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文本图片集
鲁迅的小说《故乡》自1923年被选入商务印书馆版《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在随后的近百年时间里,一直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占有一席之地。从国语教育(语体文)的范文,到批判旧社会的有力工具,再到文学艺术的杰作,它在不同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语文教育功能。纵观《故乡》在近百年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编排设计,能给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诸多有益的启示。
《故乡》 初中语文 教科书
一、20世纪上半期:了解社会现实的媒介,学习国语的典范(1923~1949)
1.民国新学制时期《故乡》在初中国文教科书中的呈现
1922年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正式实施“新学制”,规定中学由四年延长为六年,分为初级中学(三年)和高级中学(三年)。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颁布,明确规定“由语体文渐进于文体文”,语体文在初中三年国语教科书中的比重分别是四分之三、四分之二、四分之一[1]。《故乡》作为优秀的语体文,新学制时期入选多部初级中学国语教科书中(表1)。
从表1中三部教科书的选文标准可知,当时作为“时文”的《故乡》被看做内容积极、切合实际的佳作,是文质兼美并适合于初中国语教学的佳作。
2.民国课程标准时期《故乡》在初中国文教科书中的呈现
随着时代发展及各方努力,民国时期的语文教学也逐步走向规范、科学,指导语文教学及教科书编写的《初级中学国文暂定课程标准》(1929年)、《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1932年)、《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修正版)》(1936年)相继颁布。国文教科书编排已经相对成熟:课文多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即把相近主题或体裁的课文编在一起;课文都有注释、解题、课后问题等内容。三个《课程标准》均在“课程目标”中要求“养成欣赏文艺之兴趣”,在“教材标准”中要求精读的选材标准为“含有改进社会现状的意味”[2]。显然,要含有改进社会现状的意味,首先就要了解社会现状。能准确反映当时中国农村现状的《故乡》又受到了该时期教科书的青睐(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在本时期,不论专业出版机构还是中学自编的初中国文教科书,都把《故乡》选入其中:有的在“小说”专题(文艺书局版),有的在“故乡”专题(立达书局版),有的则在鲁迅作品专题(大光书局版)。
文艺书局版《初级中学国语教科书》第10单元教学提要:“本课主要目的是模范的创作的提供及创作方法学习。创作方法的启示:创作中如何才能很好的反映社会变革问题、怎样认识并抓取题材的问题……”课文后的“问题”为:“①这一篇创作里面,说明了封建社会的农村实际状况,它所展开的中国农村,究竟到了怎样的阶段?②闰土这一人物,你了解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怎样的一种典型?他老年和幼年不同的原因何在?水生宏儿又是说明着什么?③具有抒情诗气氛的这篇小说,你从这里面所了解的作者的思想批判。”不难看出,教科书编写者认为青少年学生阅读《故乡》重在了解“农村实际情况”。
二、20世纪下半期:从批判旧社会到学习作文技巧的转变(1950~2000)
1950年12月,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成立,成为全国编写出版中小学教材的专门机构。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50年里,人教社编写出版了9套中小学教材[3]。在9套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故乡》的入选频率非常高:1952年第六册第4课,1956年《文学》第三册第13课,1958年第四册第10课,1978年第三册第17课,1982年第三册第7课,1987年第三册第21课,1993年第四册第1课。
需要说明的是,《故乡》虽然没有出现在1961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但人教社1961年还出版了一套十年制学校语文教科书,《故乡》在该套书第十六册(八年级下册)第4课;1960年还出版一套九年一贯制试用语文课本,《故乡》在该套书第十册(即小学五年级下册)第19课;1964年版初中语文正式出版1~4册后,因时局变化,编写工作终止,而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已经明确规定:第六册23课是《故乡》。
通过对本时期教科书中该文“学习提示”、“注释”、“思考练习”等辅助系统的考察,可以把该时期分为两个阶段。
1.批判为主,技巧为辅(1950~1977)
1952年版课文的后面都附有注释、提示。《故乡》的提示多达10条。这10条提示中,7~10条简洁地探讨文中的人物描写,分别是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而前6条都在利用课文内容对旧社会进行“彻底”的批判,如“这篇小说,主要通过闰土的生活境遇和性格的变化、闰土和作者关系的变化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中国农村的贫困、落后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从而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制度的不满和抗议”。“作者不但通过闰土这个典型人物控诉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同时通过杨二嫂的形象从另一方面深刻地暴露了旧社会的罪恶。”
1956年,中学语文进行了文学、汉语分科教学实践,《故乡》被选入了《初级中学课本文学》第三册第13课,同时入选的还有《孔乙己》(12课)、《论雷峰塔的倒掉》(14课)、《我们不再受骗了》(15课)、《鲁迅》(16课)。人民教育出版社同时编辑出版了六册《教学参考书》,教学参考书在“编者的话”中一再强调该书和教学大纲的关系,并多次使用了“应当”、“必需”、“应有”等措辞,更是凸显出该书的权威性[4]。《教学参考书》中关于《故乡》的课文分析写道:“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闰土是个农民”,“杨二嫂刻薄自私的言行,充分地表现出她的小市民的恶劣习性。”“讲授这一课,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农民生活日趋恶化的痛苦和作者对农民的深厚同情,学习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精神,培养为劳动人民服务的品质。”可见,即使是文学课本,该文的教学仍然是强调对旧社会的批判;明确的阶级划分(闰土是农民,杨二嫂是小市民)。
