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金净投放到净回笼:动因探析与理论思考】 现金投放回笼分析报告

  摘要:本文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河南省从现金净投放到净回笼的转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转变既与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流动、金融业发展状况有关,又与人们金融意识、现金使用偏好有关,同时,也与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的变化有关。这种变化既是经济发展中经济结构演变所内生的结果,又是制度变迁、居民行为偏好、金融工具创新等外生变量影响的结果。
  关键词:货币流通;现金投放;现金回笼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01-0004-06 中图分类号:F832.21 文献标识码:A
  
  现金是货币中最活跃的部分,其投放、回笼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化,并折射金融制度、金融工具等的发展变迁以及居民金融意识的变化。1995年以来,河南省由传统的现金净投放地区变为净回笼地区,同时,过去一些现金净回笼地区,如上海、广东、江苏等,则成为现金净投放地区。现金净投放与净回笼逆转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作为负责货币发行的人民银行来说,研究现金投放、回笼的变化特点,把握现金流通规律,不仅对搞好货币发行和现金管理工作十分重要,而且对有效防范因现金供应引发的金融风险,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河南省现金投放回笼变化为例,分析隐藏在我国现金投放回笼地区逆转背后的逻辑,以及各种直接或间接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一、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现金投放回笼出现了逆转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高增长和社会经济主体的多元化,作为流动性最强的货币,现金收支总额一直呈现着大幅增长的态势。
  1980-2006年27年间,河南省银行现金收入和支出量分别由1980年的119.67亿元、127.01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37491.49亿元、37302.15亿元,分别增长312倍和293倍,年平均增长21.79%、21.22%。从分阶段看,1981-1994年河南省银行现金收入和支出年增长率为24.67%、23.62%,1995-2006年现金收入和支出年增长率18.86%、18.73%。由此看出,河南省现金收支增速呈逐渐下降的态势。
  从历年现金投放回笼情况看(如图1),呈现出前期净投放,并逐年小幅增长;后期净回笼,并逐步放大的总体状况。由此,我们在时间段上可以将河南省现金投放回笼分为两个阶段:净投放阶段(1980―1994年);净回笼阶段(1995年-目前)。
  净投放阶段:本阶段从1980年起至1994年止,经历了15年的时间。可以发现,这一阶段河南省现金投放基本处于较为平稳的小幅增长过程。其间仅有1982年出现现金净回笼,且数量较小,仅为0.51亿元。从增长幅度来看,1980年现金投放7.56亿元,到1994年达到了61.92亿元,增长了7.19倍,累计投放现金437亿元。
  净回笼阶段:本阶段时间自1995年到目前,1995年河南省现金由净投放转为净回笼,这一年成为河南省现金投放转回笼的“拐点”。此后,现金净回笼数量逐年增大,由1995年的7.07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189.37亿元,12年间净回笼增长了25.78倍,累计净回笼了1076亿元。
  
  二、省域现金投放回笼与现金区域流动之间关系的考察
  
  根据现代金融理论,货币供应具有内生性,其内生性指货币供应取决于宏观经济关系中的各个经济变量和微观经济中各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以及社会经济各部门的共同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货币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全国或其中一个区域货币供应量均应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现金作为货币供应量中最活跃的因素也同样在不断增长,因此,对于一个独立发行货币的国家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现金毫无疑义呈现净投放状态。但是,对于国家内部的一个区域来说,由于受货币跨区域流通的影响,现金可能是净投放也可能是净回笼。因此,分析一个地区现金投放与回笼的变化情况,需要从量上弄清楚现金在区域间的流动状况。
  
  
  (一)区域现金净投放、净回笼与现金流通的关系
  在区域之间存在经济交易、人员流动的条件下,必然伴随着现金在区域之间的流动。如果一地为现金净投放,则可以建立下列等式:
  现金净投放=流通中现金增量-现金净流入(1)或者
  现金净投放=流通中现金增量+现金净流出(2)
  如果一地为现金净回笼,则可以建立下列等式:
  现金净回笼=现金净流入-流通中现金增量(3)
  由公式(1)可知,如果现金净投放不足于满足市场对现金流通增量的需求,缺口将由地区外部的现金净流入来弥补;公式(2)说明,如果现金净投放多于市场对现金流通增量的需求,多余的部分将流入其他地区,形成现金净流出;公式(3)说明,现金净回笼是由现金净流入所决定的,那么,弄清现金净流入的背后原因,也就弄清了现金净回笼的真正原因。
  
