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不能没有欧元!】欧元兑换人民币

  假如欧元不存在,那么本次金融危机期间会发生什么?看看上世纪80年代的拉美国家债务危机,再看看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就会一目了然:部分欧元区成员国会爆发货币危机!   
  无国界货币的疏离与回归
  
  众所周知,人类创生货币的目的在于充当交易媒介,因此其根本功能在于降低交易费用,而其价值的储藏功能则是确保交易功能实现的前提条件。
  在实物货币时代,充当货币的商品本身具有实用价值,其普遍性决定了该时期的货币是无国界的。之后,部分准备金制度(金、银本位制)开启了信用货币时代,而国家主权作为信用的最佳载体,信用货币的国籍化也就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黄金作为惟一剩下的无国籍货币载体退出历史舞台,全球进入全新无错信用货币时代,似乎,无国籍货币离我们渐行渐远。
  2002年1月1日,在人类货币史上注定要成为不寻常的一天:在这一天,欧洲统一货币――欧元正式进入流通;也是在这一天,无国籍货币的突然回归,迫使我们重新审视货币的角色与意义,尽管在此之前,美国众多学者都不看好甚至嘲笑欧元的诞生。
  
  “团结”的欧元
  
  欧元启动工程浩大,花费之巨,令人侧目:据经济学家计算,仅从欧元发行到投入使用的费用就高达1600亿~1800亿欧元。欧洲人为何如此执着,非要搞一个欧元出来。具体来讲,这背后有一个前提,一个理论。
  一个前提很重要,那就是战后欧洲共同体的成立。成立的原因简单而现实:饱受两次世界大战摧残的欧洲,在战后开始思考避免悲剧再次发生的防御性方案,基于当时钢铁和煤炭对于战争的重要性,法国人产生了永久监控德国钢铁和煤炭产量的动机,并在1950年由其外长舒曼提出了“欧洲煤钢联营计划”,即所谓的“舒曼计划”。1951年4月18日,在美国的支持下,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在巴黎签订了为期50年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历史的演进虽然不由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却无形中契合了人的意愿:随着时间的推进,普通民众和政治家们开始意识到,只有社会、经济各个层面的高度融合才是永久和平的前提。同时,政治、经济的不断融合,给欧洲战后的重建与复苏打下了基础,简单的“欧洲煤钢共同体”逐步转向更进一步的政治、经济联盟就顺理成章了。
  经济的高度融合与之后的发展瓶颈,迫使欧洲人开始打各国货币的主意,而最优货币理论的及时提出,给欧洲人解了难题。
  “最优货币理论”是由蒙代尔教授于1961年最早提出的。通常认为,统一货币意味着完全的固定汇率,使得区内国家货币失去了汇率弹性,在经济增长乏力或出现大量贸易逆差之际,无法通过货币贬值增加出口而纠正宏观经济的失衡。而蒙代尔认为,即使不存在货币或汇率工具,如果在各个经济体之间的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单一货币体系下宏观经济的失衡也可以自然校正。
  传统观点的误区在于误解了货币的作用,又自以为是地认为一国可以通过操纵汇率获得好处。历史上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借助操纵本国汇率来获得经济利益,简单的博弈论知识告诉我们,尝试操纵汇率贬值的国家越多,最终均衡策赂就是放弃对汇率的人为操纵。
  事实上,仅就货币降低交易费用这一角度,欧元区获利颇丰:欧元区每年内部贸易额就高达14万亿美元,约占全球贸易总量的15%。实行统一货币后,不光节省了巨额交易成本,还使人才、资金、技术和资源等得到最佳配置,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2002年单一货币的建立,使得货币区内部贸易明显增加,欧元区国家间贸易迅速增长。熟知国际贸易理论的人不会否认,单一货币给区内经济带来的巨大福利好处。
  正如前任欧洲中央银行行长德伊森贝赫所说,欧元的意义已不仅仅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它也将对保持欧洲的稳定、和平与繁荣作出贡献。欧元是欧洲经济和政治一体化的象征,是欧洲稳定和统一的象征。经历了数个世纪战争创伤的欧洲国家誓言团结起来,捍卫自由、民主和人权。
  
