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主席讲话理财产品【银监会或降温超短期理财产品】

  “预期年化收益率能高到那种程度,正常情况下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很可能则是银行在‘拆东墙补西墙’,用其他理财产品的收益来贴补这款超短期产品,”      上半年,受到股市的低迷以及房地产市场严厉调控的影响,大批民间资本寻找投资的空间,虽然民间借贷风起云涌,但是,其蕴藏的风险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在这种情况下,拥有良好信用形象的银行成为了这些资金最佳的去处。各大银行推出的各类理财产品的发行和销售的空前火爆。
  根据各家银行目前披露的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就已经突破了10万亿元,约为104491.48亿元。
  
  超短期理财产品遇阻
  随着银监会近期调整了存款准备金的征缴,扩大了各大银行需要征缴保证金的范围,银行方面的资金状况也越发紧张。由于实际利率仍然为负值,银行从定存业务中很难吸收到足够的资金,因此,通过发行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来吸纳资金的冲动越来越大。
  根据金融界银行理财产品测评中心提供的数据,截止到8月31日,在售的170款理财产品,其收益率远远超过同期银行利率。收益率最高的理财产品,其预期收益率为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的4.73倍,最低的理财产品,其预期收益率也接近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的2倍。
  截止到8月31日,共有124款人民币理财产品在售中,其大多为短期理财产品,期限在24天到2个月左右的理财产品最多。不过,让记者感到意外是的,尽管临近月底,但是以往热销的7天以内的超短期产品却难觅踪影,不由让人想起两周前市场上关于银监会封杀超短期理财产品的传言。
  一位市场分析人士告诉记者,之前银行赶在月底时发行一些期限超短、年化收益率非常高的理财产品,基本目的就是为了冲高存款规模,应对“存贷比”考核。
  “预期年化收益率能高到那种程度,正常情况下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很可能则是银行在‘拆东墙补西墙’,用其他理财产品的收益来贴补这款超短期产品,”这位分析人士坦言,“这个月底少见超短期理财产品,要么是各个银行存贷比都达标了,要么就是银监会确实口头通知各家银行不要发超短期产品,我个人认为,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保本固定收益大行其道
  由于美国信用评级下调以及美国非农就业数据表现不佳的影响,近期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持续升值。8月迄今为止的22个交易日中,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14次上涨、11次刷新汇改以来的高点。以8月底即期市场收盘价6.3808计算,8月份人民币升值幅度已达0.87%,远超前两月0.23%和0.42%的升幅。
  美元的走弱和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使得很多持有美元的国内投资者纷纷选择换汇来保证收益,因此选择美元理财的投资者也越来越少。目前在售的46款外币理财产品中,只有15款是美元理财。其预期收益率最高的是光大银行发行的两款保本固定收益产品,预期收益分别是5%和4.8%,为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的2.22倍和2.42倍。
  光大银行的一位理财顾问表示,购买这些理财产品的客户主要是一些手里有外币,但是近期有需求,不愿意换汇的。如果短期内不需要使用外汇,她建议投资者可以考虑换成人民币再做理财。“人民币升值这么快,用不上的美元换成人民币再买理财,还是会划算一些。”
  近期市场风传评级机构可能会下调德国的信用评级,作为欧元区经济的发动机,德国信用评级的下调对于欧洲投资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坏消息。
  国内银行对于欧元理财产品的发行意愿也不是很强,只有交通银行还在大规模发行欧元理财产品。8月29日,交通银行发行了最新一批欧元理财产品,一共6款。尽管交通银行还在坚持发行欧元理财产品,但是其预期收益率并不太理想。这6款产品中,其预期收益率和同期银行储蓄相差无几,最高的一款91天欧元理财,其预期收益率为2%,约为同期欧元储蓄的1.17倍。
  在实地采访中记者发现,和上半年相比,目前在售的这些外币理财产品中,很多都是保本固定收益类的产品,而收益相对较高,风险也比较大的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的数量有减少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