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与金融支持 [金融支持上海经济转型问题研究]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金融的支持作用必不可少。传统上,关于金融的支持作用主要集中在其资金支持的作用,亦即“输血”功能上。近年来,随着金融理论和实践的深化,金融支持经济转型的范围和内涵也都在发生着变化。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金融业对经济的全面支持和深入介入。金融业已成为影响经济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内生因素。本文从分析上海经济转型面临的问题入手,研究了金融支持上海经济转型的理论基础、主要路径和现实选择,提出了金融业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全面深入地支持上海经济转型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支持;上海;经济转型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1)05-0005-07
  
  一、当前上海经济金融发展形势、特点及挑战
  
  (一)当前上海经济转型面临的困惑
  尽管上海进一步明确了以服务型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结构认识,也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举措,但是,一段时间以来,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有所放缓。第三产业占比的持续快速提升在2000年首次超过了50%,达到50.2%后,便连续多年在50%上下徘徊。随着始自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蔓延,上海经济更是出现了多年未有的低增长。上海经济转型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惑。
  1、“三、二、一”的长远目标与原有产业发展思路之间如何衔接的困惑。目前,经济服务业的趋势已经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见图1。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正在形成,正逐步成为上海城市增长的核心动力。然而,对于一二产业来说,转型并不意味着放弃。在城市转型阶段,如何既使得服务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从而取代制造业成为上海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又要扭转制造业面临的种种不利局面使其不至于过快下滑,二者之间在衔接上存在着较大难度。一方面,服务业这一产业部门要能支撑起上海经济快速增长,必须有足够大的市场服务范围,但是由于目前国内比较严重的区域市场分割和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程度仍然较低,以及上海本身的经济发展水平,目前服务业还不足以支撑上海经济的快速增长,仍然要依靠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放弃传统产业后是否会导致上海经济出现产业的“空心化”状况等担忧,也一度制约了上海经济转型的进程。一些人甚至提出二、三产业并举,回头搞工业的想法。也正是由于存在着这些疑虑,对于是否进入新的转型期以及是否需要果断进行新的转移,上海一度摇摆不决,从而导致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低于预期。2010年,上海第三产业增速为5%。而同期上海市生产总值增长9.9%,第二产业增长16.8%,第三产业增速明显放缓。
  2、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与保持传统服务业优势之间如何衔接的问题。近年来,随着上海向国际大都市转型的步伐加快,服务业的总量和结构都发生了一些积极变化,以金融、信息软件服务、商务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正表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成为引领上海经济发展的生力军。然而,如果从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占据半壁江山的仍然是传统的一般服务业,如批发零售、餐饮、交通运输、仓储、邮电等。传统服务业与居民日常联系密切,能够吸纳就业的范围广、能力强,是上海的传统优势项目,但同时也存在着附加值不高、区域产业同构等问题。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受冲击较大的往往是传统服务业,而现代服务业受到的影响较小。因此,从长期看,要提高服务业在上海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就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金融、航运、商贸、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和高端新兴服务业。但是,现代服务业在后世博时代也存在着供给不足、增长动力弱化等问题。如何聚焦重点领域、通过产业关联实现重点服务行业之间的功能耦合,持续有效地推动上海服务业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
  
  3、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如何实现工业向先进制造业的转型突破。回顾金融危机时期上海制造业增长的变化,可以发现上海向先进制造业转型也面临着不少内外部因素的制约:一是上海制造业的对外依存度较高,发展的外部制约性较大;二是外商加工贸易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较大,劳动密集度高,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较低,不利于提升上海整个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三是作为上海最具竞争力的、长期以来对制造业拉动能力最强的六个重点发展工业行业(微电子、汽车、钢铁、石化、船舶、装备)的疲软,对全市工业的正向拉动力明显减弱。四是重工业企业抗风险较差,在国内外经济出现调整的阶段表现尤为明显。五是制造技术基础及创新能力薄弱,企业生长效率相对低下。
