅游;二是在部分自然保护区中开展的,借鉴国际上生态旅游经验的小规模、精品化的生态旅游;三是在相当多的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进行的缺乏规划和环境保护理念的粗放的“生态旅游”。从严格意义上讲,三种形式不是真正的生态旅游。小规模和分段实施的精品化生态旅游才是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因为,小规模、分段时间结构的生态旅游开发既适应保护区资金不足和接待能力较弱的条件,又能把对环境和社会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尽可能地减少由于人类的参与给原本稳定有序的生态系统带来激烈冲击,在过渡的中间阶段谋求建立生态系统的新的有序。特别是在我国现阶段对生态旅游发展规律尚不十分明确的条件下,适度控制生态旅游的发展规模与速度,建立生态旅游发展目标的分段时间结构具有特殊意义。

(五)在“平衡一非平衡一平衡”中提升生态旅游的发展水平

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普利高津认为“非平衡是有序之源”。这里所指的平衡,是指事物内部的矛盾双方势均力敌,处于相对静止的有序状态。所谓非平衡,是指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力量有一定差异,因而使事物处于显著变动的无序状态㈣。非平衡是推动事物发展进化的一种内在动力,是新的有序结构的起源。只有处在非平衡的开放状态,才能产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的自组织演化。系统如果一味地保持原有的平衡不变,则只能维持现状,不可能有新的进步。只有在适宜的条件下打破原有平衡,创造出不平衡的条件,才能使之向新的有序、新的更高水平的平衡跃进。在我国,开发生态旅游的区域往往是国家的自然保护区和其他需要进行严格保护的地方。在那里,70%的陆地生态系统种类、80%的野生动物和60%的高等植物,特别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得到较好保护。在能否发展生态旅游和发展怎样的生态旅游上存在着广泛的争论,其中也不乏有“开发就意味着破坏”的消极保护观点。本文认为,生态旅游是自然保护区资源利用的有效方式,是打破原有平衡,建立新的更高水平的平衡和有序的优化组织形式。问题的关键不是要不要生态旅游问题,而是要怎样的生态旅游。而要想打破原有平衡就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规律,通过严格的规划和科学而规范的组织行为,保障生态系统发展进程的健康和顺畅,在“平衡一非平衡一平衡”中不断优化旅游生态系统结构,提升生态旅游的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