  (二)对现金(M0)流通量一般规律的认识
  三个公式为我们测算现金在区域间的净流入或流出提供了依据,在现金净投放或者净回笼的数据已知的情况下,如果计算现金净流入或净流出,那么必须先弄清该区域年度流通中现金增量。全国流通中的现金量有现存的统计,但是区域流通中的现金没有现存的统计数据,因此,我们为了弄清一个区域流通中的现金量,只能根据现金与其他经济变量的关系,通过建立模型来测算。为此,我们需要认识经济发展中现金量需求的一般规律。经济运行中的现金流通量是由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量所决定的,并与产业结构有关,具有内生性。一个区域在正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现金量,可以借助以下指标探询其规律:
  一是现金流通量(M0)占GDP的比重。它直接反映了经济发展规模对市场现金流通量的需求程度。
  图2是1980-2005年间全国M0/GDP趋势图,可以看出,全国M0/GDP大体上以下特征:1987年以前,M0/GDP处于较低的比率,但随着现金管制的不断放松,走势呈现上升的态势;1988-1994年,由于治理通货膨胀,M0/GDP呈现出较大的波动;1995-2005年,M0/GDP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即在一个较窄的区域内(13%-15%)波动。
  M0和M2既是层次关系又是比例关系,从全国M0/M2的趋势图上看,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科技的进步和结算效率的不断提高,我国M0/M2呈现出逐年下降的态势,2006年为7.8%,比1990年下降了 近10个百分点。
  三是现金流通量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和的比值。
  从1991-2005年全国M。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和的对比图中可以看出,两者呈现出基本一致的趋势,1991―2005年期间,我国M。年度增长率平均为16.2%,与GDP增长率和平均通货膨胀率之和的平均值仅相差0.6个百分点。因此,在不考虑物价变动因素的情况下,现金流通量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基本一致。
  现金流通量与经济总量的关系相对稳定,事实上,全国M0与GDP的相关系数高达0.9963,这种强相关关系揭示了我们完全可以用GDP的值来估算流通中的现金量,这也为我们测算区域的现金量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一个与全国具有相似经济结构的区域,完全可以借用全国平均的经验值来对流通中现金的需求量进行测算。
  通过对全国M0与GDP的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M0=0.1382×GDP
  (84.38)
  R2=0.9926 S.E.=634.56
  据此,我们得出一个与全国有着相似经济结构的区域,其现金流通量约等于该区域生产总值0.1382倍的经验值。
  
  (三)对河南省现金流入流出量的测算
  从多个方面看,河南省是全国的一个缩影,特别是河南省产业结构与全国产业结构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全国M0与GDP计量模型的经验值来近似测算河南省现金流通存量,并依据公式(1)、(2)、(3),推算出河南省现金流入流出情况(见表1)。
  表1显示,1980-1994年河南省净投放现金436.6亿元,同期净流出现金156.6亿元,1995-2005年间现金净流入2043亿元,净回笼现金886.7亿元。至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河南省由现金净投放转变为现金净回笼是由现金净流出转变为现金净流入的结果。
  
  
  三、河南省现金净流入渠道分析
  
  1995年后河南省出现现金净回笼现象,说明有大量的省域外现金净流入河南省。从国际收支的角度看,资金的流动包括资本项目与经常项目,同样,国内资金的流动也包括这两方面的内容,但是,基于国内投资主要通过非现金的方式,现金的流动主要伴随内贸与人员流动,因此,从贸易与非贸易视角,基本上可以揭示河南省现金净流入的渠道。
  