  货币联盟的示范意义
  
  货币一直就是为谋求国家利益而对他国实施货币强权的战略工具。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体系发生了三个根本性变化――冷战的结束、货币权力的分散化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为货币权力实施创造了极大的机会。要成为一个国际储备货币,至少要有五个条件:第一是经济的规模,第二个是金融货币市场的发达程度,第三个货币是不是自由兑换,第四个条件通胀是不是稳定,第五是政治是否稳定。现在惟一满足五个条件的,就是美元和欧元。欧元区的经济规模几乎与美国相当,比日本或中国大3倍。
  因此,欧元的最高意义就在于欧洲可望通过创立一个强势货币和一个强大的区域货币体系安排,来削弱美元的霸权地位,以谋求欧洲的利益,这将对国际货币体系产生深远影响。欧元流通后,将成为国际贸易中的结算货币以及非常有吸引力的储备货币,这对美元的货币统治地位直接构成挑战。
  此外,欧元对区域经济整合有着良好的示范作用。欧洲一体化开世界经济区域化之先河。半个世纪以来,在欧洲一体化的鼓舞下,世界经济区域化蔚然成风、欣欣向荣,当今除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三大集团外,还有东盟与“10+3”、南亚经济共同体、南太平洋自由贸易区、海湾经济共同体、经济合作组织(ECO)、加勒比海经济共同体、南美经济共同体、西北非经济共同体、中非经济共同体、南非经济共同体等几十个区域性的经济集团。
  欧元的启动与使用,为区域整合提供了新的思路,使得现有的区域经济整合方式向前又迈进了一大步。随着货币联盟的推进,经济的整合必然要求政治的联合,“欧洲联邦”如今已成为欧盟内热烈讨论的话题。这种超越国界和民族经济疆界的新型组合方式,对于各国、各集团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从而鼓励更多的国家和集团选择“货币联盟”道路。从长远来看,欧元的诞生为国际经济一体化绘出了新的蓝图。
  
  欧元危机与欧元区缺陷
  
  愈演愈烈的希腊债务危机使众多经济学家把矛头指向了欧元,似乎欧元危机已一触即发,什么诸如没有独立货币政策、缺乏统一的财政政策之类言辞常常见于报端。
  首先,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确有其事,但这并不妨碍区内经济的平衡,原因正是在于各国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背后是简单而又不为大多数“经济学家”所知的重要经济学知识:财政、货币政策在解决经济内外部失衡方面具有很强的弹性和互补性,二者可以互为替代。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对货币制度如何安排有所认知。本文开篇就提到,货币的功能在于降低交易费用,因此,货币制度的安排就应该确保货币环境的稳定,其中包括利率、汇率和价格水平。毫无疑问,区内统一货币可以很好地确保上述三个货币环境变量保持稳定,这就达到了最优制度安排。
  在此基础之上,一国虽然失去了货币政策空间,鉴于前述财政与货币政策可互为替代,政府完全可以通过调节财政 政策,解决经济内、外部失衡。
  当然,反过来,让一国失去财政政策空间,区内实行统一的财政政策,让各国享有独立的货币,并实行浮动汇率制,允许汇率、利率和一般价格水平上下波动,以平衡内、外部失衡。这也是一种制度安排,关键在于,哪种制度安排成本最低?就货币的本质与功能,毫无疑问,区内统一货币是最优的选择。
  而希腊债务问题正是由于其财政政策的过度使用,毫无疑问,一国财政政策并不是可以无节制的使用,健康、可持续是重要前提。此处,我们不想细究希腊等国的债务本源,而关注于欧元区的制度安排。的确,欧元区内统一货币制度安排并不是没有缺陷,在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同时,缺乏统一的财政部。注意,这里说的不是统一的财政政策,而是起转移支付功能的区内统一财政预算。当某一国家财政出现问题时,欧元区统一的财政部可以给予必要的补贴,而资金来源于区内富裕的国家。
  而上述机制就好比在一主权国家的各行政地区之间的转移支付。以我国为例,各省有自己财政预算,其收入和支出相对独立,而同时,中央财政每年会给予贫穷地区大量财政补贴,其资金来源于比较富裕的省份或地区。没有人会怀疑这种机制对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
  把这一问题放在欧元区,是一个道理。但问题在于欧盟尚不是一个主权国家,这种转移支付在政治上是难以接受的,不可行的。但这并不代表由于这一缺陷,欧元必会变得不稳定,无法持续。事实上,本轮希腊债务危机给欧元区的政治家们找到了可行的替代政策,那就是欧元区新的救助机制。
  
  投机资本与欧元的较量
  
  5月10号,涉及总额高达7500亿欧元的欧盟救助计划最终达成,并在欧盟层面形成了部分常规性的救助机制。这虽然不能完全代替统一的财政部职能,但其对欧元本身的稳定器作用是实质性的。
  假如欧元不存在,那么本次金融危机期间会发生什么?看看上世纪80年代的拉美国家债务危机,再看看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就会一目了然:部分欧元区成员国会爆发货币危机!希腊、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货币,肯定会兑现原先的德国马克大幅贬值。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经济动荡。
  综上所述,不管是从政治、经济还是社会的角度,欧元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希腊债务危机进一步使得欧元区货币制度安排更加合理。这里我们不想细究以美国三大评级机构为先头兵的国际金融资本有目的性针对欧元的投机行为。但危机导致的对欧元投机行为,已经使欧元自去年12月份已下挫约17%,这种情形令面临欧洲竞争的美国出口商忧心不已,对其竞争对手美国的经济复苏产生了新的压力。与其说竞相贬值本国货币以获取竞争优势这种显性的策略难以实施,欧元危机却无形中达到了这种效果。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际投机资本的利益不完全与美国政府一致,而只服务于自己,凌驾于国家之上!这或许就是资本的含义。