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根紧缩”政策下我国地方国资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诉求及策略_资产证券化reits

  摘要:在“银根紧缩”政策影响下,地方国资资产证券化既是地方政府实现直接融资的“抓手”,也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推手”。要完成十二・五时期地方政府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地方国资资产证券化将是一条有效率的直接融资途径。因此,积极探索“银根紧缩”政策下我国地方国资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诉求及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银根紧缩;国资资产证券化;发展诉求;策略研究
  JEL分类号:R5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428(2011)11-0021-04
  一、“银根紧缩”政策对我国地方政府GDP增长的影响分析
  在几十年潜移默化的思想观念和考核体系中.GDP增长速度和总量似乎已成为衡量各级政府政绩的核心指标。政府以单纯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唯一职能.以GDP增长幅度作为衡量地方政府及其官员政绩的主要标准,甚至形成了所谓的“GDP政绩崇拜”。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进程加速推动的十二・五时期,地方政府要发展经济.实施重大项目建设,改善当地民生就必然需要较高的GDP作为“支撑点”。
  由于GDP仍然是我国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支撑点”,也仍然是衡量各级政府政绩的核心指标,所以,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沿袭以往“以政府投资为主导,以行政运作为主线”的发展思路来决定社会资源和资产的配置去向。这样,地方政府对投融资和金融的依赖性仍然存在。
  由于中央银行通过大幅度提升银行准备金率和多次提高基准利率以达到紧缩“银根”和抑制流动性过剩的目的,从而实现国家从整体上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要求。使得对地方政府正在实施的“大项目带动大投资”的关键战略和GDP政绩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具体表现为:首先是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明显减少。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主要是土地出让金的收入。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对全国130个城市的数据监测显示,2011年上半年,全国130个城市土地出让金2011年与2010年同期相比下跌了5.5%。其次是地方政府的民生工程大批量开工而资金吃紧。以中央政府2011年施政举措中的保障性住房为例。保障房所需要的投资在1.3万亿元到1.4万亿元之间。中央财政预算拟安排补助资金1030亿元,其余1.197万亿元(约占总投资的90%)的资金需要通过各种途径配套解决。如果地方政府配套的资金跟不上,将成为制约保障房建设的关键问题。但事实上,许多地方政府的财力已经捉襟见肘,加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已超过10万亿元的债务,不堪重负的地方政府财政更是举步维艰。
  二、我国地方国资证券化的发展诉求与成效分析
  (一)我国地方政府推行国资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诉求
  在地方政府所掌控的资源当中,除了土地和矿产资源之外,国有资产既是一张比较顺手的“好牌”,也是一张效益和效率并存的“王牌”。因此,推动国资整合和国资证券化无疑成了地方政府实现直接融资的首选途径。同时,从近期的发展目标看,国有资产证券化改革有助于改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提高国有经济的质量、效益和效率;有利于各类投资者通过购买国有企业的股票、债券、信托及理财产品,享受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及其增值所带来的投资收益,而地方政府通过资产证券化途径实现直接融资,可以化解当前的财政困境,满足民生工程等一大批项目的资金需求。从远期的发展目标看,国有资产证券化决定着国有企业整体改革的成败,决定着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成败,关系到地方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和控制国有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也关系到国有经济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所以,地方政府推行国资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诉求归根结底就是一种价值创造过程。即:地方政府通过国资资产证券化首先要能够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或具有流动性,即要价值发现;其次要能够满足政府直接融资或者具有变现性,即要价值实现。面临央行加息和贷款收紧的双重压力,地方政府将会通过国有企业整体上市融资、上市公司再融资或者减持已上市国有企业的股份进行套现来筹集资金。
  目前,上海、重庆和广东实施国资证券化的实验与成效也表明,国资证券化在增强国有企业融资能力、放大国资控制能力、搭建国资进退出平台、提高国资效率、加大公众监督力度以及促进股权激励制度优化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利用市场发现价值的功能促进国资的保值增值。促进了国有资产与社会资本的对接。总之,地方国资通过证券市场重组整合。最终实现国有资产证券化乃是大势所趋。