  (一)非贸易渠道:河南省现金净流入的主渠道。
  从非贸易流入渠道看,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省外现金净流入的主渠道。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放开,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向城市转移,从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从全国的情况看,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向东部地区转移,据有关方面统计,现阶段我国农民工总数已逾1.2亿,已成为中国产业大军的主力:占全国加工制造业总数的68%,占建筑业的80%,占第三产业的批发、零售、餐饮业的52%。从河南的情况看,目前河南省农村人口有6774万,农村富余劳动力达2800万之多。2006年,全省1746万农民外出务工,其中,省外1090万人,输出总量位居全国首位,一年共挣回995亿元。农民工返乡为河南省带来了大量的现金流,据人民银行河南省某中心支行统计部门2006年“对农民工外出打工收入以什么形式带回家乡”调查显示:55%的人选择“现金”,13%的人选择“邮政汇兑”,21%的人选择“银行卡”,11%的人选择“银行汇款”。按照此次调查的比例,2006年河南省农民工从省外带回的现金应在250亿元以上,占河南省当年现金净流入量50%以上。
  由此可见,劳务经济所带来的现金流是河南省现金净流入的主渠道,并且对河南现金投放回笼局势起着决定性影响。同时,从全国的视角看,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所带来的现金流的流动,也最终导致了全国现金投放与回笼格局的变动。即,劳动力流入地区现金大投放,流出地区现金大回笼。
  从非贸易的另一渠道,即旅游渠道看,由于旅游业属于较高层次的消费行为,一般发达地区跨省旅游的人员较多,落后地区较少;旅游业发达地区吸引游客较多,不发达地区较少。旅游消费一般以现金支付为主,游客的消费伴随着可观的现金流,因此,旅游渠道是区域现金不平衡流动的一条重要渠道。从河南的情况看,一方面人均收入较低,出外旅游人员较少,同时,另一方面,河南省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美丽的自然风光,旅游业比较发达,来河南旅游的国内外游客较多,远大于河南出外旅游的人数。
  
  据统计,1998年河南省接待游客人数突破5000万人次,2005年突破1亿人次,7年翻了一番;旅游总收入由257亿元增加到800亿元,增长了3倍多。2006年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3139.1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39.39亿元。其中,接待国内游客13063.40万人次,增长30.1%。因此,旅游渠道是河南现金净流入的重要渠道。
  
  (二)内贸渠道:主要通过农副产品交易流入。
  从内贸渠道看,国内贸易货款的结算通常是以非现金的方式进行,但是,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主的物流业因其产品以及交易的特性有较大比例的现金结算,是现金汇集之地。河南省地处中部,具有区位优势,加之交通便利,因此,商贸物流业比较发达,特别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尤为迅速,已成为中部地区主要的批发集散地。目前河南省共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5552个,年交易额1043亿元,其中年交易额超过1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138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107个,农资批发市场71个,集贸市场119个,并涌现出一批年交易额均超亿元的专业市场,交易总额位居全国第二位。
  如内黄县蔬菜批发市场,成立4年来交易各类蔬菜6400吨,其中外销2000吨,辐射冀、鲁等10个省30多个城市。开封市果品批发市场年商品吞吐量1亿多公斤,交易额上亿元,成为豫东乃至鲁西南最大的果品集散地。这些大型批发市场对毗邻省份产生了较大的辐射力,特别是郑州已成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商贸中心和物流中心,一些大型市场已成为中部相关商品的批发中心。而这些中心或集散地的商户、企业在商品交易过程中普遍采取“钱货两讫”的交易方式,各个层次的经销商为便于及时进货,加快货物的流转,缩短交易时间,愿意使用现金,从而对现金产生了很大的交易性需求。
  据有关方面调查,这些批发中心有30%以上的结算是通过现金进行的,是现金的汇集地。因此,随着河南经济的发展,这些交易中心的经济辐射力不断增强,成为省域外现金流入河南的一条重要渠道。
  
  四、河南省现金净回笼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从表面上看,河南省现金净回笼是由省域外现金净流入所导致,从背后的逻辑上分析,河南省现金 净回笼另有深层次的原因。
  