  (二)当前上海经济转型面临的金融挑战
  1、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和货币信贷投放,从长期看不具有可持续性。
  高投资率传统上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标志之一,上海也不例外。据专家测算,从对经济增长率的作用效率来看,对上海经济增长率起主要作用的是基本建设投资(朱平芳,2010)。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在中央出台“4万亿”投资计划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等一系列经济刺激方案的背景下,上海也加大了投资力度,2009年,上海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73.33亿元,同比增长9.2%。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度迅速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信贷资金也大量投人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项目。
  依靠高信贷投放、高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所积累的风险不容忽视。一是经济增长更加倚重投资。大量投资短期创造需求,长期扩大供给,在内需扩大有限、外需不足的情况下,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民间投资尚未能很好地跟进,政府财力有限,不可能长期持续高投入。同时,政府投资领域渐趋饱和,部分省份基础设施已超前建设,继续投入的空间有限。过度超前也是过剩,政府主导的投资模式难以长期维持。二是投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部分资金流入过剩行业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甚至部分新兴行业也出现盲目投资现象。大企业、大项目过度占用资金.对小企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三是地方政府隐性负债快速增长。各级地方政府负债大幅增加,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银行贷款。一旦遭遇宏观调控,这些地方融资平台往往首先受到影响,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资金链容易出现断裂从而爆发风险。四是银行资产质量面临考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周期长,风险较大。部分项目收益不足以偿还银行贷款,最终依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以及土地出让收入。一旦经济下行,土地价格下跌,很容易出现坏账,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五是造成资产价格泡沫,增加了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的难度。
  
  2、服务上海经济发展和自身经营需要,要求金融业加快自身转型的步伐。
  首先,金融转型是上海金融业自身发展的需要。2009年来,高额货币投放支撑了金融业利润的增长.但这种依靠规模扩张和垄断存贷利差的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一是信贷规模扩张受到资本金约束。部分银行资本充足率已接近警戒水平,进一步放贷能力受到 限制。更重要的是,规模扩张必须与风险管理相匹配,商业银行大量的信贷投放尚未经受经济周期波动的考验。二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导致利差大幅收窄。目前上海银行业近90%的利润仍来自于存贷利差,而国际大型银行不到50%。利率市场化将对银行利润增长产生较大冲击。三是金融脱媒不断发展。优质客户通过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公司债等直接融资工具筹资,对银行信贷的依赖大大降低。四是同业竞争日趋激烈。传统存贷款产品同质化严重,迫使商业银行不断通过创新转型,拓展新领域与新市场。
  其次,金融转型也是上海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一是经济结构调整要求银行调整信贷结构。银行仍存在对大企业、大项目以及传统制造类行业的偏爱,新兴经济、民营企业小企业等的融资渠道不畅,既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升,也不利于银行的持续发展。二是经济体制发展要求银行调整区域发展战略。但是,各大商业银行区域战略定位趋同,对于中西部地区、“三农”、县域经济等的金融服务仍是薄弱点。三是社会财富积累为金融转型创造了条件。居民财富不断积累,为银行大力发展零售业务、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化奠定了良好基础,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金融、贸易等行业势在必行。四是随着经济开放度不断提高,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断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为客户提供本外币、全方位服务。
  3、金融创新不足,金融支持经济转型的内在动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上海在金融创新方面尽管领先国内其他城市,但是在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亟待改进。特别是,对于未来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经济转型升级中产生的隐性和潜在需求,上海金融业在金融产品、流程改造、组织架构、风险管理、系统升级等方面创新尚显不足。一是自主金融创新不够,而模仿性创新较多。二是能够产生高利润、高回报的金融创新产品较少,而低端的、附加值较低的创新产品较多。三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导致金融创新产品大量复制,从而极大地损害创新者利益和创新积极性。四是金融机构对金融产品研发投入水平较低,难以与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相竞争。五是在先行先试等方面创新进展还不明显,制度、观念、机制、人才等方面的制约因素还比较多。