  (二)当前我国地方国资资产证券化的成效分析
  以国资资产证券化走在全国前列并已初具成效的上海、重庆、广东为例。
  根据2009年统计数据,上海市地方国有资产总量为12596.79亿元,全国第一,占全国国资总量的1/10,占上海国民经济的1/4。2011年1至8月,上海市已实现国资证券化率34.5%的目标,同时实现利润总额605亿元。按照上海市国资委“十二・五”时期的整体工作思路,“十二・五”期间上海国资90%以上的产业集团将实现整体上市或核心资产上市。目前,上海推进国资证券化的基本路径除了推进整体上市外,还有通过“合并同类项”实现分板块上市、跨集团重组、推进IPO等方式。根据安信证券的统计和研究,在过去5年内,进行过各种重组的37家上海国资企业平均取得了17%的超额收益。
  重庆市提出,到2012年,重庆上市公司的总市值要达到8000亿元左右,适宜上市的市属国有重点企业将全部上市。为此,重庆市确定了国资证券化改革的四种主要路径:一是上市融资。重庆市拟定了首批10个企业集团整体上市。二是私募股权融资,以避免国企都去挤公开上市的“独木桥”。三是利用收益权信托、市政收益权债券等方式对高速公路收费权、供排水收费权、房地产信托等存量国有资产证券化,筹集现金投入再发展。四是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积极筹备区域性场外柜台交易市场及家畜产品远期交易市场。
  广东省提出,力争到2015年末,新增20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80%以上集团至少控股1家上市公司,证券化率突破60%。广东国资证券化思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省属国资吸收市属国资,借壳上市。其次是学习央企和其他省区市的经验。如通过定向增发方式注入优质资产、吸收合并、资产置换及出售等方式,提高国有资产的证券化水平。第三就是IPO。省广股份上市是近年来广东省国资自己推动优质资产上市的一次成功尝试。
  三、我国地方国资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策略与前景展望
  (一)我国地方国资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策略
  可以预见,未来地方国有资产的运营和收益将会在地方政府财政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而且最终会接力国有商业银行成为“积极财政”的主渠道和钱袋子。伴随着“银根”紧缩和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淡出中 国地方政府的“积极财政”之后,地方政府的融资结构已在逐渐发生变化,推进国企重组整合、鼓励国企上市融资、提高资产证券化率等已成为地方政府主要的直接融资渠道。而地方政府主导的国有资产证券化既能够满足传统产业升级以及战略型新兴产业、创新企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投融资需求,推动地方国资资产证券化也在客观上降低了地方政府的融资成本.同时为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降低了金融风险。保证了新增贷款规模增长速度明显下降并间接地降低了广义M2的总体增长水平。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地方国资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策略是:
  首先,拓宽地方国资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渠道,实现直接融资。具体包括国有企业上市融资、国有企业上市前的私募股权融资、国有企业收(益)费权等权益性资产证券化融资、地方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融资、国有企业存量资产(存货、应收账款等)证券化融资等。积极探索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资产证券化、地方政府行政及事业机构经营性资产证券化、地方政府国有资源(矿权、产权)证券化的融资渠道,实现直接融资。
  其次,健全地方性金融体系,服务于地方国资资产证券化。完善的地方性金融体系能有效聚集、配置金融资源.大力发展属于本土的地方性金融体系已经受到了各省(区、市)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而地方政府出于本地区经济利益的考虑。把追逐金融资源的占有规模壮大金融体系作为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首选政策。
  第三,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满足地方国资资产证券化的交易要求。我国国有企业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存量资产的僵化和增量资产的不足,资产证券化最大的功能就在于提高资产的流动性。要使地方国资资产证券化在我国顺利推行,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以满足地方国资资产证券化的交易要求。这就要求必须进一步优化资产市场结构,建立一个结构均衡合理高度完善的资本市场,做到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协调发展,债务市场与股权市场互为补充,发展市场与交易市场紧密衔接。并加强监管,规范运作。
  第四,培育合格机构投资者,使其成为地方国资资产证券化的投资主力。机构投资者的参与是繁荣整个资本市场的关键。由于我国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后劲不足,造成了证券市场的不规范运作,也影响了资产证券化的发展速度。目前,在国内A股市场上,实际控制人为地方国资委或地方政府的上市公司有622家.市值达到约2.7万亿元。因而地方国资资产证券化会吸引一些实力雄厚、运作规范的机构投资者参与进来。在强化金融监管体系的前提下推动地方国资资产证券化逐步向保险、社保、住房公基金、国家主权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开放。