  (一)从经济结构上看:产业结构变迁是河南省由现金净投放转为净回笼的内生性原因
  一个地区产业结构决定着该地区的生产力布局和资源的再分配,决定着该地区资金的投向和流向,从而导致了地区间的现金投放、回笼以及结构变化,甚至引发净投放转为净回笼或净回笼转为净投放的根本逆转。20世纪80年代,我国产业结构同构现象还十分严重,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沿海等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沿海地区因其区位优势以及政策优势,现代制造业、出口加工业发展迅速,对中西部的劳动力以及农产品、能源、原材料也产生了巨大需求,而河南等中西部省区,在缺乏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的情况下,过去与沿海结构雷同的产业、产品受到了市场无情的挤压,甚至破产。
  在资源禀赋、市场机制和比较优势的作用下,中西部地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发达地区形成了较强的互补性,从而使中西部等省区成为东部短缺劳动力、农产品、能源、原材料的供应市场,东部电子产品、深加工产品的销售市场。由于电子、电器等工业产品,在结算上便于采用汇票、汇款等非现金结算方式,而农产品很大比例是现金结算,因此,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调整所决定的:这种东西部内贸结构和劳动力流向导致了我国现金投放、回笼地区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二)从改革的视角看:制度变迁是河南省由净投放转为净回笼的根本诱因
  1、内贸体制的变迁导致了河南省贸易渠道现金的净流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短缺经济的结束,内贸体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市场壁垒被彻底打破。这种制度的变迁带来了农副产品购销体制的变化、工矿产品销售渠道的放开。1998年以来,国家开始全面放开了粮、棉市场,形成了国有收购企业占主体,民营企业、个体商贩共存的多种收购渠道。随着农产品购销体制的变化,国家统一购销所占比例不断下降,集贸市场和中间商农副产品销售量逐年上升,特别是省外收购企业购销所占比例在扩大。据河南省粮食厅对16个省辖市测算,每年河南省销往省外粮食600~1000万吨。由于农副产品分散的特点,外省购销企业、个体户向农民购买农副产品,基本使用现金结算,从而导致现金大量流入。因此,作为农业大省,农副产品购销体制的变化成为河南省现金净流入的重要因素。
  
  2、制度的变迁促进了民营、个体经济的发展,从而增加了对现金的交易需求。
  制度变迁带来了经济主体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促进了民营、个体经济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后一系列制度变迁,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业、部门壁垒被打破,激发了非国有经济的蓬勃发展,民营经济快速成长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这些大量的民营经济主体以灵活的交易方式促进了贸易效率的提高和对现金交易的巨大需求。考虑到河南省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的特点,通过贸易渠道流入的现金更多的是通过民营、个体经济这个交易主体完成的。因此,民营、个体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发达地区的现金流出和相对落后地区的现金流入。
  
  (三)从金融工具看:结算手段选择的差异性是省域外现金净流入河南的直接原因
  从金融层面分析,现金的流出流入是结算工具选择的结果,现金结算方式或非现金结算方式的选择可以使现金流发生方向性的变化。目前支付结算工具使用因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经济发达地区,支付结算工具使用的种类多,非现金支付结算在整个支付结算工具的使用中占比较大;在经济不发达的区域,情况则相反。
  据调查:河南省私营企业及个体商户的商品购销70%以上采用现金结算方式,生产企业选择现金结算的也占50%,机关事业单位虽然选择以转账结算为主,但占比也只有61%,仍有39%的现金结算。结算工具的选择可以分为主动性选择和被动性选择。主动性选择是由人们对结算工具使用偏好和金融意识决定的;而被动性选择是由金融发展水平、信用环境以及结算网络的覆盖面所决定的。
  从主动性选择看,由于河南省居民金融知识比较匮乏以及对现金的偏好较高,从而导致喜欢携带现金和选择现金结算;从被动性选择看,由于河南省金融业相对落后,特别是广大农村结算网络覆盖不到,支付结算手段比较落后,只能采用现金结算。因此,再结合上世纪90年代中期前后,河南省内贸结构和人员流动的新变化,使得现金的流动方向发生了根本逆转,从而形成净流入局面。从东部省市结算手段的选择看,由于东部地区市场经济发达,人们的金融意识、金融知识较为丰富,主动选择非现金结算的比例较高,同时,由于东部城市化率高,金融体系比较健全,结算网络覆盖面大,被动性选择现金工具结算的要小于河南等中西部省区。
  据人行新乡市中心支行的调查,以民营经济较发达县长垣县和全国贫困县封丘县两地支付结算业务量统计为例,经济较发达的长垣,非现金结算笔数及金额在总体支付结算业务中分别占比为68%和75%,而封丘占比仅为9%和0.02%。与此同时,普通农村居民个人结算偏好使用现金。以获嘉县2006年农村支付结算办理为例,同一时期内现金结算的笔数和金额分别为非现金结算业务的173倍、23倍。
  因此,东西部在结算手段选择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河南等欠发达省区现金净流入的直接原因。
  