  4、金融业发展供求“双约束”,构成上海经济转型的瓶颈。
  在供给方面,一是上海金融业能级总体上仍然偏低,金融业产值、吸纳就业的比重与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二是金融业渗透性不强。例如,金融、航运和贸易相互关联和支持不够。许多高端服务工具不能提供。从需求看,金融业对现代服务业的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金融需求和创新方向认识不足。金融业在金融产品、流程改造、组织架构、风险管理、系统升级等方面创新尚显不足。尤其是。在先行先试等方面创新进展还不明显,制度、观念、机制、人才等方面的制约因素还比较多,例如,一些银行总行授权与上海市场的发展存在差距,难以及时发挥市场前沿的创新和服务支持功能。
  5、地理受限,金融业发展的区域空间需要进一步拓展。
  突出地表现在陆家嘴、外滩两大区域金融发展空间受限的问题。外滩金融业集聚带内的金融机构主要集聚于“万国建筑群”区域,因此存在一定的空间限制。而新兴发展起来的“陆家嘴金融城”区域的主要问题则在于原来的规划空间,远远满足不了增量金融机构的快速增长需求。目前,方圆仅1.7平方公里的陆家嘴金融城区域金融资源高度集聚,已接近饱和状态。拥有500多家海内外金融机构,有大约20万的金融人才,相对拥挤程度是比较高的。目前能够为人驻企业和员工直接提供方便服务的餐饮、文化、娱乐、购物、交通等公共配套设施也非常缺乏,没有形成作为一个城市中心应有的综合功能和有机联系,这形成了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一大短板。而在美国华尔街,其办公楼宇中仅有1/4为纯金融企业使用,其余的3/4都是由支撑金融业的相关企业所使用。平均1个金融从业人员,需要5个其他产业的配套人员作支撑。
  
  二、金融支持上海经济转型的模式创新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金融的作用至关重要。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一方面会带来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会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健增长。
  (一)金融支持经济转型的传统模式:以资金支持为主
  传统上,关于经济发展中金融的支持作用,主要集中在其资金支持的作用,亦即“输血”功能上。这种方式强调通过货币信贷政策的作用,增加资金投放来促进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以促进“保增长、防通胀、防风险”等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这是因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由于资金短缺现象严重,金融的支持作用主要通过为经济发展直接融通资金来实现。曹啸和吴军(2002)考察了我国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认为我国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但是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金融资产数量上的扩张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李广众(2002)对中国银行、股票市场发展与长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中国的银行、股票市场发展不能成为反映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其作用主要在于促进投资规模的扩大。与类似跨国研究进行比较后,认为中国的金融发展停留在规模增长上。
  从更深层次上考察,以资金为主的金融支持模式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1、在金融与经济的关系上,强调金融的“中性”作用。货币是古典经济学家关注金融问题的主要方面.为了坚持实物经济分析的范式,货币数量论者以“货币中性”排除了实物分析中的货币障碍,因而也排除了货币对经济的实质性影响。在阿布一德布鲁一般均衡框架中,分散化的消费者和厂商追求各自的效用最大化,理性加上完全信息导致了帕累托最优竞争均衡,金融体系不发挥任何作用,它的存在仅仅是为了迎合实体经济部门的融资需求。由于单纯就经济论经济,因此对“量”的追求成为标志。
  2、金融结构较为简单,功能上突出强调货币的功能。但是,在经济发展的早期,由于经济的货币化与金融化水平不高,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结构较为单一,银行等金融机构作用还未充分显现,金融的主要功能是与货币职能有关的交易功能。货币的产生为金融功能提供了存在与发展的基础,货币的职能构成了金融功能的核心基础。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货币和信用规模扩张来促进经济增长就是普遍的选择。分析各国的经验可以发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货币供应量均随着经济发展呈不断递增的态势,货币供应量与名义GDP的比例稳步递增。
  但是,这一模式也有不足之处。资金支持只是金融功能的某一方面,在这一框架下,金融是外生于实体经济的,仅仅分析金融系统本身,往往会陷入量的扩张的泥潭。从本质上看,以资金支持为主的经济增长仍属于粗放型增长方式,它主要满足了具有资金密集型特点的第二产业的资金需求,同时强调资金多投 入和经济多产出之间的关系。但从长期来看,这种做法容易导致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风险上升,以及资金供求的结构性矛盾难以解决等问题,例如有可能加剧产能过剩、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于金融业来说,如何在金融宏观总量调控和有保有压、区别对待之间达到平衡,其难度越来越大。在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金融业仅仅依靠“输血”来支持经济发展的做法势必难以长期为继。
