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河南省新乡市培养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中的训练体制、培养模式、队伍数量、队员人数、比例、基础设施、教练员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新乡市青少年培养存在训练体制不健全,队伍及人数分布不均匀,科学选材力度不够,场地器材等基础设施缺乏,缺乏高水平网球教练员,青少年网球比赛欠缺等问题。
关键词:新乡市;青少年;网球运动;开展;调查分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网球运动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以法、温、澳、美四大公开赛为代表的各种网球世界大赛风靡各地。但是目前我国网球运动的整体水平距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紧跟世界潮流,从培养优秀青少年选手做起,这样才能达到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新乡市的网球运动发展较为缓慢,经费、场地等问题拖慢了新乡市网球前进的步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河南省新乡市体校网球运动员,教练员。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利用武汉体育学院图书馆、计算机检索查阅了国内外有关网球运动的研究文献,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向河南省新乡市体校网球运动员、家长发放问卷40份,收回4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
3.访谈法
关于新乡市网球后备人才的培养走访了新乡市体育局有关领导,网球教练员2人,对目前新乡市青少年网球运动员情况进行访谈,并就其发展对策征求体育局领导、教练员的意见,并听取其建议。
4.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青少年网球运动的普及情况分析
在当今社会掀起一阵网球热,网球运动也成为时尚一族的休闲娱乐项目,但是大多数的新乡市民对网球还只是一知半解,仅单单知道网球而已,更有甚者把网球误认为是苹果,成人尚且如此更何况青少年,由于场地、经费等限制,网球运动不能像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等项目可以在校园里展开。在新乡市网球教练员是一大缺口,只有专业的体校有网球教练,在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中,网球更是无人问津,仅有极少部分家长引导孩子从事网球运动。造成青少年网球的一大缺口,使大量优秀的青少年网球人才流失,不能真正做到网球运动从娃娃抓起。
(二)从事网球训练的运动队数量及各场地的情况
新乡市网球运动起步较早,但由于网球场地等各方面的限制,与同期起步的城市相差甚远,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对网球运动有所认识,渐渐从事网球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网球运动的发展,总体来说新乡市网球运动发展过于缓慢,对于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培养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三)场地情况
新乡市专业的网球场地较少,基本集中在各大高校,由于网球教学的经费较高,许多高校的场地处于闲置状态,不能充分利用。用于青少年教学训练的少之又少,塑胶场地仅三片,与郑州、洛阳相比新乡市的各方面条件较差,不利于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培养。
(四)教练员情况
教练员只有全面掌握各种专业知识和一般专业知识,并与训练实践很好结合,才能成为优秀的教练员。从调查结果看,新乡市现有网球教练员两名,非专业的网球运动员出身,从事网球运动属个人爱好,专业知识水平较低,刚开始从事网球教学,没有一套较系统的教学训练模式,对于网球正处于摸索阶段,很多是照搬其他小球运动的教学模式,技术及理论知识有待提高,教练员的进修情况也不乐观,两名教练员中只有一名参加过一次2003年省体育局组织的岗位培训。这显然不利于教练员及时掌握世界网坛的发展趋势和科学的训练方法,更不利于教练员不断提高自己的训练水平。
另外,体育局要加强对教练员的培训工作,建立教练员个人培训档案。加强对中青年教练员的培养和深造,提高高水平教练员的比例。加强对网球体育教师的培养,弥补优秀网球教练员不足的缺口。
(五)运动员情况
以往运动员大部分是通过教练员到学校选拔或学校体育教师的推荐来参加训练的。但由于学校对学习成绩的重视,通过学校配合来选拔运动员的渠道被阻塞了。从调查结果看,目前运动员的来源主要来自两个渠道:一是通过家长送入;二是通过朋友的介绍和宣传;三通过发布招生信息来进行招生的方式,可见目前教练员的招生手段很少。没有走出网球场和体校,没有采用更积极主动的方式来扩大生源。
经调查,由家长意愿而从事网球运动的占72.69%,认为网球运动可以强身健体的占18.54%喜爱网球的占8.77%,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青少年运动员在家长的强迫下打球,对于从事网球的运动的积极性不高,在训练中缺乏主动性。因此在训练时间安排方面, 要考虑到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年龄、生理特点和成长的特殊时期,并给他们留有一定的文化课学习和自由活动时间,以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和成长。
(六)运动员的学习与训练矛盾
正确处理学习与训练的关系一直是我国竞技体育无法解决的一个问题。同时,也是所有从事体育训练的学生和家长面对的最棘手的问题。目前新乡市从事网球运动的青少年的年龄分布在5~14岁之间,其中12岁一下的占78.53%,有58.15%的家长认为训练对孩子的学习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有83.13%的教练员认为训练对学习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教练员认为,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其学习不会受到影响;小学五、六年级以上学生的学习将会受到影响,并且年级越高,受到的影响越大。虽然训练对学习有影响,但仍有81.17%的家长认为“训练和学习可以兼顾”。而教练员认为,小学期间运动员的学习和训练可以兼顾,但进入中学以后,由于课程难度增加,学习压力增大,因此无法做到兼顾。