  (四)从货币发行看:基础货币发行渠道的转变是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现金投放与回笼逆转的总根源。
  1995年以前,我国货币发行主要通过再贷款渠道,1995年之后外汇占款成为主要渠道。这种转变与全国现金净投放与净回笼地区的转变基本吻合,而这种吻合决非偶然,背后隐藏着基础货币(现金)流动趋势受经济发展内在需要的诱致和引导。1995年前,欠发达地区是中央银行通过再贷款发行基础货币的主要地区,而东部在沿海优先发展战略的指导下,经济发展迅猛。同时,正处于发展的积累阶段,对资金需求很大,但是在自身现金(高能货币)量约束的条件下,从而对其他地区的高能货币一现金产生了巨大需求。从作用机理上分析,只能由欠发达地区增加现金的漏损率,通过贸易、非贸易等多条渠道流向发达地区,增加高能货币供给,从而增加发达地区的货币扩张能力。1995年后,情况发生了根本逆转,发达地区由于外向型经济发达,出口创汇多,已成为我国基础货币的主要投放地,同时资金比较宽裕;而中西部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滞后,同时经济正处于粗放型高投入阶段,经济发展对资金产生了巨大需求,因此,东部发达地区增加现金漏损,流向中西部,增加中西部地区的高能货币,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
  
  五、政策建议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河南省从现金净投放到净回笼的逆转是多种 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转变与市场导向的改革所推动的制度变迁有关;与贸易结构与非贸易结构的调整有关;与经济结构调整、金融业发展状况有关;与人们金融意识、现金使用偏好有关;同时,与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的变化有关。这种变化既是经济发展自身经济结构演变所内生的结果,又是制度变迁、居民行为偏好、金融工具创新等外生变量影响的结果。作为负责现金发行管理的主管部门,央行应把握现金流通规律,并根据现金功能的演变,适时调整现金管理政策。
  
  (一)推动金融创新,建立现代化、广覆盖的结算网络
  目前河南等中西部省区,由于城市化率较低,广大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不发达,电子化程度低,结算网络渠道不畅,直接导致了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手段落后,现金结算的广泛盛行。金融业的发展包括现代化支付结算工具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正向推动作用,央行应不断推动金融创新,提高跨行、跨区的结算效率,打击压单压票行为,并在电子结算落后的农村金融体系建立起现代化、广覆盖的结算网络,增加农村地区POS机的数量,大力推广多样性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为农村的经济活动提供更快捷、安全的金融服务。
  
  (二)提高人们的现代金融意识,增强电子货币使用偏好,减少流通中现金使用量
  近年来,金融业的发展突飞猛进,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为人们的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是,不发达地区的人们由于金融知识匮乏,现代金融意识薄弱,对新的金融工具不了解,从而对传统金融工具如现金保持较高的偏好。针对这一现象,央行要通过大力宣传金融知识,送金融知识下乡,在农民工中大力推广农民工银行卡等多种措施,增强人们的现代金融意识,提高电子货币的使用偏好,降低流通中现金使用量,减轻人民银行货币投放回笼的压力。
  
  (三)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信用支付工具的发展创造安全的环境
  当前,社会信用环境差是导致落后地区被动性选择现金交易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改善和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刻不容缓。有关部门要加强信用宣传,正确引导市场参与主体要树立信用意识,弘扬和培养诚实守信的美德;对不守信用的行为严厉惩处,加大失信成本。总之,通过信用体系建设,推动信用环境的根本好转,从而减少商品交易主体非现金结算的各种顾虑。
  
  (四)完善现金管理制度,调整管理重点
  现金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主要发挥的是媒介作用,但随着金融业的发展,电子银行、电子货币的广泛应用,信用卡、支票、本票、商业汇票、银行汇票等结算方式覆盖面的扩大和延伸,将对现金这种结算工具产生挤出效应,因此,现金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将趋于下降。适度控制现金并不会减少全社会的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总量,从而也不会影响经济的正常运行。而过多的现金投放可能成为滋生非法经济金融活动的温床,特别是现金洗钱行为日益增多,并可能成为诱发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央行应适时修订完善现金管理办法,调整管理重点,打击现金洗钱犯罪行为。
  
  (责任编辑: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