1958年4月,人教社按照上级指示将文学、汉语两科合并为语文一科,在全国“大跃进”形势下,在“教育大革命”的氛围中,人教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用三四个月时间编辑出版了“大跃进”中学课本供全国中学通用。这套教材编辑较为仓促,课文没有太多的“提示”与“说明”。但《故乡》和《多收了三五斗》组成了一个单元,两篇都是反映旧社会农民生活的小说。在那个时期,“农民”是有着独特的话语内涵的,而歌颂新中国农民翻身做主人和揭露旧社会农民的不幸是密不可分的。
2.重点学习技巧,兼顾批判(1978~2000)
1978年拨乱反正的时代大背景下,人教社编写了十年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教材,又经历了1980年的修订、定型。为适应学制改革的需要,1982年又编写、出版了十二年制初中、高中课本。1982年版教科书中《故乡》的课后“思考和练习”为:“少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中年闰土从外貌到思想性格发生了哪些显著的变化?是什么原因‘苦的他象一个木偶人’?”“这篇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本文怎样描写当时农村深冬景象和月光下西瓜地的景色?”从中不难看出,除了第一题在探讨闰土的变化原因,其他题目都集中在理解语句、了解记叙顺序、景色描写等语言表达技巧方面的分析。也就是说,课文承担的更多是语文课的功能,而不是历史课、政治课的功能。
1987年版、1993版教材中,每单元前都有单元教学要求(提示),每篇课文前也有该课的学习重点。从这些提示系统中,也可以看到《故乡》在语文教科书中被赋予的教育功能在渐渐发生变化(表3)。
三、21世纪:回味故乡深情,品鉴文学名篇(2001-)
进入新世纪,“一纲多本”(即一个教学大纲,多种版本的教材供不同地区使用)成为语文教科书编制的突出特点。此时的《故乡》,依然进入了多个版本的教科书中,并呈现不同的编排特点。笔者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为例,简要分析《故乡》在新世纪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概况(表4)。
1.人教版:回忆“故乡”
人教版《故乡》被安排在了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这个单元选编的主要是写少年生活的小说。该单元的“综合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为《青春随想》,包括青春的座右铭、青春的知识等。《故乡》的“阅读提示”写道:“回忆中的‘故乡’,充满了童趣,带着梦幻的色彩。而现实的‘故乡’,却在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生机。”可见,人教版《故乡》和“回忆”是密不可分的。
2.苏教版:欣赏《故乡》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是六个单元的“学会读书”系列专题,《故乡》所在单元为“学会读书(二)感悟·品味·欣赏”,本单元每篇课文的右侧排列的是对文中精彩语句的品味、鉴赏之语。该单元的“综合学习与探究”设计为:“从本单元每一篇课文中选出你最喜欢、最能给人联想并暗示小说主旨的一个句子或语段,仔细品味他的含义,并抄录在小说开头一页的左上角,加上花边……”显然,苏教版教科书力图以《故乡》为范例,让学生掌握读书方法,要懂得鉴赏经典文学作品,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感受。
3.语文版:同龄“故乡”
语文版《故乡》在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同一单元的其他三篇课文是《小男孩》《百合花》《奥伊达的理想》,文中的主人公多是和初中学生年龄相近的人物。语文版《故乡》的“思考与练习”的设计也紧紧贴近青少年,如“假如‘宏儿’和‘水生’读到了这段话,他们会受到鼓舞吗?他们会像‘我’希望的那样过上‘新生活’吗?”该单元的“口语交际”专题为《趣谈中学生活》。可见,在语文版教科书中,《故乡》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另一时代的“同龄人”。
《故乡》从“时文”到小说经典,近百年来一直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占有一席之地,从国语教育(语体文)的范文,到批判旧社会的有力工具,再到文学艺术的杰作,在不同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语文教育功能。纵观近百年来《故乡》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呈现的多元价值,也能给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带来有益的启示。如引导学生从农民视角、童年回忆视角、小说文体视角等进行多元解读;可以因《故乡》的多重“身份”,开展小说专题、鲁迅作品专题等专题教学设计;可以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可以以“再回故乡”、“宏儿、水生长大以后”等话题,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写作训练;可以开展口语交际教学,让学生切身体味因人物身份不同(闰土、杨二嫂)而语言不同,即使同一人物在不同年龄阶段(社会身份,如少年闰土、中年闰土),其语言也有差异;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以“说说我的家乡”为题进行说话训练。
参考文献
[1] 全国教育联合会.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
[2] 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课程教材研究所.新中国中小学教材建设史·总论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4] 初级中学课本第三册教学参考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
[作者:赵新华(1979-),山东曲阜人,男,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