(七)运动员参赛情况
国家网球管理中心根据国际青少年网球比赛的赛制对中国的青少年网球比赛进行了改革,增加了运动员每年参加比赛的次数。但是,新乡市的青少年运动员只参加过对内的小型比赛。从调查结果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新乡市没有组织过青少年网球比赛,运动员只能参加省级比赛,或其他地市的比赛
2.因为运动员的学习时间与比赛时间发生冲突
3.因为比赛费用高。年龄小的运动员,参加比赛需要家长陪同,因此参加比赛的开销更大
因此比赛的促进作用对于这些运动员来说相当有限。
三、建议
(一)抓好网球的青少年普及工作
世界竞技体育的历史实践证明,任何一项运动要达到世界水平没有广大青少年的热爱和参与是不可能的。巴西的足球、美国的篮球、中国的乒乓球都是由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才能常胜不衰。目前新乡市网球运动的普及程度较低,这一方面与网球运动要求场地条件较高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训练单位较少、有经验的教练员较少等有关。目前最迫切任务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现有的场地设施,搞好普及的宣传,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加网球运动,开设网球专校,使网球运动在各中小学校更好的开展,这是尽快提高新乡市网球运动水平的根本措施。
(二)学习世界先进技战术思想
现代网球技术的发展使网球技战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重视发球和接球技术。一是提高发球的速度,二是注意发球的落点。其次,重视击球线路的变化。击球线路的变化已经取代了等待对手失误的落后观念。现在的世界优秀运动员总是力争采用大角度的击球将球打到左右两角,或直接得分或让对手来回奔跑,在对手回球质量不高的情况下给出致命一击。同样,运动员在被动跑动时也会打出高质量的直线穿越球或大角度的斜线回球,变被动为主动。而在我国的比赛中,运动员站在场地中间多拍对抽的场面仍然存在,这是教练员和运动员观念上落后的具体表现,急需加以改进。再有,注重以大力发球和底线击球线路的变化造成对方回球失误或创造良好的进攻时机,并及时上网进攻。这种打法克服了发球后即立刻上网的盲目性,减少了自身的失误。运动员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对底线和上网技术的配合进行探讨,找到适合新乡市运动员的方式,这样才能跟上世界潮流的发展。
(三)重视青少年选材
目前亚洲选手中,泰国的斯里查潘世界排名最高,他的身高为1.85米,体重82公斤,看上去结实有力,显然从身体形态上比我国的王钰、朱本强等选手更接近于欧美运动员。从国际赛场来看,在优秀运动员中,男子身高在1.80米以下,女子身高在1.70 米以下已经很少见。要求网球运动员身材高大的原因是由于网球运动场地大、活动范围广、运动负荷大,同时随着网球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运动员的力量、速度、耐力等素质有更高的要求,身材高大的运动员在这些方面更有优势,更能适应比赛的需要。我国运动员在比赛中无论是发球还是攻球的速度都与世界优秀运动员有较大的差距,改变这种情况就应该重视青少年选手的力量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力量素质,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提高耐力素质也是青少年运动员训练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运动员的耐力水平较低。
(四)加强网球场地基础建设、扩大网球器材投入
积极寻求政府和体育局的支持,共同投资建立网球训练基地,为新乡市网球训练提供良好的环境;积极组织网球比赛,将网球运动与市场相结合,寻找企业支持,解决网球运动经费不足等问题;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积累资金进行网球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加大投资,争取建设新的训练比赛用场地;合理安排训练时间,提高训练场地的利用率;加大与教委的合作,充分利用各高校的场地;体育局和教委对青少年网球训练开展较好的业余体校,传统网球中、小学校在训练器材上给予奖励资助。
(五)加强新乡市与外埠队伍的交流
积极争取中国网球协会的帮助,每年适当安排全国性的青少年网球比赛在新乡举办,促进与全国青少年球队的交流;加强和各企业、社会团体的合作,利用为他们做广告宣传的条件,吸纳社会赞助资金,组织各级各类的青少年网球比赛。市体育局和教委定期联合举办中小学生网球比赛,使新乡市的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可以在家门口参加比赛。
参考文献:
[1]蒋伟皓.现代网球运动技术模式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3).
[2]黄瑁.中国近代网球运动发展的历史回顾[J].体育文刊,2002,(1).
[3]周宏.河南省普通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现状[J].许昌学院学报,2006,(5).
[4]王永.刍议网球发展的学校之路[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2,(4).
[5]徐泽,麦雪萍.论网球运动时尚与终身体育的正诱导[J].湖北体育科技,2003,(4).
[6]刘东辉,崔铁成.对高校网球课中心理教育效应的探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4).
[7]谭沃杰.影响中国网球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体育与科学,1999,(20).
[8]王学华.我国网球运动与世界水平的差距及其发展对策[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