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今世界,英语作为国际间传递信息的主要语言媒介,已日益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恒强态势。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拼音文字对人的分析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理性文化精神以及人类观察世界方式的科学性奠定了基础;英语语言材料的组合方式为抽离化的社会运行机制——抽象系统提供了图式背景;由英、美先进的现代化社会工程产生的大量表征现代性的英语词汇进入到其他民族语言,带去了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信息;国际交流中英语语言的媒介倚重使其他民族的创新成果也通过英语向全球传播,使英语包含了更多、更广泛的时代信息;随着世界各民族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知识的频繁更新,各民族语言中的新词汇不断涌现,直接用英语词汇表征新事物的现象也愈来愈普遍,进而影响到人们的心理,使英语语言本身及直接进入其他民族的英语词汇不断产生符号意义。
关键词:英语语言文字;强势;理性思维;规约式结构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9)05-0122-03
语言是世界经验,世界本身在语言中得到表现,语言的世界经验是“绝对的”。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中的变异现象和某些社会因素存在着一种共变关系。在世界近现代史上,英国作为第一个成功地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是工业文明的体现者,创造过许多世界第一,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样以英语为母语的美国,从1781年建国到1894年仅用了113年的时间便从一个殖民地国家发展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在尔后的一百余年间,美国保持了长盛不衰,始终处于现代化强国的地位,令世人瞩目。毫无疑问,英、美两国的现代化进程带动并促进了英语的快速发展,使英语语言本身不断产生新词汇、新结构、新的表达方式,语言体系不断丰满与完善。而且,后发现代化国家为学习现代化思想与技术,纷纷掀起学习英语的狂潮,并在其语言体系中大量借用英语术语与词汇,形成英语向其他语言入侵的现象。这种现象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而愈演愈烈,使英语成为当今世界国际间传递信息的主要语言媒介。社会的发展带动语言的发展,但反过来,语言也必须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否则必将被淘汰。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英语强势地位的形成正是其适应社会发展的结果。
一、拼音文字与理性文化精神
人天生有一种解释世界的冲动,需要把社会中混乱的事物统一起来,赋予事物一个稳定的秩序。因此,他必须建构一套符号体系,以便获得一个解释世界、解释他人和解释自己的概念框架和知识系统。伽达默尔认为,语言有优于其他符号的解释功能。人类全部文化历史大多是通过文字表达,通过语言解释的,文字本身也是表达的一个方面。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三种文字——汉字、古埃及圣书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都是象形文字。汉字经数千年演变发展,到甲骨文阶段已日臻完善,初具“六书”之功,即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后两种文字虽然夭折得很早,但留下了字母文字。字母文字有很强的演生功能。它用字母描写语音,基本上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位,用字母组合形成文字,由读音决定字形形成语言因此又称拼音文字。拼音文字外形与其读音形成一定程度上的统一,但与其意义毫无联系。这种“脱离”使拼音文字失去了象形文字所蕴涵的形象思维和表言达意的丰富内涵,体现出拼音文字在意蕴上的天生不足,但却使主体为获得其意而不得不进行以分析为基础的抽象思维。另一方面,拼音文字与事物的语音直接联系。叔本华认为,图像连接着人的感性,而声音作用于人的理智。
拼音文字不但本身不具备直观性,在组词时也不直接地反映事物。对比一下汉字组词成句的方式,这一特点就是显而易见的。汉语的造字理据为图画,造句理据为图画连放构成的命题,谋篇理据为命题的有序排列(流水句)构成主题,呈现出直观、意合、感性的特点。汉语在组词、造句、谋篇时没有曲折变化,用词没有性、数、格的变化,也不随时、体和语态的不同而变化词尾。而英语则恰恰相反,特别是在古英语中。英语的词,不但名词、代词甚至形容词都要考虑性、数、格的变化,动词变位的体系也非常复杂。这说明英语这一类表音文字由于无法直观地反映事物,其语法不得不选择理性化的发展方向。性、数、格、和时、体、态的存在使分析成为西方语言语法的重要的或本质性的特征。每当涉及一个名词或动词时,都要对该名词和动词进行以上各方面的分析。反过来,在面对西方拼音文字时也要通过同样的分析才能正确地完成这些语言符号的解码过程。
