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才能做到师生双向交流,提高教学效率呢? 一、要注意教学方式的开放性 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各种教学信息的沟通和交换,又要重视教与学双方的融合与交流。要做到这两点,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为多向立体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不少教师在这方面已经做了有益的探索。例如: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宁鸿彬的“五步教学法”等等。他们课堂教学信息量大,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频率高;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这些不能不说是他们注意了课堂教学方式的开放性的结果。
课堂教学中的开放性,一般地说,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三个方面:
(1)较多地采用问题教学法;(2)积极组织学生合作学习;(3)认真反馈信息,调节教学。
二、要注意教学实际中的不平衡性
课堂教学绝不是平衡的。“平衡”的教学只是把丰富的语文课进行了“约化”。它把学生看成机器,始终让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敢于改革的教师却不是这样。他们根据每位学生的心理素质、爱好、习惯等各个不相同的情况,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个能保证人人按照自己的理解能力进行独立学习的异步教学环境。授课时,他们既把全体学生纳入教学范围,又随时从教学的对象上获取信息,寻找平衡中的不平衡因素,切实地帮助学生接受知识,培养智能。比如说,指导写作,既教会学生一般的写作方法,还要引导学生能动地探索写作模式。
课堂教学中注意不平衡性的另一方面,就是教师讲课中要因文而异,因“材”施教。以分析课文来说,一般的方法总是按课文的自然段顺序来进行的,但是作为作者来说,他能动地创作,其中的任何一个小节都能沟通各个局部和全部。因此,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打破平衡,把分析的突破口选在某一局部,甚至还可以从文章结尾进行,完全打破顺序。
因为语文教学具有自身的审美性、多义性,所以教学对象和教材中的不平衡性,并非每个教师都能注意得到或都能应付自如的。这就启示我们,教师平时要积极提高鉴赏能力和应变能力。否则,就会使自己的教学陷入机械、单一、通用的模式中。
三、要注意教法和学法的同步性
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在改进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提到“怎样学习”,目前多数是从方法到方法的单一指导,这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学法指导应该是教与学同步进行。也就是说,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以学法指导。这样针对性强,有典型意义,学生一学就会用,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阅读一篇文章,教师不仅要告诉学生在阅读中必须经过感知语言、理解语言、鉴赏语言、记忆语言、运用语言的阶段,而且要帮助学生认真总结不同阶段相应的阅读方法,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迁移。
为什么教法与学法指导要同步进行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法与学法有同一性,双方的目标指向同一认识过程,完成同一个任务。实际上,教法和学法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此,教师要善于将教法与学法辩证地统一起来,并及时迅速地获得转化。下面就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例,对教法与学法必须同步进行阐述。学生的学习过程,大体上可分六个相互联系的阶段:(1)定向。这是学习过程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里,学生将要弄清学什么、达到什么目的等内容;(2)感知。这一阶段学生要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去分清主次,把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把新的事物与旧的印象尽快联系起来;(3)思考。在感知的基础上将学到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形成科学的概念和知识体系;(4)归纳。将知识综合后排成序列,把获得的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之中;(5)应用。在巩固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新的学习中去,或练习,或实验,或测试;(6)评价。对自己的学习作出评定,并根据评定情况去有效地调整学习方法。
如果课堂教学将上述六个阶段参透到各个环节之中,那么教师就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开窍有术”,使他们得到一把学习的金钥匙。特级教师魏书生之所以一学期的课文一个月就教完,很少考试,也很少批改作文,但语文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原因之一就是他善于将学法指导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使学生真正做到不需要教。
综上所述,改革课堂教学,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反映。这种能动,既表现为接受常规的启发,又能摆脱各种常规的束缚。我相信,只要在借鉴和运用常规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不断改革,就一定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