  (二)金融支持经济转型的现代模式:金融对经济的全面支持和介入
  金融深化理论认为,健全的金融体制是资本形成的关键。大量的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只有依靠金融业自身的发展、新金融制度的生长和金融结构的优化.金融业才能改变过去粗放型增长的模式.更好地发挥支持经济发展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应是多方面的,而非简单的资金支持作用。
  1、金融的产业特征及其在经济转型中的作用。
  金融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产业,是一个经济体的产业结构中的一个组成产业。如同其他产业一样.金融业依靠生产要素的投人,通过自身的生产活动实现价值增值,具有普通产业的属性。按照三次产业划分法,金融业属于第三产业,金融业是在人类经济活动的高级阶段才出现的产业。实体经济的发展是金融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即使在经济金融化的今天,实体经济部门依然在根本上制约着金融产业。其一,金融业的利润来自于实体产业创造的剩余价值的量。受平均利润规律支配。其二,金融业繁衍于第一、二产业之上,也就是说,要以这些产业的发展为自身发展的必备条件。其三,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推动力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演进,其中最重要的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演进,即通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主导地位的依次更替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从而推动经济发展。金融业由于其特殊性质,它既要满足整个产业结构调整和演进的需要,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而演化自己的结构。另一方面,金融业规模的扩张与收缩以及内部结构的变化也对实体产业的发展起着支配作用,推动或迟滞其他产业发展。金融业本身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其影响范围能够延展至整个经济体的所有产业,并且其作用力度也非常强大,远大于一般产业的影响力,而且其影响力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升。
  从产业结构角度考察金融业,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即用国民经济中金融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作为指标进行分析。金融业本身是经济大系统中的一个组成产业,所以它也要依靠有效组合生产要素,在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相统一的原则下进行现实生产,用自己的产品与服务来满足社会需求,在使自己获利的同时,以产值创造的方式增加社会的产出和财富。土地、资本、劳动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只有不断进入金融业之中进行组合以产生整体大于部分简单加总的效应,金融业才能求得生存,并进一步获得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金融业直接增加了社会经济总量,并且金融业的发展也吸纳了相当数量的劳动力,从而也直接产生了就业效应,提供了一定的就业份额。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金融业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主体之一,具有产业规模庞大、门类复杂、带动性强等多种特点.发展金融业对于提高服务业和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在这些方面,金融业都发挥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从表1可以看到,美、日等发达国家的金融业产值明显高于我国。比如,2008年美国金融业占GDP的比重为20.70%,日本金融业占GDP的比重为6.43%,而我国仅为4.73%。金融具有较高的收入弹性,即人们收入越高,金融活动在收入中占的比重也会越高。所以,在一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高收入弹性支撑了金融业能够获得高收益,从而维持高的增长速度。
  在就业方面,发达国家金融业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一直较高。2009年,美国达到了5.72%,日本为2.63%。即使是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无论从总量上还是从比重上,金融业从业人数的增长速度也是相当快的。这些充分说明金融业能够吸纳较多劳动力,只是要求劳动力的素质比较高。从表2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金融业对劳动力的较高吸纳能力。
  比较劳动生产率,或者称为相对国民收入,是综合产值和就业而对产业发展的考察。从表3可以看出,各国这一时期金融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都大于1,说明其产值比重较之就业比重上升更快,收入弹性比较大,即随着经济发展,人均收入的增长促使金融业的产值创造与就业都快速上升,并且其产值上升快于就业上升速度。我国比较劳动生产率与美、日两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上述分析表明,金融业具有较高的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很高的产值创造能力和相当高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特点。随着人均收入的上升,人们消费金融商品与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所以金融业可以维持高的收入弹性,保持持续的增长。同时,由于金融业的商品价格取决于实体产业的价值增加量,其价格不能太高,从而其利润成长受到限制。受这些因素影响,金融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上升速率不会太快,尽管如此,金融业的产值增长还是要快于就业增长,从而具有较高的比较劳动生产率。