拼音文字所要求的人的理性思维能力与现代性的实现所需要的理性文化以及对世界观察方式的科学性相一致。从内在规定性来看,现代性特指西方理性启蒙运动和现代化历程中所形成的理性的文化模式和社会运行机理。它是欧洲启蒙学者有关未来社会的一套哲理设计。在此前提下,现代性就是理性,是黑格尔的时代精神,代表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变革逻辑。无论是自我设计的目标的实现,还是平等的、契约的文化精神的形成,都离不开理性的和科学的精神。人是在语言中经历世界,作为灵魂自我对话的思维过程自身就包括一种语言的束缚性,文字和语言能全方位的作用于人的思维。可以说,拼音文字语言本身为理性文化精神在思维方式方面奠定了坚实而持续的物质和形式基础。
二、英语语言材料的组合方式与抽离化社会组织运行机制
拼音文字所要求人的思维方式总体而言是分析性的,它一方面使文字符号与表征对象失去系统性联系,另一方面也使表征对象从其所在物质或精神的外在形象系统中分离出来,形成名与实的形式上和形而上的区别。这其实也构成一种“脱域”,为语料的理性重组奠定了基础。拼音文字所奠定的思维基础导致西方在哲学上系统论传统的缺失,人们只着力探究名与实、形式与物质之间的形而上的区别,只进行各类概念之间形式逻辑的推理。这种逻辑范畴观在其“脱离”出来的语言材料的组合方式上表现为:语句中各成分依约定形态按逻辑等级各处其所,进而要求每一成分自身须具有显著外在特征,以昭示它与其他成分的位次关系,用一整套人为规定的精确的标记符号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在词汇的选择方面,英语术语的运用日趋增加。这种语言材料组合方式为现代社会组织的抽离化机制和现代社会的抽象系统提供了图式背景。
吉登斯的“脱域”理论认为,现代性的生成实际上是社会行动从原始地域情境中脱离出来,然后用“人为的”理性化的抽象体系“再嵌入”的过程。“所谓脱域,指的是社会关系从相互作用的地域性关联中‘脱离出来’,跨越无限的时——空距离对这些关联进行重组。”“脱域”的社会要成功地存在下去,就必须用理性化的抽象体系来进行“再嵌入”,由此形成了理性化的抽离化社会制度。抽离化机制的运行由“抽象系统”承载,分为“象征标志”和“专家系统”。“象征
标志”指的是那种具有一定“价值标准”的,能在“多元场景”中相互交换的“交换媒介”,如货币。而“专家系统”是指那种“通过专业知识的调度对时空加以分类的”机制,这些专业知识包括食品、药物、住房、交通、科学、技术、工程、心理咨询或治疗等。重要的是,无论是“象征标志”还是“专家系统”,往往都独立于使用它们的具体从业者和当事人,依靠“信任”关系而发挥其作用。抽象体系中的象征系统和专家系统分别与现代英语语言材料组合图式中的标记符号系统和术语系统相一致。
从英语的标记语与现代社会的象征系统来看,英语主要以人为约定的、精确的标志符号来组织语言材料、反映事物及事物间的关系。英语单词有性、数、格、时、体、态的变化;用词缀表示词的语法类属关系,使词与词的组合关系一目了然;词语形态变化可以清楚地体现出词语的语法深层关系;词组连接使用介词或不定式等手段。
英语句法中的主从复合结构以及精确的标记语,像when、which、that、whose、who、whom、what、how这类关系词以及句法中的分词、动名词、介词词组等都体现了其句法结构的丰富、饱满、明显的层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另外,使用连接词语的句法形合手段,主要有增补连接词、对比连接词、因果连接词、时间连接词、条件连接词和让步连接词等,能先于语义而将逻辑关系显示出来。这是英语语法外显性的显著特征之一。
英语等西方语言在组织语篇时也用大量的、明晰的如同路标似的连接词(标记语,如用表示因果、对比、附加、强调、让步、举例、结论、顺序和对照等)作为语篇衔接手段。西方人倾向于把人类活动当做一个主动去发现答案或解决问题的过程。语篇中的标记符号就像路标一样引向作者的意图,预示着过程的路线,在任何需要作方向选择的时候,路标都会或应该即时出现,直到目的地。
这种理性地通过语法标记(符号)来表现对事物及事物间关系的认识的语言材料的组合方式为现代性的生成机制即社会的抽象体系之一的象征系统提供了基本图式。英语的标记语与术语为语言的运用提供了一种规约,一种信任机制,而抽象系统为现代日常生活中提供了大量前现代秩序所缺乏的安全保证。
三、外输英语词汇的现代性因子
相对于其他语言,作为英美等现代化强国的语言,英语包含有更多的对现代事物的表述,特别是在词汇方面。现代化使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断裂和创新,产生了大量的新事物、新词汇。后发现代化国家为了了解新生事物的本质,借鉴英美的经验,通常以翻译、借用表征新生事物的词汇为先导。如此,大量表征现代性的英语词汇就进入其他语言。这些携带新概念、新思想的词语遍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各个方面,到19世纪初期,已基本奠定了现代世界各国自然和社会科学术语体系的基础。通过这些词汇概念,许多后发现代化国家的人们不仅了解了他们闻所未闻的现代物质文明成果,了解了相当的现代科学知识,而且已将西方现代文明的成果部分地转化为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有的学者将其称之为“翻译的现代性”,即通过翻译直接引入的“现代性”。以汉语为例,“西学东渐”以来,大量带有“现代性”内涵的各种新名词和新概念在中国传播,使汉语逐渐地、直接或间接从英语中借用了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概念,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新思想、新观念。