  第五,推动地方国有企业向“平台化”发展,增强其综合实力。从全国范围来看,很多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被赋予了金融控股、产业发展、国资经营和土地一级开发等职能,在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中依旧发挥着工具、平台、杠杆的作用。因而在地方国资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很多地方国有企业担纲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角色,通过行政协调和市场运作获得了优质资产和项目资源,推动了国有资产资源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秀企业家集中,多种途径增强了国有企业的综合实力。而地方国资委的工作重心从过去的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逐步转向国有资本调整和运营,也助长了地方国资“平台化”趋势。
  (二)我国地方国资资产证券化的前景展望
  首先,资产证券化是国家发展战略的融资平台。通过采取政策性政府信用增级措施,资产证券化可以在相对发达的地区和相对落后的地区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以帮助相对落后地区实现市场化乃至全球化的直接融资。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资产证券化既是化解银行信贷和政府债务的一种避险工具,也是连接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一个金融工具。
  其次,地方国资资产证券化将引导地方政府经济活动逐步由产业经济时代向资本经济时代转变。资产证券化作为直接融资的债券类金融创新工具。目前已经成熟的国内外资本市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它的出现改变了金融市场的发展格局,也改变了地方政府经济活动的发展思路。在地方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浪潮的冲击下,包括各类地方国有金融资产,以资产证券化方式进入资本市场,参与资源在全社会的优化配置,促进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有效对接,满足了地方国有企业产能扩大和规模扩张的投融资需求,适应了地方政府经济活动的要求。同时,地方国资资产证券化也实现了资本与资产之间的交易.使得地方政府在经济活动中不仅要掌握产业运营的规律还要掌握资本运营的规律,以适应资本经济时代的发展变化。
  第三,国有资产“社会化”将成为地方国有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主题,实现发展成果由投资者所享有的目的。区域振兴规划实施、保障房建设等都面临严重的资金缺口,要解决资金供给的问题,地方政府融资仍然要发挥较大的作用。通过地方国有资产证券化途径来提供资金来源,推进区域振兴规划实施和保障房建设。从社会化角度看,地方国资将不再仅仅是地方政府的“钱袋子”,更多的是投资者所享有的“社会财富”。作为股东,投资者通过购买股票、债券等享受地方国有资产及其经营所带来的收益,同时他们还多了一张在地方国有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大量社会隐含财富正在被重新分配的入场券。他们持有的不仅仅是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更是一张社会财富重新分配的有效凭证。
  第四,地方国资资产证券化进程将会推动地方国企金融创新,产融结合成为地方国资发展的新趋势。目前,以地方国资资产证券化为主要特征的地方国企金融创新,已主要集中在金融、地产、核心产业和交通四大领域,这既是实现地方国资实施产融结合的主要领域,也是地方政府经济活动的主要根基。因此。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无论是产业投资金融还是金融支持产业,都会加快资源的转化率和资金的流动性并能产生良好的协同效益,也会扩大地方政府对金融资源的占有规模。
  第五,国有资产证券化改革将推动我国在国资监管模式上实现创造性的突破。在经济滞涨风险逐渐显露的当前阶段。地方政府推进国资证券化的推进意愿日渐强烈,地方国资整合的高发趋势似乎越来越明显。而国有资产证券化将推进我国国资监管由国资部门领导御驾亲征的“一言堂”到社会方方面面主动参与的“多元化”,即从单一、封闭的行政监管模式进人到多元、开放的市场监管模式。社会方方面面的参与主要包括证券交易所、行业协会、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者、媒体等。国有资产交易的“产权结构”设计将更加科学、更加透明,国有企业治理的“游戏规则”制定也将更为广泛、更为公平,这样既可以有效规避国资部门监管中的“越位”与“缺位”弊端,也可以逐渐拓宽各类投资者的“申购”及“退出”通道。
  第六,国有企业整体上市前的私募股权融资将成为众多地方国企的首选方案。随着创业板的推出、新三板的即将推出,以及国家配套政策的陆续出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必将面临大发展的机遇。对于国有资产比重大、经济水平欠发达地区的拟上市国有企业来说,通过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既可以吸引境内外的投资银行和主权财富基金加入本基金。形成“资金池”,达到私募股权融资的聚集效应和放大效应。同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作为一种财富投资者,属于“阶段性持股”性质,它不以控制所投资企业的未来发展为目的,可以以基金形式来平衡和满足各方投资者的利益诉求,这样既保护了原始股东的利益,也保障了地方政府对地方国企的实际控制权和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