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治无患之患_班级管理要“常治无患之患”

  现行的班级管理模式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压缩和简化管理过程,过分重视和扩大管理的始态和终态。很多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确实花了心思、费了脑筋,在开始时,根据自己的经验制定出班规班约,要求学生严格遵照执行,以为这样就可以高枕无忧。在这样的班级管理模式下,不出问题则罢,一出问题就手忙脚乱地去处理,对出问题的学生则怒气冲天地执行所谓的处罚条例。其实,这些班主任忽略了一点: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思想、思维、行动,是不可能长时间呆在老师所画定的圆圈里的,问题的出现往往都不是偶然的,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的某个阶段,必定会显现出一些蛛丝马迹,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并采取恰当的措施,是可以发现和排除的。更有甚者,少数班主任明明对某个问题已有察觉,只是由于此时问题还比较隐蔽、比较单纯,没有足够的理由和把柄去教训学生,于是熟视无睹、任事态发展,甚至还故意创造事态发展的环境,等问题扩大了、公开了,再来将有关学生“绳之以法”……这些做法的负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不仅造成甚至促成隐患成为大患,而且还留有后患。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淮南子•说山训》中说:“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这些古训说明了一个道理,即人要有点忧患防范意识。这对我们进行班级管理工作也不无启迪。
  班主任要当得轻松,使班级无患,必须“常治无患之患”。
  一、班主任要有忧患防范意识
  班主任不能满足于班级中暂时的平静现象,而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审时度势,居安思危。
  二、要善于发现事故或问题的隐患,识别藏在表象下面的某种潜流
  这就要求班主任应稚化自身的思维过程,完成心理换位,用学生的眼光去看问题,用学生的思想去想问题,这样才能全方位地接收学生中的多种信息;再用教师的思维去分析和发现那些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异常现象中所隐含的异常信息,在实践中炼就一双识别事故隐患的火眼金睛。
  识别、判断和发现事故隐患的方法如下:
  ⒈观察法。即对每个学生进行细致观察,观察他们在学习、生活和行为方式上的表现有无异常。注意一些生活细节,如做作业的字迹变化,上课时的精神状态、眼神,甚至于走路的姿势、步态、说话的口气、语调等的变化。
  ⒉谈话法。谈话应有目的、有准备,但表面上却是随意的。可以利用自习、课间或其它空闲时间,“碰巧”遇上谈话对象,谈话内容可以是家庭、父母情况、左右邻居、同学朋友、个人兴趣爱好、对班级或学校发生的某件事的观点和看法等等,天南海北,随兴而聊,这对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思维方式、价值观、人生观等都有极大帮助。班主任要对学生偶尔流露的负性情绪注意捕捉和引发。
  ⒊实验法。班主任应有意识地采取某种做法,使学生表现其心理活动和行动,从而判断他有无不良倾向。
  ⒋汇报法。即安排几个思想好、觉悟高、善于观察的学生做“眼线”,对一些重点学生作跟踪观察,随时汇报他们的异常举动。
  必须指出的是:在识别和判断事故隐患时,千万不能对学生妄加猜疑,否则反而会激发矛盾,引起事端。
  三、应当把握住消除隐患的契机,阻止隐患进一步扩大,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
  消除事故隐患应尽量无声无息,不要大动干戈,于无声处见成效。要照顾到有犯错误苗头的学生的自尊心,又使绝大多数学生在浑然不觉的情况下也得到相应的正面教育。最好能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警示、自我提醒、自我救护,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一般来说,学生对班主任更有戒备甚至是对立思想,为了使隐患的消除达到最佳效果,要求班主任做到以下几点:置身于学生之中,开诚布公地做学生的同学、学生的朋友,甚至可以做学生的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愿意亲近班主任,愿意和班主任说实话、心里话,因为只有让学生“亲其师”,才能使他们“信其道”,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班主任确实是“为了我们好”。这样做,一是能更及时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二是为消除隐患做好了心理和思想准备。
  消除隐患的方法如下:
  ⒈暗示法。当发现学生有违纪倾向时,班主任要用自己的语言、眼神或行动等来暗示和阻止学生可能犯的某种错误。
  ⒉疏导法。针对有隐性心理障碍的学生,我们要找到其思想根源,通过事实和说理来消除其思想障碍。
  ⒊引导法。讲或编一个故事,或设置一个情景,让学生对故事的含义、对情景不同情况下的结局进行讨论,体会若不“悬崖勒马”的严重后果。
  ⒋活动法。班主任要巧妙设计和安排某项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听其“话外音”,领会其“言外意”,从而端正自己的行为。
  总之,班主任若平时能常居安思危、细致观察、善于发现、巧妙处理,则班级必定可以少患甚至无患,所谓“功夫在诗外”即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