  2、金融的媒介功能及其在经济转型中的作用。
  作为金融功能的核心载体,金融业除了自身的普通产业共同的经济职能,可以创造就业和产值外,还具有充当价值运动媒介的职能。因为金融业的本质属性是充当价值运动媒介。所以,其他产业的活动都要通过金融业的活动才能完成自己的经济职能,因而。金融业的本质属性是作为特殊产业的属性,也就是价值运动的媒介职能。
  我们可以从金融业的产生来看这一功能。“既然其它一切商品只是货币的特殊等价物,而货币是它们的一般等价物,所以,它们是作为特殊商品来同作为一般商品的货币发生关系。”所以,整个经济过程就表现出以货币形式的价值运动为一方与以特殊商品(或谓之普通商品)形式的价值运动为另一方的整体关联。随着经济的发展,货币形式的价值运动过程也在发展:一方面,表现为货币形态的发展,如由实物向金属再到信用货币的演变;另一方面,表明为对货币本身的超越,当然,这种超越是以货币为基础的。比如各种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与完善。这时,货币范畴已经不能包容这些内容了,比货币范畴更广的金融范畴就随着产生和发展起来。金融范畴包含了货币范畴的所有内容,并涵盖了以货币为基础的在形式上异于货币的新内容,所以,经济过程就过渡到以金融工具形式的价值运动为媒介而间接进行的价值运动。金融业以货币、非货币金融工具为经营对象,因而具有了承担金融功能的经济职能。并且因为货币与非货币金融工具的效率优势而具有了充当价值流通媒介的效率素质。不仅如此,金融业以自己组成元素的专业化优势和内部的结构安排而进一步加强了对于价值流通的承载效率.从而逐渐演化为金融功能的核心载体。
  3、金融的结构优化功能及其在经济转型中的作 用。
  一是促进金融功能的扩展与提升。金融功能的演讲,体现为以相应金融形态实现的金融功能的扩展与提升。金融形态最为核心的是货币,它对于金融功能的实现具有根本意义。再有重要的就是金融工具形态、金融组织形态。金融业的演讲是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商品与服务体系的优化过程,这一优化主要则促进了金融功能的扩展与提升。
  二是在整体上优化金融体系结构。由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组成的金融体系是金融功能发挥作用的工具、方式、机制和渠道,它们又各成体系。金融体系的内部各要素对于金融功能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它要作为一个整体来完成实现金融功能的职能。金融业是这一复杂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这一体系的整体结构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金融业作为金融功能的核心载体,它适应金融功能的演讲的要求而发展。但它又不是完全被动地适应,而是主动推动金融功能的扩展与提升。
  三是促进经济向更高层次上转型发展。金融业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促进实体要素投入的增加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货币的出现以及以此为核心的金融范畴的演化,是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特殊动力。而保证金融功能发挥的是其核心载体金融业,所以金融业对于经济发展起着特殊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作用是间接的,但是却比直接推动力度更强、效果更佳。金融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保证交易支付的效率。第二,推动了企业制度的完善与发展,特别是促成了股份制的主导地位。第三,培植与促进新的生产力的发展。这主要通过为新兴技术产业等创新及其载体――各类新兴企业――供给资金来实现。在当代,风险资金的供给对于以新兴技术为代表的先导产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历史上,大的经济变革都于金融业的发展密不可分,例如起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的一个关键条件就是金融业的发达,离开了发达的金融业的支持,工业革命至少不会首先在当时当地发生。
  
  三、金融支持上海经济转型的对策建议
  
  在后危机时期,上海不可能再靠大规模的投资和重化工业建设来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将转而依靠发展高端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领域中展开一系列创新之举。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的调整。在这个过程,金融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全面深入地支持上海经济转型。一方面,要创新传统的资金支持方式。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要加快拓展金融深度支持上海经济转型的领域。
  (一)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
  股权投资基金主要从事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基金的范围很广,其中凡是在一家企业上市以前所获得的股权投资都属于私募股权,即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无论是对于上海经济转型还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前者来说,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产业投资与技术创新相结合,促进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从产业重组、企业治理结构等方面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对传统产业技术和管理升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就后者来说,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有助于上海形成国际性的私募融资中心、国际性的资产管理中心和国际金融创新中心.有助于促进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发展,从而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二)加快发展并购融资