这种现象的具体表现是:一些反映现代时空观念的术语词汇的传播和全球化统一使用在时间和空间概念上实现了全球一致的意义体系,为世界经济和文化的现代化提供了前提条件。例如,the south/north pole(南北极)、the equator(赤道)、longitude(经度)、latitude(纬度)、rotation(自转)、Christian era(公元)、century(世纪)、week(星期)、light year(光年)、ice age(冰期)等。一些反映现代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文明成果的词汇的传播,让人们直接或间接地感受到现代化带来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上的便利。例如,train(火车)、plain(飞机)、lift(电梯)、telegram(电报)、computer(电脑)、e-mail(电子邮件)等。一些具体地反映现代性制度设施的词汇的传播预示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例如,parliament(议会)、present(总统)、post office(邮政局)、bank(银行)、museum(博物馆)、library(图书馆)、park(公园)、public health bureau(卫生局)、police bureau(警察署)、publishing house(出版社)等。一些集中凝聚现代核心价值观念的词语让人们重新思考人之所以作为人的价值。例如,science(科学)、democracy(民主)、freedom(自由)、haman rights(人权)、evolution(进化)、nation(民族)、society(社会)、civilization(文明)等。一些反映现代性学科知识和理论体系的学术术语让人们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从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对世界的研究方法。例如,algebra(代数)、logic(逻辑学)、philosophy(哲学)、(心理学)、politics(政治学)、economic(经济学)、systemtheory(系统论)、control theory(控制论)等。
四、英语语言文字的现代性符号意义
20世纪50年代,随着英美先后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在经济上与第三世界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其理论观点、意识形态与一整套价值观念也随之在全球多元话语体系中取得了权威话语的地位,全球出现了以英语为代表的语言的空间偏向。英语国家的语言形式和功能成为所有语言活动的标准,形成国际交流的语言媒介垄断。非英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大部分新发现、发明以及民族特色文化也要依赖英语向全球推广、传播,从而在保持英语倚重的同时,形成了全球各民族语言间以英语为桥梁的词语的多向流动。在现代性条件下,运用专门知识系统去反思社会生活状况并导致其重组、建构或转型,已成为一种必要的经常性“制度”。
时代的发展使英语具有了“现代的”、“进步的”、“科学的”、“时尚的”等符号意义。正是这种“现代”符号意义促使日常生活中的人们对英语的青睐。在现代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生活日益时尚化、英文趋于普及的时代,其他民族语言中夹带英语词汇或直接运用英语词语本身已成为一种“现代的”符号表达。一些借用词本来有意译形式,但人们却更乐于使用音译或半音译形式或者整个英文单词。在商业广告中,直接借用英文词表现得更为活跃。如Coca-cola(可口可乐)、Mo-torola(摩托罗拉)、Benz(奔驰)等。除了外国商标外,许多民族企业为了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把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使用英文作品牌者亦屡见不鲜,如Haier(海尔)、Double Star(双星)、Giant(捷安特)等。一些知名外资企业在华投资生产的产品名称及广告词设计中,也经常使用大量的英文,如“In Touch with Tomorrow”(TOSHIBA)、“Impossible is Nothing”(Nike)、“I Lovethe Game”(NBA)等广告语,以及品牌名称(如Audi、MOTO、NOKIA等)。最有趣的现象出现在房地产、楼盘的广告上。在这些广告中,好像使用什么古雅的词都没用,只有使用一个莫名其妙的词,听起来像英文,如莱蒙湖别墅、奥特里公寓、菲尼斯花园之类,才能让人感觉其宣传的楼盘属高档住宅区,是品位的象征。
正像植物学意义上的生态平衡最终会形成“顶级群落”一样,语言学意义上的生态也会形成“顶级群落”。植物生态由气候决定,而语言生态则受社会发展需要的制约。在当今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各国在通过英语语言媒介吸收现代资源的同时,本国的现代化新成果也都通过英语向全世界传播、推广、发展,进而也为英语注入了新词语、新句法、新的表达方式。英语的强势体现于它在各民族语言间的桥梁作用,体现于它所蕴含的现代性资源。现代英语既是一种世界通用语,又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各民族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新成果,而这种新成果通过不同语言符号的转换又被其他民族语言吸收,从而推动其他民族语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