  并购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企业的成功并购需要金融的强有力支持。并购融资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产品,可以通过多样化的融资安排和充足的资金支持、高效的资本运作和系统的财务咨询.为企业成功并购提供重要支撑,因此发展并购融资有利于推动我国产业整合和结构调整。近年来,人民银行、银监会大力推动并购融资发展。作为我国金融业最发达的地区,上海在发展并购融资方面具有独特的市场优势、产业优势、平台优势和中介优势,有能力发展成为全国的并购融资中心。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政策限制等原因,上海在从一些比较优势萎缩的产业领域中淡出进入新兴产业,以及选择性地兼并重组企业过程中,缺少足够的金融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上海的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下一阶段,上海应在发展并购融资方面加大推动力度,更好地促进上海经济转型。
  (三)促进航运、金融业联动发展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必须建立在规模金融市场上,没有规模性的融资和金融服务是难以胜任的。但同时,从国际经验来看.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往往是以航运中心为基础的。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中关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蓝图中,明确了三块主要内容:集疏运一体化、综合试验区(启运港等)和航运金融。其中,以航运金融为主体的服务业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也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最高境界。但直至目前为止,二者之间仍然处于单兵突进的状态,相互之间的关联和支持不够,许多高端化的服务工具不能提供.金融创新活动试点不够,金融市场的规模、深度也有待拓展。例如,目前上海金融业在航运金融方面相关领域涉足甚少.各类业务占全球市场份额不足1%。因此,未来上海有必要通过产业关联实现这两个行业之间的功能耦合,推动金融、航运等领域试点工作联动发展。
  (四)进一步丰富金融组织体系
  上海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对外依存度很高,受外部需求变化的制约较大。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要求上海进一步优化其内部需求结构。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有利于促进形成合理的内需结构,引导民间投资和消费合理增长。在消费方面,应加快推进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社区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开发推广保障性住房等新型消费信贷产品,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在投资方面,不断提高对中小企业融资服务覆盖面,鼓励民间资本有序流入实体经济。通过对弱势群体、消费的融资支持,引导公众预期收入合理增长,确保经济转型有序开展。
  (五)大力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为制造业服务,将原本依托于生产过程的部分服务环节,从制造业中分离培育,从而形成研发、设计、物流、融资、租赁、商务服务、技术支持等相关服务行业。上海在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型发展中。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推进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升级的现实需要和较好选择。因此,要进一步加强金融业规划和调研,切实解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面临的融资难等问题,在金融产品、流程改造、组织架构、风险管理等方面加快创新步伐,以更好地满足生产性服务业对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创新的多样化需求。
  (六)支持“低碳”经济发展
  低碳经济是以新能源、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的发展意味着上海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的革新,是上海制造业转型为先进制造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对金融业来说,要合理调整金融资产分布,切实加强政策指导、鼓励和引导自身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重点支持核电、风电、太阳能、IGCC(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还要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控,从严限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消耗型的企业和项目的融资支持,促进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企业兼并重组,避免资金投向过于集中,以及产能过剩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